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9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55篇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探讨青少年儿童近视与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 及视网膜厚度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共纳入2018年5─11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门 诊就诊的7~14岁青少年近视患者105例(193眼)。对所有受检者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 OCTA检查,量化分析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各部位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单因素方差分析比 较低、中、高度近视组各部位视网膜微血管密度及视网膜厚度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探讨视 网膜厚度与各部位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用于探讨等效球镜与中心凹、 旁中心凹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以及视网膜厚度的关系;分段多项式函数分析等效球镜度与外环及 直径6 mm完整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的关系。结果:旁中心凹、外环、直径6 mm完整区域视网膜 表层微血管密度在低、中、高度近视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11.651、14.499、14.232, 均P<0.001)。年龄与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之间有较弱正相关关系(r=0.187,P=0.011),与各部位微血管 密度均无相关性。等效球镜度与旁中心凹视网膜微血管密度有相关性(r=-0.301,P<0.001),与外环、 直径6 mm完整区域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呈曲线相关(r=-0.319,P<0.001;r=-0.307,P<0.001)。 但与中心凹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及视网膜厚度无显著相关性。此外,中心凹处视网膜厚度与微血 管密度呈正相关(r=0.691,P<0.001),与其余部位微血管密度无相关性。结论:青少年近视程度数 与旁中心凹、外环及直径6 mm完整区域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呈负相关;中心凹处视网膜厚度与年 龄、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观察近视儿童配戴离焦软性接触镜与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我院就诊的儿童近视患者临床资料,共75例儿童纳入分析。离焦软镜组:日戴周边离焦软性接触镜的近视儿童30例(60眼),男性10例,女性20例,年龄(9.9±1.00)岁,等效球镜度数(?2.78±0.70)D。角膜塑形镜组:配戴角膜塑形镜的近视儿童45例(90眼),女性30例,男性15例,年龄(9.67±1.11)岁,等效球镜度数(?2.67±0.71)D。两组患儿均已配戴12个月及以上框架眼镜后验配接触镜。随访12个月,对比分析两组近视儿童眼轴变化情况及角膜结膜并发症情况。  结果  两组近视儿童戴框架眼镜期间眼轴增加较快,OrthoK组配前的框架期眼轴增量(0.34±0.09) mm,DISC组配前的框架期眼轴增量(0.37±0.07) mm;换为接触镜后戴接触镜12个月后,OrthoK 组眼轴增量(0.18±0.04) mm;DISC组眼轴增量(0.19±0.05) mm,两组儿童更换近视防控方案后眼轴增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不同接触镜的眼轴长度增量接近,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两种接触镜12个月期间,慢性滤泡性结膜炎发生率角膜塑形镜组为11.20%,离焦软镜组为20.00%,其中离焦软镜组比例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染色1级发生率角膜塑形镜组为66.70%,离焦软镜组为56.70%;角膜染色2级发生率角膜塑形镜组为17.80%,离焦软镜组为16.70%,其中两种程度的角膜染色角膜塑形镜组比例均略高于离焦软镜,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镜乳头性结膜炎发生率角膜塑形镜组为2.20%,离焦软镜组为10.00%,离焦软镜发生率略高于角膜塑形镜,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离焦软镜与角膜塑形镜均可有效控制近视儿童眼轴长度的进展,其控制效果均优于框架眼镜,两种接触镜对眼轴控制效果接近。两种接触镜的角结膜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不少人以为弱视是先天的,不需要再讲后天的问题,其实这个说法不对。弱视是个发育性的问题,有些造成弱视的原因的确是天生的,如白内障、上睑下垂等,但有些孩子的弱视可能是由后天造成的,常见的就是孩子在眼科检查出高度远视或高度散光,医生说要戴眼镜矫正,但有些家长出于种种原因不想让孩子戴眼镜,慢慢地,就让这些处于视觉发育关键期的孩子近物远物都看不清楚,失去了刺激眼睛正常发育的机会,最终成了弱视。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波前像差技术在眼科学中的研究和应用发展迅速,已成为目前眼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其在儿童弱视中的应用也在不断发展,本文就波前像差与弱视的关系及其在弱视诊断、治疗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2例高度角膜散光、且为混合散光患儿在睫状肌麻痹后验光均出现散光显著增加。结合患儿眼屈光性质、角膜地形图及像差分析,提出瞳孔直径改变带来的像差变化、不同直径范围的角膜散光差异、睫状肌麻痹前后晶体散光的改变均可能导致睫状肌麻痹后散光增加。我们发现,对于高度角膜散光,尤其是混合散光的儿童,睫状肌麻痹验光结果不一定能精确反映患儿日常生活中的屈光状态。由于患儿需要的是自然瞳孔状态下的屈光矫正,因此,我们建议,不能直接采用睫状肌麻痹后的验光结果作为此类患儿的配镜处方,需结合角膜地形图,参考自然瞳孔状态下的复光结果制定最终的配镜处方。  相似文献   
6.
潘佳幸  刘陇黔 《国际眼科杂志》2021,21(10):1716-1719

婴儿眼球震颤综合征(infantile nystagmus syndrome,INS)是一种先天性病理性眼球震颤,以双眼非自主性的共轭摆动和反向视动性眼球震颤为特征表现。INS患者可合并弱视、斜视及斜颈等,常有不同程度的视功能障碍。该病病因尚不明确,且无法完全治愈,应尽早对INS进行检查和适当干预。基于国内外对INS的研究成果,本文首先总结了INS目前所知的病因及发生机制; 其次,介绍了INS近年提出的检查方法与治疗方案,总结了相关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给出了建议,旨在为临床应用及未来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A型斜视的临床表现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型斜视的病因、临床特征、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自1995年1月至2003年12月1825例斜视中73例A型斜视病例的病历资料及治疗效果。所有患者依据是否伴有上斜肌功能过强、原位水平斜视及双眼视觉功能情况行上斜肌部分肌腱切除术或断腱术和/或水平直肌手术,术后随访时间6~18月,平均9月。结果A型斜视占同期斜视患者4.0%。在同期所有的A-V征中,A-外斜占21.2%,A-内斜占3.8%;术后眼位恢复正位62例(84.9%),A征消失66例(90.4%),术后58例获得立体视功能(包括术前3例存在立体视功能患者)。结论A型斜视是一种较常见的斜视类型,发病原因以斜肌功能异常为主,常合并水平斜视,应依据是否伴有斜肌功能异常及双眼视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可获得满意的术后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视黄醇脱氢酶(RDH)和视网膜G蛋白偶联受体(RGR)在形觉剥夺性近视眼小鼠中的表达特征。 方法采用数字表法将4周龄C57BL6/J小鼠100只(200只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近视组,每组各50只(100只眼)。采用自制的遮光眼罩形觉剥夺小鼠的单眼视力,构建近视眼动物模型。右眼形觉剥夺4周后,采用红外偏心摄影验光仪测量小鼠的屈光度。采用手持数字显微镜测量小鼠的眼轴长度。采用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量小鼠全视网膜组织中Rdh5、Rdh10及Rgr基因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相对表达量。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测量小鼠全视网膜组织中RDH5、RDH10及RGR蛋白的表达水平。两组小鼠屈光度、眼轴长度、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及蛋白质相对灰度值采用±s表示。两组小鼠屈光度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眼轴长度、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及蛋白质相对灰度值的总体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再进一步采用LSD检验两两比较。 结果近视组小鼠遮盖眼和对侧眼的屈光度分别为(-5.631±4.052)D和(4.231±2.828)D。近视组小鼠遮盖眼呈现出明显的近视漂移,两者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1,P<0.05)。对照组右眼和左眼的屈光度分别为(3.774±4.079)D和(4.171±4.425)D,两者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44,P>0.05)。近视组小鼠遮盖眼、对侧眼及对照组眼轴分别为(3305.0±86.4)μm、(3221.0±90.0)μm及(3232.0±68.6)μm。遮盖眼眼轴最长,三者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248,P<0.05)。近视组小鼠遮盖眼Rdh5、Rdh10及Rgr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032±0.162)、(2.611±0.258)及(3.876±0.576),均略低于对侧眼。近视组小鼠遮盖眼Rdh5、Rdh10及Rgr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8.671,88.510,78.557;P<0.05)。近视组和对照组小鼠RDH5、RDH10及RGR蛋白质相对灰度值的趋势仅与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趋势部分一致。近视组小鼠遮盖眼RDH5、RDH10及RGR蛋白质的相对灰度值低于对侧眼和对照组。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189,56.956,6.620;P<0.05)。 结论单眼形觉剥夺刺激能升高Rdh5、Rdh10及Rgr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但其蛋白质相对灰度值改变不一致,近视眼小鼠视网膜的RDH5和RDH10蛋白质相对灰度值高,而RGR低。异常的视觉刺激可能抑制RDH的生成,影响视觉周期反应,促进近视眼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暴力性眼外伤损伤特征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调查分析暴力性眼外伤的损伤程度、部位、致伤物及致盲后遗障碍的类型。方法 对1990~1999年近10年法医临床学鉴定案例中的暴力性眼外伤369例进行分析。结果 暴力性眼外伤受害者中男302例,女67例。伤害主要发生于公共场所、乡村及农场。致伤物中以钝器尤以拳掌多见,伤眼中左眼多于右眼。损伤部位以眼睑184例为多见。损伤程度:轻度损伤以单纯眼睑擦伤175例为多见,中度损伤以外伤性瞳孔散大76例和前房积血76例为多见,重度损伤有角巩膜穿孔伤76例和外伤性自内障83例为多见。致盲病变中角膜瘢痕、外伤性自内障分别列第一、二位。结论 暴力性眼外伤的损伤特征研究有利于从多方面综合预防眼外伤,降低眼外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 2 3例周期性内斜视的临床观察和手术治疗 ,了解周期性内斜视的临床性质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我院 5年多来诊断治疗的 2 3例周期性内斜视的病史、临床检查和手术治疗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 3例病例具有典型的内斜位和正位交替的时间周期 ,所有的病例经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均获得满意的正位 ,手术越早 ,双眼视功能恢复越好。结论 :周期性内斜视是一种具有生物节律的特殊类型的内斜视 ,并最终转化为恒定内斜 ,发病机制可能有多种因素。尽早的手术治疗不仅有助于手术的正位率 ,并且可使病人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双眼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