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89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1篇
药学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眼感染症是眼科常见病之一,为了解其病原微生物的分布,为临床提供病源学诊断及合理使用抗生素依据,特对1998年10月至2001年12月我院眼科收治的321例眼感染症的眼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2001~2005年安徽省急性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了解安徽省近年来急性血吸虫病发生和流行规律。方法收集全省2001~2005年急性血吸虫病个案资料,建立数据库,应用VisualFoxpro6.0和Excel200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2001~2005年全省共发生1033例急性血吸虫病病例、19起成批急性血吸虫感染。男性病例是女性的5.4倍,男性病例的主要感染方式为游泳戏水和捕鱼捞虾,女性病例的主要感染方式为游泳戏水、洗刷生活用品和农业生产;所发生病例中学生和农民占比例较高,学生以游泳戏水为主要感染方式,农民以捕鱼捞虾、农业生产为主要感染方式;在湖沼地区感染的病例数稍多于内陆地区,湖沼地区以江滩为主要感染环境,内陆地区以沟渠和河流为主要感染环境;病例分布于14个未控县和9个出现疫情回升的传播控制县和1个传播阻断县;6~8月为接触疫水感染高峰;7~9月为发病高峰;潜伏期平均约40.81±14.28d,最短11d,最长97d,大多数病例在30d以后发病;19起成批急性血吸虫感染均发生于2001~2003年,并多集中于8月份,共有157人,主要是学生、民工和农民,感染方式主要为游泳戏水和捕鱼捞虾。结论安徽省为全国急性血吸虫病流行较重的地区,但成批急性血吸虫感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011—2020年安徽省钉螺分布时空特征,为全省钉螺精准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新发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面积等钉螺分布指标并进行描述性分析,对实有和新发钉螺面积进行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及时空扫描等分析,探索安徽省钉螺聚集与扩散高风险区。结果 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逐渐降低。2020年全省实有钉螺面积26 238.85 hm2,主要分布在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各年份间新发钉螺面积波动较大,2016年最高(1 287.65 hm2);2020年在池州市贵池区新发现1.96 hm2感染性钉螺面积。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显示,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分布具有空间聚集性(Z = 3.00 ~ 3.43,P均 < 0.01),热点主要集中在湖沼型流行区并沿长江南岸分布;冷点主要集中在皖南山区。2011—2020年安徽省新发钉螺面积分布在整体上不存在空间聚集性(Z = -2.20 ~ 1.71,P均> 0.05),局部呈散点分布。标准差椭圆分析显示,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分布相对稳定,与长江流向一致;新发钉螺面积分布重心逐渐从长江安徽段下游向上游移动。时空扫描分析显示,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两个高值聚集区以从长江安徽段下游到中游的顺序出现;新发钉螺面积两个高值聚集区聚集时间和范围类似,均分布在山区。结论 2011—2020年安徽省钉螺分布呈空间聚集性,存在向长江南岸、上游聚集的趋势,但山区钉螺扩散问题亦不容忽视,需加强对山区和长江沿岸新发钉螺孳生地的监测力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安徽省2017—2021年新发现和复现钉螺面积变化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钉螺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历史钉螺调查资料,收集2017—2021年安徽省新发现和复现钉螺环境数据信息,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调查和分析钉螺新发现和复现环境形成的原因。结果 2017—2021年,全省累计新发现钉螺面积840.41 hm2,其中湖沼型地区新发现钉螺559.14 hm2(占66.53%),山丘型地区为281.27 hm2(占33.47%);复现钉螺1 176.87 hm2,其中湖沼型地区复现钉螺669.39 hm2(占56.88%),山丘型地区为507.48 hm2(占43.12%)。池州、安庆、芜湖3个市新发现有螺面积之和占全省89.35%,复现有螺面积之和占全省88.82%。钉螺新发现和复现面积最多为2021年,分别为611.52 hm2和976.84 hm2。新发现和复现钉螺环境主要分布传播阻断地区,分别占65.54%和84.30%;新发现和复现钉螺环境类型均以滩地为主,分别占65.54%和52.12%。钉螺复现环境中,复现时间间距最长为50年以上。洪涝灾害、钉螺随水系漂移扩散等自然因素是造成新发现钉螺环境的主要原因,分别占总新发现钉螺面积71.44%和21.75%,工程建设有螺环境取土、水利设施建设、耕地抛荒、苗木移栽等人为因素也可导致局部环境新发现钉螺。洪涝灾害是造成钉螺复现的主要原因,占总复现钉螺面积72.29%,历史残留钉螺、工程建设有螺环境取土、耕地抛荒、苗木移栽、生态保护区禁止灭螺、水利设施建设等因素也是造成钉螺复现的原因。结论 洪涝灾害是钉螺复现和新发现的重要因素,工程建设及苗木移栽等人为因素也易引起钉螺复现和新发现。为及时发现并处置新发和复现钉螺环境,防止钉螺扩散蔓延,应加强洪涝灾害后钉螺分布调查和历史有螺环境的常规监测,做好工程建设、苗木移栽等有螺土的处置。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老年肺结核可疑者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晓率水平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为开展老年人群结核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3年4~12月对淄博市65岁及以上肺结核可疑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Epidata 3.1及SPSS17.0进行数据整理分析。结果共对831例老年肺结核可疑者进行问卷调查,肺结核防治核心信息总知晓率为60.3%(传播途径知晓率64.5%、可疑症状知晓率66.3%、就诊机构知晓率50.1%),性别(P〈0.05)、年龄(P〈0.05)、结核病史(P〈0.01)、症状持续时间(P〈0.01)是可疑症状者核心信息知晓情况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老年肺结核可疑者核心信息知晓率较低。在今后的结核病防治信息传播上,要根据性别、年龄及病史情况,有针对、有重点地采取健康宣教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安徽省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林业血防工程现况.为进一步优化林业血防工程建设提供建议。方法设计统一调查表.对全省有螺的江洲湖滩环境林业血防工程的分布、工程模式、管理状况等相关内容进行现场调查,结果全省1044处有螺滩地中457处(43.8%)实施了林业血防工程,汀滩、洲滩、湖滩环境造林覆盖率分别为76.0%、77.1%、11.5%..造林树种以意杨为主.占造林面积的94.9%。造林模式以纯林业为主,占造林滩块环境数的57.8%,造林前仅26.5%的滩块进行了规范的土地改造,而日前仅10.3%的环境符合林业血防工程规范要求,全垦间种环境的植被盖度明显小于不垦不种方式。结论安徽省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林业血防工程已得到较为广泛的推广.但工程建设及管理不够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其抑螺防病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中国大陆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流行株的全基因参照序列。方法从GenBank中获得CoxA16中国大陆分离株的所有全基因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用DNAstar/MegAlign软件对所得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按照参照序列标准拟定CoxA16的全基因参照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并与参考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中国大陆分离的CoxA16毒株全基因序列共8株,分离于2005-2009年,其中2008年5株,广东省5株;通过序列比对获得了大陆CoxA16全基因和氨基酸参照序列;参考毒株间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介于79.0%~98.8%,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4.3%~99.9%,与参照序列的核苷酸同源性为79.7%~97.0%,氨基酸同源性介于95.1%~99.5%之间,同源性最低的为2008年安徽阜阳的FY18株。结论比对分析了中国大陆CoxA16毒株全序列,成功建立了中国大陆CoxA16全基因和氨基酸参照序列。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1987-2010年中国大陆肠道病毒71型(EV71)分离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及其种系进化、基因分型和遗传变异性。方法从GenBank/NCBI上获得中国大陆来源的具有完整VP1或近似完整VP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信息的413株EV71毒株进行分析,采用MEGA5.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计算相同或不同基因型及基因亚型毒株的核苷酸与氨基酸的相似性。结果 1987-2010年,中国大陆20个省、市或地区均分离到具有完整VP1序列的毒株,且2008年以来数量陡增;中国大陆流行的主要是C型,只有2008年安徽和2009年湖北发现了A型;各基因型在43、58、142、164、167、184、240、249、292等氨基酸位点发生了特异性变异;从健康人体内分离的HQ129932毒株与其他序列比较,氨基酸无特异性变异。结论 C型株可能具有更强的传染力;氨基酸位点变异对于EV71病毒进化有重要意义;VP1基因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无明显关联;应加强C4a亚型疫苗候选疫苗株对其他基因型毒株的交叉保护作用研究。  相似文献   
9.
血吸虫病实际上是一种行为性疾病。Mott提出血吸虫病由人类引起而非螺类。因此,对人群接触疫水的定量观察,有利于确定高危人群,以及易感季节的主要感染方式,为早期预防服药以及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1调查地区概况试区位于长江下游安徽省当涂县境内的彭兴、泰兴两个自然村,为洲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每年滩地水淹时间4-7个月,居民因生产、生活而频繁接触疫水。2调查方法在两自然村各选择一观察点,于1992年4-11月份的每月中旬第一个星期六开始,连续3d,每d6:00至18:00在所选择地段巡回走动,直接观察登记居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世界银行贷款中国血吸虫病控制项目卫生经济学评估提供依据,为制订全省防治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提供参考。方法收集铜陵县1991~2000年各项疫情与卫生经济学指标、血防投入与经费支出资料,分析疫情变化和防治效果与经济效益指标。结果 9年中,全县血防年均直接投入为174.65万元,全县人群感染率下降75.95%,血防效益为9364.67万元,费用效益比为1比5.96。结论 9年中,平均每年每万元血防投入达到防止64人感染血吸虫和治愈28例病人的防治效果,疫区年人均血防投入为7.7元,而年人均净获益约38.2元,取得了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