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8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9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院1983年1月至1986年6月,为低位直肠癌行Miles氏根治术42例。会阴部切口的处理方法分两种:1.骶前间隙移植带蒂大网膜填塞,会阴切口一期缝合,20例(移植组);2.经缝合的会阴切口置于骶前间隙引流者22例(对照组)。疗效:移植组20例中,会阴切口平均愈合时间为12天,较对照组缩短了18天,其中  相似文献   
2.
0 引言 弓形虫病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类,后者多经消化道、器官移植等途径获得感染.弓形虫感染在全世界广泛分布,我国弓形虫血清抗体阳性率为5.17%[1],成人感染率为70.0%,但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复杂,诊断较为困难.1 病例资料 患者,女,53岁,入院前20d被猫咬伤右手食指,3d自愈,5d出现发热症状,经氨苄青霉素治疗后体温下降,但出现右腋下包块并逐渐变大约鸡蛋大,查体发现,右手食指指腹有一陈旧性浅表划痕,深约0.2cm,右肘部有一1cm3大小淋巴结,活动度好,右腋下触及大小约5cm×4cm×3cm包块,质中、光滑.初步诊断为猫爪病(弓形虫病),并给予诊断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转染逆转录病毒载体 (G1CEACDNa)的肠癌细胞LoVo株的死亡机制。方法 脂质体法转染G1CEACDNa至LoVo细胞。TRIzol试剂提取总RNA ,行RT -PCR间接验证CD基因的表达情况。用含 1mmol·L-15 -FC的 164 0培养基培养细胞 ,MTT法测细胞生长曲线和旁观者效应 ;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 ;流式细胞仪annexinⅤ和PI双重染色行凋亡相关检查。结果 RT -PCR产物电泳显示在 1 5kb处可见相应的显影条带。MTT比色实验示 1mmol·L-15 -FC作用下CD+ LoVo细胞 48h开始生长抑制 ,72h、96h、12 0h抑制率分别约为 3 0 %、5 0 %、80 %。电镜下可见凋亡的早、中、晚期细胞及凋亡小体 ,同时可见部分细胞呈坏死改变。流式细胞仪显示 48h开始有少量细胞出现凋亡 ,72h、96h细胞群凋亡和坏死的比例分别为 2 3 8%、3 5 1%和 2 0 4%、2 6 0 %。结论 转染G1CEACDNa的LoVo细胞给予 5 -FC治疗 ,其细胞死亡机制为坏死和凋亡并存 ,凋亡相关过程的诱导可能是该治疗过程中旁观者效应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早、中期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括约肌功能的理想手术方式。方法 采用经腹肛拖出式直肠癌切除术治疗早、中期低位直肠癌21例。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1例发生肛门外拉出肠管部分坏死。骶前感染1例,无肠回缩、吻合口瘘。平均随访 28(6-50)个月,无局部复发。术后18个月发现肝脏转移灶1例,现仍无癌生存20例,吻合口狭窄2例。本组术后2周拉出肠段修整后排便次数较多。1月后控制大便能力明显改善。大便3-5次/d,3月后大便基本正常。1-2次/d。结论 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条件下,经腹肛拖出式直肠癌切除术可作为治疗早、中期低位直肠癌并保留肛门功能的一种可靠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胃泌素拮抗剂和CD3/CD28单克隆抗体共刺激活化健康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PBLs)在体外对结肠癌细胞株HT-29的影响及杀伤途径。为结直肠癌的过继免疫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外周血T淋巴细胞(PBLs)的分离与体外培养;CD3/CD28共刺激活化外周血T淋巴细胞(PBLs);MTT法检测活化细胞的体外淋巴细胞毒作用,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肠癌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用CD28共刺激细胞和CI—988分别处理6d后对结肠癌细胞株HT-29抑制率为66%和47.5%,二者合用后3d和6d抑制率分别为41%和90.5%;较单用任何一种处理对结肠癌细胞株HT-29杀伤作用更强(P<0.01)。流式细胞仪FCM图像可见实验组细胞群坏死比例为30.1%,凋亡细胞占19.2%,而对照组仅有坏死细胞0.22%,凋亡细胞1.6%。结论联合应用胃泌素拮抗剂CI-988可以提高单抗协同诱导的效应细胞对结肠癌细胞株HT-29总体抑制,而坏死细胞进一步增多说明效应细胞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坏死及细胞凋亡两条途径来实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肿瘤热疗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16  
20世纪60年代后,热疗的生理和病理生理学研究不断取得进展,肿瘤的热疗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热疗和放疗或化疗等联合应用治疗肿瘤取得了肯定的疗效。近20年来,在细胞生物、分子生物、蛋白质及基因等各个水平上关于热疗的基础研究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1]。本文就肿瘤热疗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热疗的概念和原理肿瘤热疗是用加热方式治疗肿瘤的一种方法,即利用有关物理能量在组织中沉淀而产生热效应,使肿瘤组织温度上升到有效治疗温度,并维持一段时间,以杀死肿瘤细胞,而又不损伤正常细胞的一种治疗方法。热疗能有效杀伤恶性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胃泌素拮抗剂和CD28/CD80单克隆抗体共刺激活化的健康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PBLs)在体外对结肠癌细胞株HT-29的杀伤作用.方法:分离与体外培养外周血PBLs,并用CD28/CD80共刺激活化PBLs;用含活化的PBLs和(或)胃泌素拮抗剂CI-988的RPMI 1640培养基培养HT-29细胞.MTT法检测2者对HT-29细胞的杀伤率,并用电镜观察效应细胞杀伤结肠癌细胞株HT-29的超微结构及HT-29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胃泌素拮抗剂与活化PBLs合用,对结肠癌细胞株HT-29的杀伤率((95.81±1.99)%)大于单用胃泌素拮抗剂((66.36±1.31)%)(P<0.05).电镜结果显示,效应细胞作用12 h肿瘤细胞就发生部分坏死,部分肿瘤细胞可见凋亡.结论:联合应用活化的PBLs和胃泌素拮抗剂CI-988可以提高对结肠癌细胞株HT-29 杀伤作用.活化的淋巴细胞杀伤结肠癌细胞可能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坏死及凋亡2条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大肠癌组织p16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研究抑癌基因p16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了31例结肠癌,22例直肠癌,28例正常大肠组织中抑癌基因p16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大肠组织和大肠癌组织中p16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75%和35.7%;p16蛋白表达随着肿瘤组发程度降低而减弱,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