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课程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采用行业对接,优化教师团队结构,实施模块化教学,借助超星平台,通过设计课前准备、课堂实施和课后拓展环节,构建分级课堂教学体系。文章以白细胞检验章节为例,分为三步走。第一步,线下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并结合综合实训实践后得出检验结果 ;第二步,线上进行对异常检验结果的讨论、构建知识图谱,学生对重点和难点进行梳理、学生自主出题自检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组建文献沙龙,追踪学科发展、教师利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引导学生解读临床检验结果;第三步,线下复盘、总结,形成线下、线上再线下的闭环课程,并以课程目标为标准、以过程性评价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课程经过改革后,学生对课程实施的创新方式以及课程总体感到满意,改革前后学生成绩得到明显提升,职业素养也逐渐养成,这为培养符合人才市场需求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提供了教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新出现的硫化氢(H2S)阴性山夫登堡沙门菌流行菌株进行鉴定。方法比较腹泻患者分离的山夫登堡沙门菌落、生化、耐药表型和沙门菌毒力岛1(SPI-1)的编码基因表型(hilA、invA),使用Riboprinter(进行核糖体指纹图谱分型,脉冲凝胶电泳(PFGE)选用XbaⅠ限制性内切酶,聚类软件选用BioNumerics软件。结果 2006年30株山夫登堡沙门菌腹泻菌株中,确认12株属于H2S和hilA、invA基因均阴性的表型不典型菌株;所有菌株除对四环素有较高耐药性(75.6%)外,对其他测试抗菌药物均较敏感;Riboprinter(核糖体分型图谱证实不典型与典型山夫登堡沙门菌在遗传学上属独立的克隆;PFGE分型将34株腹泻株分成16个带型,11株不典型菌株间存在90%的遗传学同源,优势带型为6型(6株)和4型(3株);13株典型菌株间有80%的遗传学同源,优势带型为17型(5株)、23型(5株)和11型(3株),不典型与典型菌株分别聚类成2个克隆族。结论生化、基因表型和遗传学特征不典型的山夫登堡沙门菌构成了2006年上海市山夫登堡的多点暴发病例,建议使用经过优化的常规和分子生物学方法以避免临床实验室对表型不典型沙门菌株的漏检。  相似文献   
3.
《临床检验基础》作为一门医学检验专业的必修课和主干课,其教学内容包含了临床检验实践中最基础、最常用的检测项目.本研究是针对《临床检验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将教学内容根据各个检测项目进行模块化,再通过基于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基于案例的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设计针对不同项目模块的教学活动,以改变传统课堂授课方式单一,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融合的现象,探讨多维教学法在该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以提高授课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该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006年至2009年在上海地区各监测点从病人、动物粪便及食品中分离的13株大肠埃希菌O157(E.coliO157)携带毒力基因的情况,分子分型特征及各菌株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结合生化鉴定、血清学分型的表型分析方法及Vero细胞毒性试验对上海地区分离的13株E.coliO157进行研究。结果 PCR结果显示有9株菌株的菌体抗原基因O157,鞭毛抗原基因H7及毒力基因stx2,hly,eaeA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其中1株食品分离株的stx1基因检测结果也为阳性;9株菌均对Vero细胞有毒性作用。其余4株牛粪分离株,除O157基因检测结果为阳性外,其他检测结果均为阴性。13株上海分离株可分成6个PFGE型别。其中1株食品分离株与同样带有stx1基因的德国分离株的图谱最为接近;2株腹泻病人分离株属于同一PFGE型别;6株牛粪分离株的PFGE型别相同或高度相似。其余4株不携带毒力基因的牛粪分离株为不相关菌株。结论上海地区从病人、动物粪便和食品中都分离获得了能产生stx毒素的E.coliO157,提示需加强对该菌的监测。  相似文献   
5.
免疫磁珠捕获法检测志贺菌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跃颖  陈洪友  张曦  庄源  陈敏 《检验医学》2012,27(3):167-170
目的评估所制备的志贺菌免疫磁珠特异性富集作用,为建立基于免疫磁珠捕获法的志贺菌检测流程提供技术依据。方法制备志贺菌属细菌(鲍氏志贺菌除外)、非目标菌(大肠埃希菌、产气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弗尼斯弧菌、表皮葡萄球菌)的菌悬液,利用志贺菌特异性多抗免疫磁珠进行捕获,接种平板后进行菌落计数,并计算免疫磁珠的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吸附效率。设计干扰试验,在含有104 cfu/mL的大肠埃希菌悬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目标菌,用所制备的磁珠进行捕获,评估免疫磁珠的特异性富集效率。在经3和6 h预增菌的含有已知量目标菌的奶粉模拟标本及未增菌的粪便模拟标本中,分别加入所制备的磁珠进行捕获,评估基于免疫磁珠捕获法的志贺菌检测流程的可行性。结果菌落计数表明,制备的志贺菌免疫磁珠对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的捕获效率均超过30%,对6种非目标菌的非特异性吸附效率<3%。干扰试验结果显示,与常规直接平板接种法相比,免疫磁珠捕获法的敏感性提高了约100倍;奶粉和粪便模拟试验的结果显示,免疫磁珠捕获法的最低检测限分别可达101 cfu/25 g和101 cfu/mL,并对标本中目标菌的检出率有一定提高。结论志贺菌免疫磁珠对志贺菌属细菌(鲍氏志贺菌除外)具有一定特异捕获与富集作用,可应用于实验室的日常检测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2007年上海市公共场所部分空调冷却塔水中分离出来的嗜肺军团菌1型(L01)的基因特征。[方法]从空调冷却塔水中检测到26株Lp1嗜肺军团菌后,使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fiifl,PFGE)技术对酶切后的L01军团菌全染色体DNA进行电泳获得指纹图谱,并用BioNumerics软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26株LO1军团菌可分为15个PFGE型。菌株间相似性系数在30.00%~100.00%之间不等,大部分菌株的PFGE型别差异明显,无优势型别。大部分PFGE型别的菌株来源场所单一;而大部分同一场所来源的军团菌菌株为相同的PFGE型。[结论]2007年上海市公共场所部分空调冷却塔水中分离出来的Lp1军团菌呈现基因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SCDC)于2006年始加入WHO全球非伤寒沙门菌的监测网络(GSS),通过临床腹泻病例的监测发现:2006年7-9月间,山夫登儇沙门菌血清型呈现过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1],其中一类罕见的H2S阴性山夫登堡沙门菌流行菌株占较大比例,为掌握山夫登堡沙门菌在本市的流行规律,本研究对2006-2007年GSS山夫登堡沙门菌腹泻菌株的耐药型谱、RP核糖体分型和脉冲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进行分析,了解不产硫化氢山夫登堡沙门菌的遗传学特征,为本市的非伤寒沙门菌监测和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噬菌体疗法随着临床上耐药菌的种类与数量的增多而重新受到重视。细菌荚膜一方面是重要的毒力因子,另一方面也为噬菌体的识别和侵染宿主菌提供吸附位点。近年来研究表明部分噬菌体能产生降解细菌荚膜多糖的解聚酶,从而破坏细菌表面的保护结构,帮助噬菌体完成侵染,也利于血清或抗生素发挥作用。并且解聚酶具有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效应稳定的特点,适合于大量生产。这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将重点论述噬菌体解聚酶的结构与功能,并进一步阐述其与细菌荚膜间的作用机制,包括解聚酶的活性中心结构特征以及在荚膜上的作用位点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 钩端螺旋体黄疸出血群赖型赖株毒力株56601(中赖)与钩端螺旋体黄疸出血群赖型赖株减毒株(法赖)在遗传背景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毒力却差别很大。本研究利用钩端螺旋体的cDNA芯片在全基因组水平上研究毒力差别的机制。方法 利用钩端螺旋体的cDNA芯片,在37℃培养条件下以钩端螺旋体黄疸出血群赖型赖株毒力株56601(中赖)为测试株,以钩端螺旋体黄疸出血群赖型赖株减毒株(法赖)为对照株,测试了芯片表达谱的变化。结果 在37℃培养条件下,毒力株和减毒株的表达谱具有明显的差别。毒力株上调表达的基因有101个,下调表达的有71个。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在功能上可分为12类。结论 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可能在钩端螺旋体毒力株致病力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上海不同地区和场所分离的嗜肺军团菌血清1型(LP1型)的菌体脂肪酸组成成分,并探讨利用脂肪酸组成分析对实验菌株进行鉴定和分型的可行性。方法应用气相色谱技术对36株LP1型上海环境分离株进行菌体脂肪酸成分分析,并利用MIDI公司的Sherlock软件系统对实验菌株进行鉴定和聚类分析。结果 36株LP1型上海环境分离株均被鉴定为嗜肺军团菌嗜肺亚种,其主要脂肪酸成分为异构16∶0酸、反异构15∶0酸、16∶0酸、2-羟基异构15∶0酸和w7c 16∶1酸。聚类分析结果为所有上海环境分离株的欧氏距离〈10。结论气相色谱法简便、快速,结合Sherlock软件系统可用于嗜肺军团菌的脂肪酸检测分析和鉴定。不同地区和场所分离的各实验菌株的脂肪酸组成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