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篇
预防医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分析北京市通州区腹泻就诊患者中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分离株的特征。 方法 eaeA基因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阳性的菌株,进行系统生化鉴定、EPEC诊断血清分型、bfpA基因PCR扩增以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 结果 20株成年人腹泻患者EPEC分离株中,仅1株鉴定为O126血清群;4株儿童腹泻患者分离株中,仅1株鉴定为O26血清群。儿童与成年人腹泻患者EPEC分离株bfpA基因均为阴性。23株EPEC菌株的PFGE带型呈高度多态性,聚类图显示与患者年龄及性别无明显相关。 结论 北京市通州区腹泻患者EPEC分离株以非典型为主,单纯通过血清群来诊断EPEC的方法,将会造成极大的漏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2007-2011年北京市通州地区食品及患者分离的单增李斯特菌的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特征,为李斯特菌病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分离的单增李斯特菌进行6个毒力因子(prfA、actA、iap、hly、plcB、inlA)的检测、血清分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 结果 57株单增李斯特菌的6个毒力因子均为阳性,分为5种血清型,主要血清型为1/2a和1/2c型,PFGE分型分为19种带型,主要带型为GX6A16.CN0004。 结论 通州地区分离的单增李斯特菌全部携带6个主要毒力因子,分子型别呈现多态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022年北京市通州区一起霍乱弧菌引起的疫情的病原学特征,并与引起通州区过往疫情的菌株进行比对分析。方法 用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样本中O1/O139群霍乱弧菌的特异性基因,同时按常规法对样本进行菌株的分离培养鉴定;用普通PCR方法检测霍乱弧菌的11种毒力基因;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12种药物的敏感性试验,采用NotⅠ限制性内切酶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聚类分析,基于全基因组序列进行菌株遗传学分析。结果 本次疫情共检出5株O1群小川型非产毒霍乱弧菌,所有菌株均携带ompU、toxR、tcpI、tcpAEL、hlyAEL、hlyACL和rtxC基因,不携带ctxAB基因,5株菌耐药情况一致,均为美罗培南–头孢噻肟–头孢他啶–链霉素–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6种药物耐药,为多重耐药菌株。PFGE分6种带型Ⅰ~Ⅵ,本次疫情菌株带型为Ⅱ型。与通州区既往检出的菌株相比,与2011年2株产毒O1群小川型霍乱弧菌带型较为接近,耐药情况一致,毒力基因携带情况有所差异,但都携带tcpAEL基因。遗传...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北京市通州区感染性腹泻细菌多病原监测中致病菌的病原谱,为细菌性感染性腹泻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6 — 2018年北京市通州区哨点医院肠道门诊腹泻患者监测病例粪便标本,采用血清分型、毒力基因等方法对沙门菌、副溶血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分析其流行特征。结果收集粪便标本1 269例,分离致病菌298株,检出率为23.48%,不同年龄组病例致病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584,P<0.001)。 阳性菌株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出最多(46.98%),以肠道集聚性大肠埃希菌和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为主;其次为副溶血弧菌(24.50%)和沙门菌(19.46%)。 细菌流行的季节性比较明显,以夏秋季为主。 沙门菌血清型以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为主,副溶血弧菌血清型以O3∶K6为主。结论2016 — 2018年北京市通州区感染性腹泻致病菌以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为主,副溶血弧菌和沙门菌感染也是腹泻常见病原菌。 应加强感染性腹泻致病菌常规监测,在流行季节做好重点人群健康宣教工作,同时进一步加强危险因素调查及其防控。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通州区四所公共场所军团菌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为了解公共场所的空调冷却水、热水、浴池喷头的污染状况以及军团菌与温度的关系。方法:选择四所不同的公共场所现场填写调查表,测试冷却水、热水的温度;同时采集样品进行军团菌分离、鉴定和菌落计数,检验依据为ISO11731:1998(E)。结果:四所公共场所检样247件,检出5株嗜肺军团菌,检出率为2.02%。2005年11~12月、2006年1~3月和7~9月三个时间段均有嗜肺军团菌检出。冷却塔水嗜肺军团菌的检出率为5.13%;33℃~55℃热水及热水的水龙头和浴池喷头涂抹的检出率分别为1.03%和1.80%,经统计学处理P>0.05,3种检样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从冷却塔水检出的2株嗜肺军团菌,水温为20℃;热水检出的1株嗜肺军团菌,水温48℃。浴池喷头涂抹嗜肺军团菌菌落计数高达100、360 cfu/ml。结论:四所公共场所有三所均有嗜肺军团菌的污染,浴池也是军团病感染的重要场所,军团菌从20℃~48℃水温及冬季和夏季都可以检出,可以看出军团菌对温度的适应性很强,可以随着温度的变化来调节生存能力。所以军团菌的预防控制不但要做到有重点还要全年进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北京市通州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初期肺炎病例中主要呼吸道病原的流行情况。  方法   252例肺炎病例被纳入本研究,采集病例的呼吸道样本(对144例病例同时收集咽拭子和痰液样本)进行32种呼吸道病原的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  结果   病毒、细菌和肺囊虫的阳性率分别为13.10%(33/252)、50.00%(126/252)和1.59%(4/252)。 43例病例呼吸道样本中检出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率为17.06%(43/252),其中13例病例为病毒与细菌或病毒与肺囊虫的混合感染,30例病例为细菌与细菌或细菌与肺囊虫的混合感染。 患基础疾病和无基础疾病病例中流感嗜血杆菌(χ2=9.557,P=0.002)、肺炎支原体(χ2=7.831,P=0.005)的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5个年龄组病例中病毒(χ2=16.112,P=0.003)、肺炎支原体(χ2=10.741,P=0.030)的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144例肺炎病例的痰液和咽拭子样本病毒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03,P=0.316),而痰液样本中肺炎链球菌的检出率高于咽拭子样本(χ2=5.533,P=0.019)。  结论   COVID-19流行初期(2020年1—3月),肺炎病例呼吸道中存在一定比例的混合感染,其下呼吸道样本(痰液)的细菌阳性率高于咽拭子样本。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引起一起发热疫情的人腺病毒4a型基因特征。方法2019年10月,北京市通州区某小学出现发热疫情,采集病例的咽拭子标本,提取标本核酸作为模板,利用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32种呼吸道病毒和细菌。 对于腺病毒检测阳性的标本核酸,利用腺病毒特异性引物扩增3个基因(Fiber、Hexon和Penton)的片段并测序,采用局部序列比对基本检索工具(BLAST)比对序列,进行进化关系分析。结果采集的6份病例标本中,腺病毒全部阳性,其他检测的呼吸道病毒和细菌均为阴性。 Fiber、Hexon和Penton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6份标本中的腺病毒均为4a基因型。进化分析显示,该病毒与近年来美国流行的4a型腺病毒高度同源。结论人腺病毒4a型在北京市可以引起呼吸道发热疫情。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北京市通州区2007-2009年从食品中分离到的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进行研究并建立相关资料的数据库。方法对20株食源性VP进行神奈川试验,脲酶试验,血清分型和核糖体核酸(rDNA)指纹图谱分析,并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 20株食源性VP的神奈川试验均为阳性,其中有2株脲酶试验为阳性,血清分型显示20株食源性VP分属于14个不同的血清型别,rDNA指纹图谱将20株食源性VP分为16个核糖体型。结论在通州区食品中检出的VP都具有致病性。在不同的年份,既存在着拥有同源关系VP的重复流行,也会有新的分子型别的VP菌株出现。本研究建立了通州区食源性VP的生化性状和分子图谱数据,为今后预防和控制由VP引起的食源性疾患的发生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依据《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国家标准株评价技术标准》(WS/T 812—2022),获得8种沙门菌主要血清型标准株,并建立标准株筛选主要流程。方法 分别对原代及传代沙门菌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及基因组测序分析,获得形态及生化典型、基因组稳定的标准菌株。结果 从24株沙门菌中筛选获得8株分属8种血清型(伤寒沙门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丙型副伤寒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单相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的菌株,这8株菌在沙门菌推荐用选择性培养基上形态典型,生化反应典型,传代后基因组变异较小,血清凝集结果稳定,可以作为沙门菌检验的参比菌株。结论 本研究通过筛选获得具有相应血清型病原特征的8种沙门菌主要血清型标准株,可作为沙门菌检测、血清分型质控、基因组进化分析的参比菌株,并为后续核酸标准品的研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北京市肠道门诊腹泻患者的病原学特征。方法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在2家哨点医院肠道门诊收集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595份。对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01和0139群霍乱弧菌、致泻大肠埃希菌进行分离培养,对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进行核酸检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病原的时间分布、人群分布、血清型别等特征进行分析。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595份样本中,128份细菌检测阳性,检出率为21.5%,其中致泻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11.4%(68/595),其次为副溶血性弧菌(6.9%,41/595)、沙门菌(2.4%,14/595)和志贺菌(2.2%,13/595),霍乱弧菌未检出。112份样本腹泻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检出率为18.8%,其中诺如病毒检出率为9.1%(54/595),其次为轮状病毒(8.7%,52/138),星状病毒(1.8%,11/595)和肠道腺病毒(o.7%,4/595)。致泻大肠埃希菌以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肠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肠黏附性大肠埃希菌为主,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别主要为04:K8。6~g月份为病原菌检出的高峰期,当年11月至次年3月为腹泻病毒检出的高峰期。结论诺如病毒、轮状病毒亦是肠道门诊腹泻患者的主要病原,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