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6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凤水 《肝博士》2010,(4):34-34
<正>长疗程乙肝患者不能承受之痛乙肝病毒高复制、易变异的"顽固"特性,决定了慢性乙肝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但漫漫无期的治疗却使许多患者无法承受。据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2008、2009年调查显示,仅三成左右的慢性乙肝患者能承受3年以上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1 临床资料腰腿痛病人 71例 ,其中男性 32例 ,女性 39例 ;年龄最小 17岁 ,最大 6 0岁。2 治疗方法取穴 :肾俞、气海俞、环跳、阳陵泉、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承筋、风市。常规消毒后 ,按要求进针 ,进针后G6 80 5—ZA治疗仪通电 ,用连续波 ,留针 30分钟 ;同时配用远红外线作痛部理疗 ,出针后根据痛位采用滚、按、揉、推拿、点穴手法促进血液循环 ,放松肌肉。每日 1次 ,10次为 1疗程。中药 :青风藤 15 g、海风藤 15 g、鸡血藤 2 5g、忍冬藤 10 g、防己 10g、秦艽 10 g、灵仙 2 0 g、独活 4 0g、桂枝 10 g、桃仁 10 g、山甲 …  相似文献   
3.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监测肝移植术后门静脉并发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CDFI)监测对肝移植术后门静脉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CDFI对504例原位肝移植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连续监测.术前监测内容包括门静脉主干直径、血流速度及有无门静脉栓塞等;术后监测内容包括门静脉供体段、受体段、吻合口的直径、管腔内回声、血流方向及血流速度等.结果术后当日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为46.27 cm/s,最小流速为15.8 cm/s,最大流速为110.8 cm/s.358例(71.03%)血流速度>40 cm/s.30 d后,347例(68.85%)流速降至40 cm/s以下.64例(12.70%)出现离肝血流,1例(0.20%)出现完全离肝血流.门静脉并发症13例(2.58%),包括4例(0.79%)栓塞(3例血栓、1例瘤栓),9例(1.79%)吻合口周围狭窄.结论异常门静脉血流信号不一定均出现并发症,连续动态观察门静脉血流的变化更有价值,因此,CDFI技术对监测肝移植术后门静脉并发症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随着移植学突飞猛进的发展,肝移植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终末期肝病,并成为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最有效方法。我国是肝病大国,肝病患者超过3000万,90%肝移植患者与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HBV)感染有关;尚有部分肝移植患者与丙型肝炎(简称“丙肝”)病毒(HCV)感染相关。本文就国内外防治肝移植术后肝炎复发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1预防肝移植后肝炎复发的重要性在我国,与肝炎病毒感染相关的急慢性肝病是肝移植的主要适应证,肝移植后肝炎复发是影响肝移植术后长期存活率的主要因素之一,肝移植受体带毒状况严重影响肝脏移植的肝炎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丙型肝炎病毒(HCV)聚合酶链反应杂交酶联法(HCV-PCR-H ELISA)152份各型肝炎血清进行HCV RNA测定和分析。方法 利用标记生物素的寡核苷酸引物对患者血清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与结合在微孔反应板的HCV特异探针快速杂交,通过抗生物素-酶联反应判定结果。结果 152份肝炎患者中,HCV RNA的检出率为57.9%(88/152),其中抗-HCV阳性组的检出率为81.8%(72/88)。抗-HCV与HCV RNA的总符合率为78.9%(120/152)。对5例丙型肝炎患者应用α干扰素治疗者追访显示,HCVRNA的消长与抗病毒药物疗效一致。结论 HCV-PCR-H ELISA方法简便、稳定、敏感、特异,为半定量指标,可应用于HCV感染的临床诊断和抗病毒药物疗效判定。  相似文献   
6.
HCV RNA的检测是丙型肝炎诊断的重要指标,对HCV感染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均有重要指导意义。HCV RNA的测定主要应用逆转录一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并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扩增物的阳性带判定结果。由于血清中丙型肝炎病毒含量低微,其检出率往往不能令人满意。本研究采用HCV-PCR-H.ELISA法测定血清中HCV RNA,是一项将丙肝毒PCR产物通过杂交及酶标记物显色反应判定结果的新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中国人血清中庚型肝炎病毒(HGV或GBV-C)NS3区部分基因序列。方法:从个体供血者及肝硬化患者血清中,通过逆转录合成cDNA,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多聚酶链式聚合反应,将产物克隆于载体上,采用双脱氧核苷酸链终止法进行双向测序。结果:分离出的5株NGV毒株的NS3区部分核苷酸序列之间同源性从85%到98%,与国外已发表的HGV序列比较,同源性在79%~91%。推测的其编码氨基酸序列,5株之间100%一致,与国外已报告的HGV比较,同源性为94.9%~100%。结论:从中国人血清中分离出5株HGV序列,其NS3区部分核苷酸存在着一定的变异性,但其编码的氨基酸非常保守。  相似文献   
8.
合并医院内感染死亡患者8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核苷(酸)类(NAs)药物经治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联合干扰素治疗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门诊及住院的NAs经治CHB患者共75例为研究对象,入组患者需符合HBV DNA < 100 IU/ml且HBsAg < 1 000 IU/ml,根据患者是否愿意接受干扰素治疗分为原方案治疗组(沿用原NAs方案,37例)与联合治疗组(NAs联合IFN治疗,38例),两组患者均治疗48周。观察两组患者血清HBsAg 24周下降水平、48周阴转率及HBsAg阴转的相关预测因素。 结果联合治疗组(27例,联合治疗组38例患者中1例予以剔除,10例尚未到随访期)在48周HBsAg阴转率为48.15%(13/27),血清学转换率为44.44%(12/27),而原方案治疗组患者HBsAg阴转率5.41%(2/37),血清学转换率为5.41%(2/37),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BsAg阴转率:χ2 = 13.599、P < 0.001;血清学转换率:χ2 = 11.730、P = 0.001);联合治疗组患者HBsAg水平随着治疗时间延长逐渐下降,治疗24周时HBsAg平均水平为15.49(0.06,358.39)IU/ml,较基线下降52.77(6.29,203.60)IU/ml,而原方案治疗组患者治疗24周时HBsAg平均水平为578.82(53.29,778.76)IU/ml,较基线下降31.54(-14.43,59.29)IU/ml,两组患者HBsAg水平(Z =-3.850、P < 0.001)及较基线下降程度(Z =-3.000、P = 0.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4周时,联合治疗组患者HBsAg水平较基线下降> 0.5 log10 IU/ml患者21例(占56.76%),而原方案治疗组仅有3例(8.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17.822、P <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As经治患者HBV DNA有效控制且HBsAg低水平的CHB患者基线HBsAg、24周HBsAg下降> 0.5 log10 IU/ml与治疗48周时HBsAg阴转相关。 结论NAs经治后HBV DNA有效控制且HBsAg低水平CHB患者联合IFN治疗能促进HBsAg水平下降,并提高HBsAg阴转率。  相似文献   
10.
固相杂交检测HCV RNA PCR产物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建立简便、快速的丙型肝炎病毒基因扩增产物的固相杂交检测方法.方法将标记有生物素的寡核苷酸引物所扩增的丙肝病毒基因产物,与通过结合在微孔反应板上的特异性探针进行快速杂交,然后通过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生物素进行酶联显色,读取光密度值.结果应用本方法对血清中丙型肝炎病毒核酸检测,灵敏度可达5拷贝~50拷贝/反应.结论此方法简便、快速、特异性好、敏感性高、结果判定指标客观,可广泛应用于病毒感染的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及其他基因的扩增检测和基因分型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