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目的 分析腹腔镜下子宫/阴道骶骨固定术与改良全盆底功能重建术治疗中盆腔缺陷所致的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的疗效比较.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腹腔镜下子宫/阴道骶骨固定术(观察组,57例)和改良全盆底功能重建术(对照组,55例)的患者临床资料.随访利用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fication POP-Q)评分法比较患者客观满意度;主观症状改善评分(patient global impression of change,PGI-C)比较主观满意度;比较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等围手术期参数;术后比较并发症、再次手术率;利用盆底生活质量问卷(pelvic floor distress inventory-short form 20,PFDI-20;pelvic floor impact questionnaire 7,PFIQ-7)比较2组术前、术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都有较好的结局.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减少了出血量、留置尿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在平均42个月的随访中,主观满意度在观察组为57/57(100%),在对照组为51/55(92.73%) (P>0.05);客观满意度在观察组为45/57 (78.95%),在对照组为38/55(69.09%)(P>0.05).PGI-C评分在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FDI-20、PFIQ-7问卷2组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但2组间并无显著差异;性生活质量问卷(pelvic organ prolapse/urinary incontinence sexualquestionnaire-12,PISQ-12)评分在观察组术前及术后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与改良全盆底功能重建术比较,腹腔镜子宫/阴道骶骨固定术可显著减少手术出血量、留置尿管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有较好的主观症状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腹腔镜子宫(阴道)骶骨固定术及改良全盆底重建术用于治疗中盆腔缺陷为主的盆腔脏器脱垂(POP)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2年3月-2015年3月住院的中盆腔脏器脱垂达到POP-Q分期Ⅱ~Ⅲ期的患者169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改良全盆底重建组81例和腹腔镜下骶骨固定术组88例。按照规范化标准为患者实施手术,手术中对合并盆底功能障碍进行对应处理。围手术期记录患者相应情况,检测手术主客观满意度。所有患者纳入随访,填写盆底功能障碍及性生活质量评估量表。结果骶骨固定术组平均年龄比较[(43.78±7.63)岁vs.(53.01±10.50)岁],两组绝经概率比较(33.0%vs.60.5%),术前压力性尿失禁(SUI)概率比较(46.1%vs.65.4%)显著低于改良全盆底重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改良全盆底重建组相比,骶骨固定组手术出血量[(60.32±30.27)mlvs.(98.35±40.28)ml]、尿管留置时间[(1.90±0.90)dvs.(2.50±1.10)d]及子宫切除比例(30.7%vs.60.5%)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12个月时PFIQ-7及PFQI-20评分均较手术前显著下降(P<0.05)。术后12个月时,骶骨固定组的PISQ-12评分显著高于手术前(P<0.05)。结论骶骨固定术及改良全盆底重建术治疗POP患者均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远期预后良好。骶骨固定术改善POP患者性生活质量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患者血清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及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1(soluble Fms-like tyrosine kinase-1,sFlt-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纳入笔者医院2009年6月~2014年12月就诊的PE患者107例,分为轻度PE组(n=60)及重度PE组(n=47),纳入健康孕妇(n=40)作为对照。采集病史资料及实验室指标,检测血清FN及sFlt-1。分析FN及sFlt-1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以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 重度PE组FN及sFlt-1水平分别为1225.63±203.89ng/L、863.44±194.90ng/L,显著高于轻度PE组(655.85±200.22ng/L、604.72±132.55ng/L)及健康对照组(110.97±44.98ng/L、252.68±83.03ng/L)。轻度及重度PE组FN与sFlt-1呈显著正相关(r=0.561,P=0.001;r=0.571,P=0.000)。FN(或sFlt-1)与平均动脉压、24h尿蛋白、Cr、纤维蛋白原、脐动脉S/D值及RI值呈显著正相关(P均<0.01),与PT、新生儿体重、胎盘重量呈显著负相关(P均<0.05)。高FN或sFlt-1水平的PE患者妊娠不良结局发生率更高。结论 PE及sFlt-1水平升高反映PE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加重,且与妊娠不良结局相关。  相似文献   
4.
5.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pelvicfloordysfunction,PFD)是各种原因导致的盆底支持减弱,进而盆腔脏器移位引发的盆腔器官位置及功能异常性疾病。该病属女性常见病,50岁以上经产妇的发病率高于50%,多表现为盆腔器官膨出及压力性尿失禁等症状。盆底重建手术是治疗此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探讨经腹腔镜子宫/阴道骶骨固定术与改良式全盆底功能重建术对盆腔脏器脱垂患者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在遂宁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盆腔脏器脱垂患者108例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行改良式全盆底功能重建术共54例,观察组行经腹腔镜子宫/阴道骶骨固定术,共54例。对比两组患者尿动力学参数、客观治愈率、主观满意率、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平均尿流率、最大尿流率及最大膀胱容量均明显升高(t_(对照)=-2.142,-5.217,-1.679,P_(对照)0.05;t观察=-5.704,-7.748,-3.074,P_(观察)0. 0 0 1),但观察组升高幅度更大,两组残余尿量均明显下降,但观察组下降程度更明显。术后两组盆底肌肌电均明显下降(t_(对照)=1.697, P_(对照)=0.046; t观察=2.571, P_(观察)=0.006),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小。术后两组患者盆底生活质量及性生活质量水平均明显上升(t_(对照)=-6.895,-7.765,P_(对照)0. 0 0 1; t观察=-1 1. 4 4 3,-1 0. 4 2 1, P_(观察)0. 0 0 1),但观察组上升幅度更大。两组患者M DA及GSSG水平均明显下降(t_(对照)=4.140,5.305,P_(对照)0.001;t观察=9.154,14.861,P_(观察)0.001),但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两组SOD及GSH水平均明显上升(t_(对照)=-5.150,-3.163,P_(对照)0.001;t观察=-7.897,-6.466,P_(观察)0.001),但观察组上升幅度更大。结论:经腹腔镜子宫/阴道骶骨固定术与改良式全盆底功能重建术相比可明显改善盆腔脏器脱垂患者下尿路功能,降低盆底肌肌电,改善盆底生活质量及性生活质量,缓解氧化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女性盆底磁共振成像(MRI)图像,建立子宫脱垂患者盆底结构三维重建模型,探讨子宫脱垂患者盆底MRI三维影像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子宫脱垂患者30例为研究组(脱垂组),选取健康女性20例为对照组,于静息位和Valsalva动作时行盆底MRI扫描。利用Amira商业软件,对MRI图像进行分析及3D建模。结果:建立了两组盆底结构的3D模型。脱垂组与对照组比较:静息位和Valsalva动作时的PCL、H线、G1角、G2角、宫颈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线、C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线静息位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lsalva动作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静息位和Valsalva动作时差值比较:两组的PCL长度差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线、G1角、G2角、B线、C线的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H线对照组的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脱垂组的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能清楚显示盆底结构,H线、M线、G1角、G2角可衡量盆腔器官脱垂的程度;其构建的3D模型能直观显示各结构的空间毗邻关系,可评价复杂的盆底缺陷,有利于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进行盆底解剖教学及生物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