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9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腹腔镜子宫(阴道)骶骨固定术及改良全盆底重建术用于治疗中盆腔缺陷为主的盆腔脏器脱垂(POP)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2年3月-2015年3月住院的中盆腔脏器脱垂达到POP-Q分期Ⅱ~Ⅲ期的患者169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改良全盆底重建组81例和腹腔镜下骶骨固定术组88例。按照规范化标准为患者实施手术,手术中对合并盆底功能障碍进行对应处理。围手术期记录患者相应情况,检测手术主客观满意度。所有患者纳入随访,填写盆底功能障碍及性生活质量评估量表。结果骶骨固定术组平均年龄比较[(43.78±7.63)岁vs.(53.01±10.50)岁],两组绝经概率比较(33.0%vs.60.5%),术前压力性尿失禁(SUI)概率比较(46.1%vs.65.4%)显著低于改良全盆底重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改良全盆底重建组相比,骶骨固定组手术出血量[(60.32±30.27)mlvs.(98.35±40.28)ml]、尿管留置时间[(1.90±0.90)dvs.(2.50±1.10)d]及子宫切除比例(30.7%vs.60.5%)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12个月时PFIQ-7及PFQI-20评分均较手术前显著下降(P<0.05)。术后12个月时,骶骨固定组的PISQ-12评分显著高于手术前(P<0.05)。结论骶骨固定术及改良全盆底重建术治疗POP患者均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远期预后良好。骶骨固定术改善POP患者性生活质量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不同部位菌斑pH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唾液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测定口腔不同部位菌斑在进食后pH的动态变化,探讨不同部位菌斑产酸力的差异及唾液在产酸代谢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微型pH电极接触法原位测试患龋状况不同者上、下颌,健康部位与龋坏部位菌斑及唾液pH在含漱糖液前后1h内的变化。结果:不同部位菌斑pH在漱糖后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患龋状况不同者健康部位菌斑pH在用糖后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上颌菌斑pH变化幅度均较下颌明显;龋洞内菌斑pH变化幅度均较健康部位明显;唾液与菌斑pH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口腔不同部位菌斑内的产酸代谢活动存在差异,这可能主要与不同部位唾液对糖的清除有关;而唾液的缓冲作用对菌斑的产酸代谢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牙齿健康部位与龋损部位菌斑pH变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进食糖后患龋情况不同者健康牙面或龋洞内菌斑pH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探明龋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接触法直接在原位测定菌斑pH在漱糖后1 h内的变化.实验分3组,分别为无龋组(CF)、普通龋组(CIA)和龋活跃组(CA),三组均测定健康牙面菌斑pH的变化,龋活跃组另外测定龋洞内菌斑pH的变化,绘制pH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对菌斑基线pH(pHrest)、pH下降的最低值(pHmin)、pH的下降幅度(△pH)及30 min内的曲线下面积(AUC30)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各组菌斑pH在漱糖后均下降,约5~10 min后达到最低值,随后缓慢上升,1 h左右可恢复至用糖前的水平;三组健康牙面菌斑pH的变化相似,pHrest、pH min、△pH、AUC30均无显著差异(P>0.05);龋活跃组龋洞内菌斑pH在漱糖后的变化趋势与三组健康牙面相似,但龋洞内菌斑的pHrest明显较健康牙面低(P<0.01),用糖后pH的下降更为明显,pHmin和AUC30均较健康牙面小(P<0.01或P<0.05),且恢复到用糖前基线水平所需时间亦较长.结论龋洞内的菌斑产酸力较健康牙面高,进一步验证了龋病的发生是局部菌斑产酸力增强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RA)对牙周炎患病情况的影响。方法 2012年7月至2013年5月于深圳市第四人民医院风湿病分院就诊临床确诊为RA患者30例(RA组),对照组为同期本院工作人员及口腔科门诊就诊患者及其陪同家属30例。分别检查两组缺牙数、探诊出血指数(BOP)及探诊深度(PD),记录RA组患者晨僵持续时间,检测其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清C-反应蛋白(CRP)以及类风湿性因子(RF),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RA组与对照组牙周炎患病率分别为76.8%和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失牙数、BOP及P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A组晨僵持续时间、ESR、CRP以及RF与BOP、PD间均无相关性。结论本研究未发现RA对牙周炎患病情况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健脾活血方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小儿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分析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本组102例消化性溃疡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口服奥美拉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方剂治疗。2组患儿均治疗8周后,比较临床疗效、Hp转阴率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08%)显著高于对照组(74.51%),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Hp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健脾活血方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小儿消化性溃疡疗效显著,且Hp转阴率高,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氯沙坦和氨氯地平减轻糖尿病肾病患者蛋白尿的效果。方法 84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氯沙坦组和氨氯地平组两组,用氯沙坦或氨氯地平治疗12周,测量治疗前后的24 h尿蛋白和血压。结果两组的24 h尿蛋白较治疗前均降低,氯沙坦组蛋白尿减少23.0%,氨氯地平组减少12.7%,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氯沙坦减轻糖尿病肾病患者蛋白尿优于氨氯地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非典型川崎病进行临床特点的分析及早期诊断的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非典型川崎痛的临床资料.结果:48例非典型川崎病中,白细胞升高、血红蛋白下降、血小板升高、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冠状动脉改变的发生率分别为95.8%、81.3%、100%、97.9%、93.8%、68.8%.结论:非典型川崎病容易误诊漏诊,对发热持续时间长、白细胞升高、抗感染治疗无效时应提高警惕,及早做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及血沉、C反应蛋白,动态观察血小板变化,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偏头痛分为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是疾病自身客观规律的体现。分期并特别重视缓解期的辨证治疗是临床的需要,也是正确合理应用中医辨证的具体体现。根据偏头痛的发病特点和病理机制,在中医体质理论的指导下制定有别于偏头痛以外人群的体质干预即偏头痛缓解期中医药干预的具体措施十分必要。体质辨识在偏头痛缓解期中医辨证治疗中的运用是体质辨识从普遍人群的干预到特殊疾病治疗的积极尝试,运用体质辨识理论对偏头痛缓解期进行中医药干预无疑是对偏头痛的分期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早期家庭养育环境对儿童发育水平、情绪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为促进儿童早期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济南市188名婴幼儿分别在3月龄、12月龄行《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问卷》测评,2岁行《12~36月龄儿童情绪社会性评估量表》和《0~6岁小儿发育诊断量表》测评,分析家庭养育环境与发育水平和情绪社会性发展间的关系。结果 3月龄家庭养育环境总分、感知/认知、人际互动/喂养因素和12月龄语言/认知因素与儿童2岁DQ及大部分能区得分呈正相关;12月龄社会适应/自理因素与2岁语言发育呈正相关。3月龄家庭养育环境总分与2岁时外显行为、失调域得分呈负相关。12月龄时家庭养育环境总分及社会适应/自理、忽视/惩罚因素与外显行为域、失调域呈负相关,所有养育环境因素均与社会能力域呈正相关。结论 早期家庭养育环境对儿童早期发育和情绪社会性发展均有显著影响;改善家庭养育环境对促进儿童早期发育和情绪社会性发展越早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