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前瞻性地对二尖瓣狭窄(MS)患者的肺功能损害进行对照评价,并对MS患者接经皮二尖瓣球囊扩(PTMC)治疗前后的肺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心肌胶原纤维合成与心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未成功实现早期再灌注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肌胶原纤维合成以及左室收缩、舒张功能指标的变化规律。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4 5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第 5天、15天、30天、90天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 (PⅠCP)和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含量。超声测定患者出院前、第 90天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 (E) /二尖瓣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峰值 (A)的比值。将第 90天的E/A比值与血清PⅠCP和PⅢNP水平作相关分析。 3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第 5天、15天、30天、90天血清PⅠCP和PⅢNP水平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 (P <0 .0 1)。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组在出院前和第 90天时的LVEDd均明显大于对照组 ,LVEF和E/A比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第 90天的E/A比值与血清PⅠCP和PⅢNP水平均呈明显负相关 (P <0 .0 0 1)。结论 未成功实现早期再灌注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血清PⅠCP和PⅢNP含量明显增高并持续 3个月以上。左室舒张功能障碍与心肌纤维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VMC)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TNF)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检测7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清一氧化氮和肿瘤坏死因子含量,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组。结果:VMC患者血清NO和TN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二者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NO和TNF含量增加是VMC病理生理特征之一,且二者在VMC发病中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两组学生临床理论知识、临床操作技能和临床实践能力考核的分析,研究两种临床见习模式实施效果的差剐及其原因,对临床见习"5+5"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方法 以湛江校区临床及相关专业学生作为对照组,实施临床见习传统模式;以东莞校区临床及相关专业学生作为实验组,实施临床见习"5+5"模式.结果 两组学生的临床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效果基本相同;实验组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培养效果比对照组好.讨论临床见习"5+5"模式可以保证临床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质量,提高学生临床技能操作能力,是一种可行、有效的临床见习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未进行溶栓治疗或溶栓治疗未成功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后3个月内的心肌胶原纤维合成指标以及左室收缩,舒张功能指标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2例AMI患者发病后第5天,15天,30天,90天血清I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ICP)和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含量,超声测定AMI患者出院前,第90天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A)的比值,将第90天的E/A比值与血肖PICP和PⅢNP水平作相关分析。3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AMI发病后第5天,15天,30天,90天的LVEDd均明显大于对照组,LVEF和E/A比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第90天的E/A比值与血清PICP和PⅢNP水平均呈明显负相关(P<0.01),结论:未进行溶栓治疗或溶栓治疗未获成功的AMI患者血清PICP和PⅢNP含量明显增高并持续3个月以上,左室舒张功能障碍与心肌纤维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ACE I———依那普利对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生成的恢复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 30例。在依那普利治疗前测定使用肝素前、后HGF浓度 ,依那普利治疗 4周后再测定使用肝素前、后HGF浓度。同时设 2 2例健康人作对照 ,结果静注肝素 5 0 0 0u后 ,对照组血清HGF较注射前显著升高 ;但依那普利治疗前陈旧性心肌梗死组HGF上升明显减少 ,经过依那普利治疗 ,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水平下降 ,静注肝素后的血清HGF水平恢复 ,较治疗前显著增高 ,达对照组水平。结论依那普利可恢复HGF的产生 ,可能是通过抑制AngⅡ生成来实现。这给依那普利在心肌梗死患者长期治疗和二级预防上又提供了一个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老年患者非风湿心房颤动(nonrheumaticatrialfibrillation,NRAf)脑缺血与血清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脂质过氧化物酶(lipidperoxideenzyme,LPO)与红细胞变形能力(redcelldeformability,RCD)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L(Pa)水平;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血清LPO;用DXC-400型测定仪检测RCD。结果脑缺血组L(pa)、非脑缺血组及对照组血清浓度44±19(n=91),24±1(5n=79),24±1(4n=83)(,×10mg/L),但脑缺血组RCD-IF较对照组升高(P<0.05);在脑缺血组和无脑缺血组患者,LPO与RCD呈正相关(r=0.672,P<0.01),而L(Pa)与LPO,RCD无相关。结论老年非风湿性慢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清L(Pa)浓度的升高可能是导致其脑缺血倾向的因素之一;氧自由基的作用是NRAf并发脑缺血发作的可能机制之一;RCD可能是评价NRAf血液高凝状态的一个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槲皮素对野百合碱(MCT)诱导的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肺动脉结构重建的调节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对照组)、MCT诱导的肺动脉高压组(MCT组)、槲皮素预防组(预防组)和槲皮素治疗组(治疗组),每组10只。测量各组大鼠干预后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测定肺小动脉管壁厚度(WT)占动脉外径(ED)的百分比(WT%)及管壁面积(WA)占血管总面积的百分比(WA%);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肺小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平滑肌细胞抗体(α-SMA)的表达。结果:野百合碱组50mg/kg,再以生理盐水2ml/d每日灌胃一次,共20天,与对照组(生理盐水,再以生理盐水2ml/d每日灌胃一次,共20天)、预防组(MCT 50mg/kg,同时给予槲皮素100mg/kg每日灌胃一次,共20天)和治疗组(MCT 50mg/kg饲养20天后,以槲皮素100mg/kg每日灌胃一次,共20天)相比,mPAP、WT%、WA%、PCNA阳性率显著升高及PCNA、α-SMA的表达显著增多。结论:槲皮素对野百合碱诱导的大鼠肺动脉高压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抑制肺血管中小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改善肺血管重构。  相似文献   
9.
肠系膜上动脉行程变异UCG误诊为主动脉夹层一例李果明,夏小明,夏宗彦患者,男,45岁。因全腹持续性疼痛3天,加重12小时于1992年10月22日入院。无发热、呕吐和腹泻。体检:急性病容,表情痛苦。全腹轻度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包块,未闻血管杂音。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经左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的临床可行性。方法2006年1月-2007年5月,临床诊断为冠心病,Allen试验阳性患者295例,随机分为左桡动脉组(148例)和右桡动脉组(147例)。冠脉造影选用5FTIG造影导管,支架植入选用6F Judkin、EBU或Amplatz。比较两种途径在穿刺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造影成功率、介入治疗时间、介入治疗成功率、特殊指引导管使用率等方面的差别。结果①冠脉造影:经左桡动脉、右桡动脉行冠脉造影血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6.62%和96.59%(P>0.05);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3.10±1.50)min和(3.13±1.47)min(P>0.05);造影成功率分别为95.94%和95.23%(P>0.05)。②冠脉介入治疗:经左桡动脉、右桡动脉介入治疗时间分别(18.25±12.58)min和(17.59±11.62)min(P>0.05),成功率分别为98.85%和97.80%(P>0.05),特殊指引导管使用分别为43.67%和76.92%(P<0.01)。结论左桡动脉途径能很好地完成冠脉介入治疗,可以作为冠脉介入的选择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