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7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4篇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54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安慰剂预治疗3个月再用二甲双胍治疗6个月,实验组患者阿托伐他汀预治疗3个月,再用二甲双胍治疗6个月两种疗法,行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对患者状况进行评估。结果:阿托伐他汀预治疗组生化指标(睾酮、SHBG、FAI、FBG、FINS、HOMA-IR、hsCRP)得到显著改善,说明阿托伐他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PCOS疗效优于单独使用二甲双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周血D-二聚体(D-D)对妊娠期和产褥早期女性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影响,并分析两个时期外周血D-D水平的变化趋势。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7月在上海市嘉定区妇幼保健院足月分娩的健康单胎孕妇4 000例,产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栓塞或肠系膜静脉血栓栓塞产妇2例。将正常孕产妇根据孕周分为:早孕组(<12周)、中孕组(12~28周)、晚孕组(>28周)、产褥期A组(≤24 h)、产褥期B组(25~48 h),每组各800例,检测各组血浆D-D、D-D 95%CI的水平。结果外周血D-D与孕程相关:中孕组、晚孕组和产褥期各组女性外周血D-D水平均高于早孕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产褥期B组D-D水平下降,显著低于晚孕组及产褥期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外周血D-D与分娩方式相关:产褥期A组和B组中阴道分娩者外周血D-D水平低于剖宫产分娩者,产褥期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D-D水平与血栓栓塞疾病相关:栓塞组的外周血D-D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女性,产褥期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D-D水平不具有稳定性,临床上不宜作为筛查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高永妹  陆勤  奚杰 《中国妇幼保健》2018,(19):4529-4531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联合检测在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亚临床绒毛膜羊膜炎诊断中的价值,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上海市嘉定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45例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合并绒毛膜羊膜炎分为绒毛膜羊膜炎组75例(观察组)和非绒毛膜羊膜炎组7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两种标志物的浓度值,并通过ROC曲线分析PCT和CRP水平在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亚临床绒毛膜羊膜炎诊断中的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PCT和CRP水平[(4.62±2.58)μg/L和(13.92±0.80)mg/L]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1.36±0.83)μg/L和(9.12±5.3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CT、CRP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34、0.666(0.6相似文献   
4.
奚杰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7):2605-2607
目的:探讨近10年不同人群剖宫产率及其变化,为降低剖宫产率、提高产科质量提出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08年在该院住院分娩且有完整记录产妇。对其分娩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1998年进行比较,观察两组产妇剖宫产率及其变化;观察两组特殊人群情况变化与剖宫产率的变化。结果:2008年组产妇总剖宫产率明显降低;但产妇急诊剖宫产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8年组产妇外市人口比例明显增加;经产妇比例明显升高;前次剖宫产、过期妊娠产妇比例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8年组本市人口产妇剖宫产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产妇剖宫产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期产剖宫产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008年组产妇总剖宫产率有所下降,与经产妇增加及其剖宫产率下降有关。本市人口产妇剖宫产率明显增高,应引起全社会重视。孕妇学校须加强宣传,争取有效减低剖宫产率。2008年外市人口产妇增加,无产前检查以及急诊剖宫产增加,增大了产科风险。加强外来孕产妇产前检查与产前宣传教育,可以有效保证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5.
宫腔镜双极电凝手术9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98年2月至1999年2月间,行官腔镜双极电凝手术98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本组患者中92例住院治疗,6例门诊治疗;平均年龄41.1岁(17—68)岁;育龄妇女90例(其中未产9例),绝经妇女8例;伴有月经不规则及月经增多88例。98例中宫腔镜诊断子宫肌瘤27例、子宫内膜息肉46例、功能性子宫出血12例、胎盘残留4例、子宫纵隔4例、官腔粘连2例、血小板减少2例、热球仪术后1例。子宫肌瘤直径2~5 cm(脱出颈口2例)。子宫内膜息肉直径为1.5~3 cm。  相似文献   
6.
王衍  陈玲  奚杰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9):2659-2659
皮下积液是乳腺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近年国内报道其发生率在40%~60%[1],我院自1997~2003年行乳腺癌根治术共178例,发生皮下积液36例,现将术中、术后的防治措施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78例,均为女性,年龄26~72岁,其中30~60岁127例占72%。按国际TNM分期,Ⅰ期50例,Ⅱ期103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蒜素对体外培养的人宫颈腺癌Hela、鳞癌Cask i细胞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8、9的表达和活性变化对宫颈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通过体外培养的人宫颈腺癌Hela、鳞癌Cask i细胞,MTT法检测大蒜素作用后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分光光度法和RT-PCR方法分别检测大蒜素对细胞Caspase-3、8、9活性和表达的影响。结果用6.25、12.5、25、50、75、100mg/L的大蒜素处理Hela、Cask i细胞24、48、72h后,随着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抑制率增高。分光光度法检测大蒜素作用48h后,Hela细胞Caspase-3、8、9活性的OD实验组/OD对照组分别是对照组的2.32、2.26、1.53倍;Cask i细胞是对照组的2.28、1.69、2.08倍(P<0.05)。RT-PCR法检测大蒜素作用12h后,Caspase-3、8、9mRNA基因扩增产物与β-actin基因扩增产物电泳带的吸光度比值明显升高,Hela细胞为对照组的1.92、1.47、1.57倍,Cask i细胞为对照组的1.87、1...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医用臭氧联合局部用药对霉菌性阴道炎的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1年12月就诊的霉菌性阴道炎患者30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0例。A组单纯局部用药治疗,B组采用臭氧治疗,C组采用臭氧联合局部用药治疗。观察各组的治疗效果、症状体征缓解时间、病菌转阴率及复发率。结果:三组治疗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B组和C组的治愈率、症状、体征缓解时间及病菌转阴率、复发率均显著优于A组;C组痊愈率、复发率均显著优于B组;C组的症状、体征缓解时间、病菌转阴率与B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臭氧治疗霉菌性阴道炎安全有效,联合局部用药更可明显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奚杰  陆勤  王霞红  唐江萍  李芳  洪喜萍 《海南医学》2011,22(12):111-113
目的探讨子宫下段垂直平行压迫(Hwu)缝合术在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2007年8月至2011年2月我院前置胎盘住院孕妇施行剖宫产术中予以Hwu缝合术32例临床止血应用,分析Hwu缝合术在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并发症及远期影响。结果 Hwu缝合术在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止血有效性达87.50%(28/32);产后大出血发生率为12.50%(4/32);产后输血发生率为18.75%(6/32);无产褥感染及宫腔积血病例;产后6个月随访月经正常95.45%(21/22),无再次生育及人工流产病例。结论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胎盘剥离面出血时:首选Hwu缝合术,可以达到有效、快速止血的效果;临床观察无明显并发症及生育的影响,值得前置胎盘剖宫产术止血缝合术中首先应用及产科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预置硬膜外导管实施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母婴安全的影响。方法选择单胎、头位、足月、有镇痛需求的初产妇364例,年龄22~30岁,BMI 25~30 kg/m~2,随机分为两组:预置管组(n=180)在出现规律宫缩、宫颈接近消失后硬膜外穿刺置管,产妇自觉疼痛剧烈要求镇痛时开始镇痛;常规组(n=184)在出现规律宫缩、宫口开大1 cm后开始硬膜外穿刺置管镇痛。两组镇痛液配方均为0.075%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5μg/ml。记录分娩镇痛的有效性评分,包括镇痛开始时的VAS评分、镇痛起效时间(从产妇要求镇痛到疼痛缓解的时间)和镇痛期间最高VAS评分;分娩期间补救镇痛情况,以及产程时间、新生儿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产间发热情况等。结果与常规组比较,预置管组镇痛开始时的VAS评分明显降低[3(2~4)分vs 5(4~5)分,P0.05],镇痛起效时间明显缩短[(18.45±7.05)min vs (33.2±10.51)min,P0.05],但镇痛期间最高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6)分vs 4(2~6)分],预置管组的有效性评分明显较高[4(3~5)分vs 3(2~4)分,P0.05]。两组产妇产程时间、出血量、镇痛泵按压次数、补救次数、产妇发热比例及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硬膜外预置管可以提高分娩镇痛的有效性,且不影响产程和母婴安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分娩镇痛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