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3篇
预防医学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煤矿农民工预防艾滋病不同干预措施的效果及成本效果。方法于2009年7—12月选取开滦矿业集团某煤矿农民工459人,在基线调查基础上分成3组,分别采用发放宣传品、专业讲座、同伴教育3种干预措施;收集干预前后艾滋病相关危险性行为及安全套使用率,使用艾滋病病毒(HIV)传播模型计算每种干预措施所能避免的HIV感染例数,同时计算成本效果比。结果以近5个月内有偿性服务的安全套使用率为指标评价实施干预后危险性行为的变化,发放宣传品组由50.7%(35/69)上升到了55.2%(32/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专业讲座组由51.0%(50/98)上升到了78.0%(32/41),同伴教育组由44.6%(25/56)上升到了66.7%(30/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3.342、15.920,P<0.05);从总的知晓率来看,干预后专业讲座组61.3%(92/150),高于发放宣传品组的45.8%(66/144)和同伴教育组的50.3%(83/165),而后两者无明显差异;3种干预措施每避免1例HIV感染需要的平均成本分别为48 214.29、41 195.65和55 138.89元,专业讲座的成本效果比最高。结论以3种干预措施的效果和成本效果比为评价指标,专业讲座最好、同伴教育次之、发放宣传品最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某矿业集团1963~2010年尘肺病死亡病例的死亡特征,为尘肺防治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某矿业集团1963~2010年底所有已确诊的尘肺病死亡病例(1913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63至2010年该矿业集团尘肺病死亡病例死因前5位分别为呼吸系统疾病(49.76%)、肿瘤(28.86%)、肺结核(18.61%)、循环系统疾病(14.43%)及死因不明(6.12%).因尘肺死亡334例,病死率为17.46%(334/1913).对尘肺死亡334例进行分析显示,各期死亡构成比随年龄增大有增高趋势.不同种类尘肺病病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0,P<0.05).不同种类尘肺病死亡年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71,P<0.05).纯掘进工的死亡构成比最高,其次为煤矿混合工、主掘进工及纯采煤工.结论 尘肺病患者死亡原因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应进一步加强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落实防尘降尘措施,同时加强对离退休职工的医学随访和职业健康监护.重点保护人群为纯掘进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煤矿农民工艾滋病预防中不同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 2009年7-12月,选取开滦矿业集团某煤矿农民工459人,在基线调查基础上分成3组,分别施加发放宣传品、专业讲座、同伴教育三种干预措施,连续干预6次,干预周期5个月。收集干预前后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危险性行为情况,比较三种干预措施的效果。结果专家讲座组的知识知晓率干预后提高到61.33%,明显高于宣传教育组的45.83%和同伴教育组的50.30%,后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艾滋病相关态度及意识比较,干预后专业讲座组有1个问题正答率较宣传品发放组有所提高,有2个问题正答率较同伴教育组有所提高;而同伴教育组与宣传品发放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比较发现,三组在干预前后寻找CSW(女性性工作者)的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从安全套使用率比较来看,专业讲座组及同伴教育组干预后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宣传品发放组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种干预措施从干预效果角度来看,专家讲座组最好、同伴教育次之、发放宣传品组最差。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因素的Meta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H pylori感染的相关因素, 为预防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以"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因素"和"流行病学"等为检索词,检索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CBM光盘数据库,并辅以文献追溯、手工检索等方法收集1990-01/2008-05国内正式刊物上公开发表的有关H pylori感染相关因素的研究文献. 对这些研究中涉及的某些相关因素采用Meta分析方法选择危险比值比OR值作为效应指标进行综合定量分析, 估计其合并OR值及其95%CI.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 并从原始文献统计方法采用单因素分析还是多因素分析及变换模型2个角度进行敏感性分析, 评价Meta分析结论的稳定性, 同时计算失效安全系数来估计发表偏倚的大小.结果: 纳入本次Meta分析的文献共21篇, 涉及包括来自宿主的因素( 性别、本人胃病史)、行为习惯(吸烟、饮酒、饮用水源、饮水习惯、养狗、近期服用抗生素)、饮食习惯( 进食生蔬菜、豆类、大蒜、腌制食物、熏制食物)、家人或照顾者胃病史及年幼时是否接受口嚼食物, 可能与H pylori感染相关的因素OR值及其95%CI分别为: 本人胃病史2.09(1.40, 3.12)、看护人胃病史2.43(1.74, 3.40)、饮用不洁水源2.01(1.35,3.00)、饮水习惯3.08(1.02, 9.26)、养狗1.75(1.02, 3.00)、接受过口嚼食物2.66(1.41,5.02)、吸烟1.47(1.09, 1.97)、经常食用大蒜0.67(0.56, 0.80)、豆类0.37(0.17, 0.79)、熏制1.94(1.25, 3.02)及腌制食物1.87(1.43,2.44), 性别、近期服用抗生素、饮酒、经常食用生蔬菜与H pylori感染无关.结论: 在选择的15个因素中, 影响我国人群H pylori感染的主要因素为本人胃病史、看护人胃病史、饮用不洁水源、喝生水、养狗、接受过口嚼食物、吸烟、经常食用大蒜、熏制及腌制食物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6(UGT1A6)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唐山地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抗结核治疗导致肝损害患者202例为病例组,无肝损害者239例为对照组,收集环境因素暴露情况及静脉血.UGT1A6基因多态性分析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方法,利用Hha Ⅰ、Dpn Ⅱ和NsiⅠ内切酶分析其基因多态性,以SPSS13.0软件对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UGT1A6的19T/G、308C/A和541A/G多态性位点均存在3种基因型,UGT1A6-19T/T、UGT1A6-19T/G和UGT1A6-19G/G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频率分别为51.5%、39.6%、8.9%和71.1%、25.5%、3.3%;UGT1A6-308C/C、UGT1A6-308C/A和UGT1A6-308A/A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频率分别为52.0%、40.6%、7.4%和79.1%、19.2%、1.7%; UGT1A6-541AA、UGT1A6-541A/G和UGT1A6-541G/G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频率分别为57.9%、33.7%、8.4%和79.5%、19.2%、1.3%,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7.956、37.385和24.095,P值均<0.01).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UGT1A6-19T/G、-308C/A、-541A/G 3个位点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发生有关(P值均<0.05).结论 UGT1A6基因多态性可能与汉族人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发病有关,且各基因型存在相互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lymorphisms of UGT1A6 genes and anti-tuberculosis drug induced hepatic-injury (ADIH). Methods 202 cases and 239 controls were collected and a case-control study was conducted. Information on related risk factors of tuberculosis was collected. The genotypes of UGT1A6-19T/G, UGT1A6-308C/A and UGT1A6-541A/G genetic polymorphisms were detect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technique (PCRRFLP) in patients received anti-tuberculosis therapy. The Hha Ⅰ, Dpn Ⅱ and NsiⅠenzyme were employed.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conditional logistic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using SPSS13.0 for windows software.Results The allele frequency of gene UGT1A6-19T/T, UGT1A6-19T/G, UGT1A6-19G/G, GT1A6-308C/C, UGT1A6-308C/A, UGT1A6-308A/A, UGT1A6-541AA, UGT1A6-541A/G and UGT1A6-541G/G in ADIH group were 51.5%, 39.6%, 8.9%, 52.0%, 40.6%, 7.4%, 57.9%, 33.7%, 8.4% and 71.1%, 25.5%, 3.3%,79.1%, 19.2%, 1.7%, 79.5%, 19.2%, 1.3% in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Univariate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frequency of UGT1A6-19T/G, UGT1A6-308C/A and UGT1A6-541A/G genotype in cas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s (P < 0.05). Conclusion A positive association is found between UGT1A6 genotype and the occurrence of ADIH. The synergetic effect is proved on susceptibility to pulmonary tuberculosis between UGT1A6 mutant genotypes.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某煤矿尘肺结核的流行状况及其发病影响因素,为尘肺结核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用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确诊的2 242例尘肺患者进行调查,查阅职业健康监护资料,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尘肺结核合并率为23.46%(526/2242);尘肺结核的发生与尘肺期别(OR=2.817)、尘肺发病年龄(OR=1.177)、接尘年龄(OR=1.213)、接尘年代(OR=0.579)、接尘工龄(OR=0.734)有关。结论尘肺结核发生的危险性随尘肺期别、尘肺发病年龄和接尘年龄的增加而升高,随接尘工龄和接尘年代的增加而降低;尘肺期别、尘肺发病年龄、接尘年龄、接尘年代、接尘工龄对尘肺结核的发生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细胞色素P450(CYP)2E1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ADIH)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择符合条件的339例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其一般情况及肝功能,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进行基因分型.数据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ADIH病例组103例结核患者CYP 2E1的7632T/A、101 9C/T、1259G/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7.5%、26.2%和27.2%,对照组236例结核患者分别为29.7%、39.4%和40.7%(x2=5.539,P<0.05;x2=5.458,P<0.05;x2=5.628,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了性别、职业、饮酒等危险因素后,7632T/A、1019C/T、1259G/C位点多态性与ADIH的发生仍有相关性,且7632T/A与1019C/T及1259G/C位点野生基因型在ADIH发生过程中起协同作用.结论 携带CYP 2 E1的7632T/A、1019C/T和1259G/C位点野生基因型的个体发生ADIH的危险性增高,且在ADIH的发病过程中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某地区钢铁行业矽肺结核的流行规律和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某地区钢铁行业工人中1 629例矽肺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核查矽肺病例卡,建数据库,应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结果矽肺患者接尘工龄平均为22.4年,发病年龄平均为49.96岁,矽肺病死率为17.74%(289/1 629),矽肺结核合并率为12.89%(210/1 629)。矽肺结核较单纯矽肺晋期率高;矽肺结核合并率随入矿年代的增加而降低;随矽肺期别的增加而升高。影响矽肺结核发生的因素有发病年龄、入矿年代、接尘工龄和矽肺期别。结论矽肺结核的发生与发病年龄、入矿年代、矽肺期别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