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4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2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通过循证医学方法研究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川崎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循证医学方法,检索国内外5种大型专业数据库,筛选出随机或半随机对照研究的文献,再人工筛查确定适宜文献.通过Meta分析,比较激素与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在退热时间和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方面的差异.结果 初筛得到443篇文献.经过人工检索,8篇文献符合要求而被纳入标准.其中,3篇文献共有49例川崎病患儿接受甲基强的松龙治疗,5篇文献共有406例患儿接受强的松治疗.对照组共有33例接受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435例接受阿司匹林治疗.各组间患儿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显著意义.①甲基强的松龙组(3篇文献):24例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对照组18例发生,两组病变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在退热方面,1篇文献显示甲基强的松龙组发热时间明显较丙种球蛋白组缩短,差异有显著意义;2篇文献显示差异无显著意义.②强的松组(8篇文献):28例发生冠状动脉瘤,阿司匹林对照组11例发生,3篇文献提示强的松组冠状动脉瘤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强的松组76例发生冠状动脉扩张,对照组75例发生,3篇文献提示强的松组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篇文献提示强的松组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目前的研究资料显示,激素治疗与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在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方面尚无差异或增高.在缩短热程上两者差异也不显著.尚可进一步通过更大数量病例的随机对照研究来证实本结果.目前治疗川崎病不主张单独应用激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高肺血流量导致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构的影响。方法采用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瘘制造大鼠容量负荷性肺动脉高压模型,并应用洛沙坦(losartan)进行干预,6周后观察肺动脉收缩压(PASP)、舒张压(PADP)、右室收缩压(PVSP)变化,心室重量变化,肺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_actin)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染色;比较各组α_actin积分光密度值(IOD)及肺血管VSMC的PCNA阳性率,比较无肌性动脉肌性化程度及肺小动脉血管厚度百分比(%WT)。结果手术组动物RVSP、PASP、PADP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手术 洛沙坦组RVSP、PASP、PADP明显低于手术组(P<0.05);手术组右心室(RV)/左心室加室间隔(LV S)、RV/体重(BW)、(LV S)/BW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01),而手术 洛沙坦组则较手术组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手术组α_actin染色IOD值显著降低(P<0.01),而手术 洛沙坦组IOD值则高于手术组(P<0.05),手术组细胞PCNA阳性率显著升高(P<0.01),而手术 洛沙坦组低于手术组(P<0.05);手术组与其他两组比较,管经50~100μm、101~150μm%WT及15~50μm血管肌性化百分比显著增加(P<0.01)。结论腹主动脉-腔静脉分流导致了肺血管重构和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洛沙坦能有效地抑制高肺血流量大鼠肺动脉VSMC增殖,减缓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构进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GATA-6基因在内源性一氧化碳(CO)抑制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VSMCs)增殖中作用。方法体外培养雄性SD大鼠的PVSMCs,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诱导其增殖,用不同浓度氯血红素(Hemin)诱导血红素加氧酶(HO-1).促进CO生成,用四唑盐(MTT)法测定不同条件下PVSMCs的细胞增殖,氚掺入法测定DNA合成,RT-PCR测定GATA-6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CO可抑制PDGF诱导的PVSMCs增殖,此抑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高浓度Hemin可明显抑制PVSMCs增殖和DNA合成,在PDGF刺激后2h,PVSMCs的GATA-6表达明显下调,6h开始恢复,而CO可阻止GATA-6这种下调。结论CO可抑制PDGF诱导的PVSMCs增殖,PDGF可引起GATA-6基因表达下调,这种下调可被CO阻止;提示在抑制PVSMCs异常增殖过程中,CO可能通过调节GATA-6表达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患儿女,8岁。经导管封堵室间隔缺损术后5天,反复昏倒5小时急诊入院。患儿于入院前5天在我院儿童心血管病介入治疗中心行经导管封堵室间隔缺损术。术前心电图正常。超声心动图检查:室间隔上部呈瘤样,突向右室4mm×7mm,其上回声中断2mm,室间隔断端距主动脉瓣环径5mm,缺损位于主动脉短轴10点处。诊断为室间隔缺损(膜周型)。手术历时60min,选用直径6mm的对称性封堵器,导丝过隔时出现左前分支阻滞图形伴短阵性室心动过速。术后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电轴左偏-53°,左前分支传导阻滞。术后3天出院,活动正常。5小时前无明显诱因突然晕厥,持续2min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的紫杉醇对大鼠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细胞骨架和表型转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3H]-胸腺嘧啶掺入法检测不同药物浓度紫杉醇对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 PDGF-BB)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对平滑肌α肌动蛋白及平滑肌22α蛋白(SM22α)表达活性进行检测;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F-肌动蛋白的改变.结果 与PDGF组比较,紫杉醇药物干预组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检测抑制率分别为40.0%,30.0%,18.0% (P<0.01),[3H]-胸腺嘧啶掺入法测得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45.4%,35.4%,21.6% (P <0.01),平滑肌α肌动蛋白和SM22α表达均升高,细胞骨架F-肌动蛋白的荧光强度明显下降.结论 在PDGF-BB存在的情况下,紫杉醇可剂量依赖性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通过作用于微丝细胞骨架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由合成型向收缩型转化,进而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左肺切除、颈静脉注射脱氢野百合碱、左肺切除联合颈静脉注射脱氢野百合碱三种方法构建肺动脉高压(PAH)小鼠模型的差异和肺血管重构的特点,寻找与临床发病机制接近的PAH动物模型,为深入研究重度PAH的发病机制提供良好的模型基础。  方法  取59只C57BL/6雄性小鼠(10~12周,24~30 g),随机分为对照组(n=9)、左肺切除组(PE组,n=15)、颈静脉注射脱氢野百合碱组(MCTP组,n=15)和左肺切除联合颈静脉注射脱氢野百合碱组(P+M组,n=20),通过检测右心室收缩压(RVSP)、右心室肥厚指数(RV/LV+S)、肺动脉中膜厚度百分比(WT%)、非肌性肺动脉肌化程度、新生内膜形成情况和血管阻塞评分(VOS)评价造模效果及肺血管重构的特点。  结果  ①与对照组比较,P+M组的RVSP、RV/LV+S、WT%、小肺动脉肌化程度均增加(P<0.01);MCTP组表现为轻度的RVSP升高、右心室肥厚、中膜增厚和小肺动脉肌化程度增加(P<0.05);PE组上述指标并无明显改变(P>0.05)。②P+M组腺泡内肺动脉可观察到新生内膜形成导致管腔明显狭窄,VOS为(1.25±0.80)分(P<0.001),MCTP组和PE组均未观察到新生内膜形成,VOS为0分(P>0.05)。  结论  左肺切除联合颈静脉注射脱氢野百合碱可诱导小鼠形成重度PAH,该模型能较好模拟临床重度PAH的特征性病理改变,即新生内膜形成。  相似文献   
7.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物-1与左心室重构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MMPs)2、3、9及其抑制物-1(TIMP-1)与心衰患者心肌重构、心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 选择因二尖瓣关闭不全心脏病接受二尖瓣置换术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39例,其中心功能Ⅱ级12例,Ⅲ级15例,Ⅳ级12例.正常对照38例(8例来自意外伤亡的器官捐献者).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参数,免疫沉淀法检测心肌组织MMP-2、3、9及TIMP-1蛋白表达.结果 瓣膜病所致心力衰竭患者心肌组织呈心肌重构的病理改变;心衰患者心肌组织MMP-2、3、9表达较正常人高,且随着心功能的恶化,其蛋白含量相对增高(P<0.05或0.01); TIMP-1则相反.结论 MMP-2、3、9表达量的增高及TIMP-1的降低参与了心肌重构的病理过程,是影响心衰患者心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高肺血流并野百合碱注射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的影响.方法 采用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造瘘联合野百合碱注射制作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40只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安慰剂组、辛伐他汀A组[1 mg/(kg·d)]、辛伐他汀B组[2 mg/(kg·d)]和正常对照组.造瘘术后第37d各组分别测量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和右心室肥厚程度[RV/(LV S)],观察肺小动脉血管厚度,比较无肌性动脉肌化程度,比较血清总胆固醇(CHOL)浓度.结果 同正常对照组相比,安慰剂组大鼠的mPAP[(24.6±3.2) vs (13.9±1.4) mmHg,1 mmHg=0.133 kPa]、RV/(LV S)[(0.456±0.071) vs (0.245±0.026)]升高(P<0.05),肺小动脉血管厚度增加[(28.64±5.95)% vs (9.36±2.24)%,P<0.05],无肌性血管肌化百分比增加[(66.25±9.32)% vs (17.67±3.62)%,P<0.05)].辛伐他汀治疗减轻了安慰剂组各项指标的增加(P<0.05).各组间血清CHOL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辛伐他汀通过抑制大鼠肺小血管重构,减轻肺动脉高压的形成,提示辛伐他汀可能对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具有一定的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9.
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首要条件是表型的转化[1].在体条件下,惟一表达于VSMCs的GATA家族因子--GATA-6基因已被报道与VSMCs的表型转换相关.他汀类药物因具有干预血管重构作用而被认为极有临床应用前景,其作用机制复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运用芯片技术研究内源性一氧化碳(CO)刺激下血管平滑肌细胞内增殖相关基凼表达谮的变化。方法 取SD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进行离体培养,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20ng/m1)和Hemin(20μmol/L)进行刺激后,用Affymetrix表达基因谱芯片检测其基因表达谱变化。结果 Hemin刺激与PDGF刺激相比差异表达基因366条,与增殖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21条,上调11条,下调10条。其中原来在PDGF刺激下上调表达的一些基因(Map2k3、cyclinD1、PDGFA、mybL1、a.nape10、MMP14等)在经内源性CO刺激后其表达则显著下调。结论 内源性CO很可能是通过作用于MAPK途径来抑制PDGF的促增殖功能,同时伴有cyclinD1、cyclinG1、P21等的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