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4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终末期肝病模型预后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目的尝试性研究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3个月) 预后的关系;研究Child—Pugh分级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3个月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MELD模型公式及Child—Pugh分级对110例住院治疗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评分及分级,同时了解其3个月内的病死率。结果39例患者在3个月内死亡。MELD10~19、20~29、≥30分患者3个月的病死率分别为38.18%、64.71%、75.00%,明显高于MELD≤9分患者(11.76%,P<0.05)。MELD≥18分患者3个月的病死率明显高于MELD<18分患者(58.06%与26.58%,x2=9.643,P<0.01)。Child A级患者3个月病死率为14.89%,B级为42.55%,C级为75.00%。结论MELD模型能准确预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短期的临床预后,而Child—Pugh分级也可准确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3个月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HEV核酸(HEV RNA)、HEV抗原(HEV Ag)、HEV抗体(HEV IgM抗体和HEV IgG抗体)在临床诊断HE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行HEV IgM抗体和HEV IgG抗体检测的13992例标本,其中1924例HEV IgM抗体或HEV IgG抗体阳性。分别采用荧光PCR法进行HEV RNA和基因型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进行HEV Ag、HEV IgM抗体和HEV IgG抗体检测,并检测ALT、AST、TBil和DBil水平。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1924例标本中HEV IgM抗体阳性152例(7.9%),HEV IgG抗体阳性1897例(98.6%),HEV RNA阳性62例(3.2%),HEV Ag阳性55例(2.9%)。HEV IgM抗体阳性组中HEV RNA阳性率为40.8%(62/152),HEV Ag阳性率为36.2%(55/152)。HEV RNA阳性组中HEV Ag阳性率为88.7%(55/62)。HEV RNA阳性组(n=62)ALT、AST、TBil、DBil水平高于HEV RNA阴性组(n=90)(Z值分别为-7.609、-6.942、-5.815、-6.130,P值均<0.001),HEV Ag阳性组(n=55)ALT、AST、TBil、DBil水平明显高于HEV Ag阴性组(n=97)(Z值分别为-6.413、-5.786、-5.199、-5.545,P值均<0.001)。巢式PCR扩增测序结果显示58例HEV RNA阳性,4例阴性。HEV IgG抗体阳性高水平明显降低HEV Ag检测的S/CO值,甚至出现阴性结果。结论与HEV抗体相比,HEV Ag可以提高戊型肝炎的诊断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高水平的转氨酶或胆红素可以辅助诊断HEV感染;高水平的HEV IgG抗体会降低HEV Ag检测值,检测时应注意HEV Ag阴性时HEV IgG抗体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首次就诊的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的AMA水平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信息系统,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首次检测AMA和(或)M2型抗线粒体抗体(AMA-M2)阳性的13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183例、免疫印迹法431例、ELISA法709例;分为未诊断PBC组(973例)和新诊断PBC组(350例,其中非肝硬化者268例,肝硬化者82例)。709例采用ELISA法的患者中,未诊断PBC组567例,新诊断PBC组142例(PBC非肝硬化组115例,PBC肝硬化组27例)。183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的患者中,未诊断PBC组118例,新诊断PBC组65例;其中AMA滴度为低滴度(1∶40~1∶80)者69例(未诊断PBC组53例,新诊断PBC组16例)、中滴度(1∶160~1∶320)者95例(未诊断PBC组59例,新诊断PBC组36例)、高滴度(≥1∶640)者19例(未诊断PBC组6例,新诊断PBC组13例)。比较各组患者的AMA水平,分析其与PBC临床指标免疫球蛋白(Ig)G、IgM、血小板计数、ALT、AST、GGT、ALP、血清总蛋白、TBil、总胆固醇,以及肝硬化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基于四因子的纤维化指数(Fib-4)的相关性。统计学方法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采用ELISA法检测的709例患者的AMA-M2滴度中位值为53 RU/mL,新诊断PBC组的血清AMA和AMA-M2中位水平均高于未诊断PBC组(1∶320比1∶80和180 RU/mL比47 R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111,Z=-7.531,P均<0.01)。未诊断PBC组的AMA-M2值与年龄、IgG、IgM、AST、GGT、ALP、血清总蛋白、总胆固醇水平均呈正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Rho值=0.114、0.108、0.337、0.089、0.197、0.086、0.121、0.073,P均<0.05);新诊断PBC组的AMA-M2值与年龄、IgM、血清总蛋白、总胆固醇水平均呈正相关,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Rho值=0.218、0.483、0.230、0.161、-0.183,P均<0.05);PBC非肝硬化组的血清AMA和AMA-M2中位水平均有低于PBC肝硬化组的趋势(1∶160比1∶320和174 RU/mL比495 RU/mL),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BC肝硬化组者组患者的AMA-M2值与IgM水平呈正相关(r=0.38,P=0.039),但与APRI、Fib-4均无明确相关性(P均>0.05)。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的183例患者的AMA滴度中位值为1∶160;未诊断PBC组中AMA低滴度、中滴度和高滴度者的IgM中位水平逐渐升高(分别为1.2、1.7和1.8 g/L),新诊断PBC组中AMA低滴度、中滴度和高滴度者的IgM、GGT、ALP的水平均逐渐升高(中位水平分别为1.5、3.7和4.1 g/L,144、182和317 U/L,137、168和221 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260、7.081、8.030、15.226,P均<0.05)。总体中未诊断PBC组男性的血清AMA-M2中位水平低于女性(41 RU/mL比50 R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45,P=0.003);新诊断PBC组男性的血清AMA-M2中位水平有低于女性的趋势(113 RU/mL比206 RU/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7)。结论血清AMA水平与诸多临床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并可能与PBC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用干扰素β-1a(IFN-β-1a)单独或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比较治疗前后的肝组织学的变化.方法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21例,其中男14例、女7例,平均年龄(50±7)岁,随机分入IFN-β-1a单独治疗组(13例)和IFN-β-1a联合RBV治疗组(8例).共治疗24周,停药后观察24周.治疗前1年内行第1次肝组织活检,最后1次随访时(第48周)行第2次肝组织活检.对治疗前后的肝活检组织进行炎症坏死(HAI)积分、纤维化评分以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Ⅲ型胶原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1)21例患者7例获得了持续病毒学应答(SVR).(2)21例患者治疗前HAI(6.6±2.2)分,治疗后(4.3±2.2)分,治疗后HAI积分有明显改善(t=4.77,P<0.01);SVR组与非SVR组患者的HAI改善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P<0.05).(3)治疗前纤维化评分为(1.7±1.2)分,治疗后(1.1±1.1)分,治疗后纤维化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t=1.92,P<0.05).SVR中有71.40%的患者获得了肝纤维化改善,未获得SVR的患者中有42.96%获得了肝纤维化改善.(4)21例患者治疗前后α-SMA和Ⅲ型胶原的表达有差异(t值分别为2.15、1.83,均P<0.05).(5)联合治疗的患者肝组织学评分更易获得改善.(6)肝组织纤维化评分与肝组织HAI积分、α-SMA评分和Ⅲ型胶原积分光密度值之间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05、0.942、0.949,均P<0.01).结论 无论患者是否获得了病毒学应答,IFN-β-1a能有效改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肝组织情况.α-SMA评分和Ⅲ型胶原积分光密度值能较好地反映肝纤维化程度.IFN-β-1a不仅能抗丙型肝炎病毒,还能直接抑制和扭转肝纤维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脂肪性肝病迎来了一次重要的更名, 即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取代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MASLD的定义不再需要排除其他并存的肝脏疾病, 而是将肝脏脂肪变性与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或代谢紊乱相关联, 并对乙醇饮用量做了明确的界定。新的定义还引入了代谢相关酒精性肝病和隐源性脂肪性肝病等概念。这些变化将为脂肪性肝病药物临床试验的设计和目标人群选择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与Ortho3.0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诊断试剂盒比较,分析评价EIAgenHCV抗体诊断试剂盒(EIAgen)的诊断性能。方法应用考核试剂EIAgen和参比试剂Ortho3.0HCV抗体诊断试剂盒对2881份样本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不一致时,应用重组免疫印迹试验(RIBA)确证试剂RIBAHCV3.0或核酸试验(NAT)确证试剂进行确证,以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881份样本中,考核试剂及参比试剂检测结果均为阳性,且参比试剂的测量值/临界值(S/CO)≥3.8,或检测结果符合确证试验阳性结果的阳性标本为274份,考核试剂及参比试剂检测结果均为阳性且参比试剂的S/CO〈3.8为59份,阴性标本2539份,不确定的9份被剔除。考核试剂检测真阳性274份,无假阴性结果;真阴性2527份,假阳性12份。考核试剂敏感度为100%,高于参比试剂的98,91%;特异度为99.53%,略低于参比试剂的99.88%。考核试剂对部分国内常见HCV基因型(1a型、1b型、2a型、3型和6型)样本27份,均为真阳性,敏感度为100%,对于非HCV感染的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妊娠样本具有良好的特异度,特异度均为100%。溶血、脂血样本对考核试剂检测结果无影响。考核试剂阳性预测值为95.80%,阴性预测值为100%,准确性为99.57%。考核试剂S/CO≥5.9的样本301份,其中用参比试剂检测S/CO≥3,8占88.70%;考核试剂S/CO〈5.9的29份,其中用参比试剂检测S/CO〈3.8占86.21%。结论EIAgen敏感度100%,特异度较好,是一种优秀的检测抗-HCVEIAgen试剂,尤其适用于阳性样本的筛选。采用EIAgen试剂检测样本,当S/CO≥5.9时,样本的阳性预测值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诊断试剂盒(EIAgen HCV Ab Kit)的可信度.方法 应用考核试剂EIAgen HCV Ab Kit和参比试剂Ortho HCV 3.0 ELISA对2 881例样本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不一致时,应用重组免疫印迹试验(RIBA)确证.所用试剂为RIBA(R)HCV 3.0 SIA或核酸试验(NAT),并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 881例样本中,阳性样本333例,阴性样本2 539例,9例不确定的样本被剔除.考核试剂检测真阳性333例,无假阴性结果,真阴性2 527例,假阳性12例.考核试剂灵敏度为100.00%,高于参比试剂;特异性为99.53%,略低于参比试剂.考核试剂对部分国内常见HCV基因型的灵敏度为100.00%,对于非HCV感染的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妊娠样本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特异性均为100.00%.溶血、脂血样本对考核试剂检测结果无影响.考核试剂阳性预测值为96.52%,阴性预测值为100.00%,符合率为99.58%.考核试剂S/CO≥5.9的样本301例,其中用参比试剂检测S/CO≥3.8占88.70%;考核试剂S/CO<5.9的样本32例,其中用参比试剂检测S/CO<3.8占87.50%.结论 试剂EIAgen HCV Ab Kit灵敏度100.00%,特异性较好,是一种优质的抗-HCVELISA试剂,尤其适用于阳性样本的筛选.采用EIAgen HCV Ab Kit试剂检测样本,当S/CO≥5.9时,样本的阳性预测值比较高.  相似文献   
8.
干扰素致甲状腺功能异常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7岁,汉族,北京籍,教师.因"发现ALT升高5年,间断心悸1年余"就诊.患者5年前劳累后感觉乏力,检查结果显示:ALT 67 U/L、抗-HCV阳性.1年半前HCV RNA水平为2.8×10(5)拷贝/ml,并开始干扰素α-2b 3 MU/d治疗,未服用利巴韦林;治疗3个月时查HCV RNA低于检测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ELD评分及Child-Pugh分级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01~2004-11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41例死亡病例及71例好转出院病例MELD评分及Child-Pugh分级并进行比较。结果MELD分值死亡者(17.93±8.22),出院者(11.18±6.54)(t=4.781,P=0.000)。Child-Pugh分值死亡者(10.07±1.84),出院者(8.04±2.09)(t=5.179,P=0.000)。MELD≤9分者占死亡患者的14.63%,占出院患者的42.25%(χ2=9.09,P=0.003)。20~29分者占死亡患者的26.83%,占出院患者的8.45%(χ2=6.819,P=0.009)。ChildA级占死亡患者的21.95%,占出院患者的56.34%(χ2=12.488,P=0.000)。ChildC级占死亡患者的29.27%,占出院患者的5.63%(χ2=11.857,P=0.001)。结论死亡与存活患者MELD与Child-Pugh评分显著不同。低MELD评分患者预后好于高MELD评分者。ChildA级患者预后优于ChildC级者。MELD评分可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10.
肝星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活化调控机制   总被引:9,自引:8,他引: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