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649篇
  免费   4554篇
  国内免费   2868篇
耳鼻咽喉   428篇
儿科学   962篇
妇产科学   492篇
基础医学   4142篇
口腔科学   959篇
临床医学   13293篇
内科学   7144篇
皮肤病学   840篇
神经病学   1871篇
特种医学   324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02篇
外科学   6289篇
综合类   27745篇
预防医学   11069篇
眼科学   813篇
药学   11075篇
  78篇
中国医学   11027篇
肿瘤学   2499篇
  2024年   496篇
  2023年   1782篇
  2022年   1534篇
  2021年   1393篇
  2020年   1729篇
  2019年   2005篇
  2018年   1891篇
  2017年   1271篇
  2016年   1667篇
  2015年   1804篇
  2014年   4883篇
  2013年   3653篇
  2012年   4331篇
  2011年   4669篇
  2010年   4657篇
  2009年   4542篇
  2008年   4281篇
  2007年   4418篇
  2006年   4251篇
  2005年   4324篇
  2004年   4014篇
  2003年   3614篇
  2002年   2960篇
  2001年   3004篇
  2000年   3189篇
  1999年   3115篇
  1998年   2863篇
  1997年   2910篇
  1996年   2770篇
  1995年   2565篇
  1994年   2247篇
  1993年   1663篇
  1992年   1545篇
  1991年   1457篇
  1990年   1290篇
  1989年   1101篇
  1988年   563篇
  1987年   554篇
  1986年   497篇
  1985年   450篇
  1984年   354篇
  1983年   383篇
  1982年   363篇
  1981年   241篇
  1980年   179篇
  1979年   139篇
  1978年   74篇
  1976年   36篇
  1965年   43篇
  1963年   3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
目的:观察清消通益方联合常规西药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术后痰瘀互结型胸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PCI术后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PCI术后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清消通益方,2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疗效、心电图疗效以及心电图、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中医症候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7.93%(P<0.01);治疗组心电图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83%(P<0.05)。2组患者治疗后ST段及T波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2组患者hs-CRP逐渐降低(P<0.05,P<0.01),治疗组治疗7、14、30d时hs-CR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清消通益方联合西药治疗PCI术后痰瘀互结型胸痹疗效显著,可通过降低hs-CRP水平来降低PCI术后炎症因子从而稳定易损斑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面肌痉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MVD)中异常肌反应(AMR)的变化特点与术后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MVD术中采用AMR全程定量化监测患者的AMR变化特点,减压操作前AMR阈值较基础阈值升高≥1倍为A1组、1倍为A2组,手术结束时AMR完全消失为B1组、未消失为B2组,B2组中AMR阈值较基础阈值升高≥1倍为B2a组、1倍为B2b组,对各组的术后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1组21例中,19例立即治愈,1例延迟治愈,1例未愈; A2组52例中,35例立即治愈,9例延迟治愈,8例未愈。A1组较A2组疗效好(P=0. 046)。B1组50例中,42例立即治愈,5例延迟治愈,3例未愈; B2组23例中,12例立即治愈,5例延迟治愈,6例未愈。B1组较B2组疗效好(P=0. 003)。B2 a组的治愈比例较B2 b组高(分别为14/1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45)。结论 AMR在术中的变化特点对术者有重要参考意义,AMR在减压前升高、在手术结束时完全消失、未消失但升高较基础阈值≥1倍者术后疗效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颈椎病患者上下终板弧形高度、椎间隙高度与椎间隙后骨赘的影像学测量,研究其相关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颈椎病手术1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8例,年龄30~72岁,平均52岁,女60例,年龄37~79岁,平均54岁。其中C2,3 6例,C3,4 15例,C4,5 32例,C5,6 42例,C6,7 13例。术前及术后摄颈椎X线片,利用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调阅影像,测量椎间隙的下上终板弧形高度(L1,L2),椎间隙高度(L3)及后方骨赘的宽度(L4)。利用Spearman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L1与L4对比(r=-0.34,P<0.05),L3与L4对比(r=-0.36,P<0.05),存在负相关。L1与L3对比(r=0.38,P<0.05),L2与L3对比(r=0.48,P<0.05),存在正相关。L1与L2对比(P>0.05),L2与L4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下终板弧形高度与椎间隙后缘骨赘宽度呈负相关,通过其测量可明确颈椎退变程度,对颈椎病的早期防治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为目标导向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近期预后和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CHF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用药,观察组则根据动态监测NT-pro BNP水平指导用药。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的心功能[左室射血功能(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心排血量(CO)、心脏每搏输出量(SV)、6 min步行距离(6MWD)、心脏指数(CI)]、血浆NT-proBNP水平,记录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再入院率和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87.50%vs. 75.00%,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LVEF、CO、SV、6MWS和CI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LVESD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血浆NT-pro BN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再入院率和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8.33%vs. 18.75%)、(0 vs. 6.25%),P0.05]。结论对CHF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进行动态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指导用药,可显著提高近期疗效,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血浆NT-pro BNP水平,减少再入院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联合术中脊髓血管造影检查治疗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的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5月—2017年9月,采用显微手术闭塞瘘口同时行术中脊髓血管造影检查治疗的52例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术中脊髓血管造影辅助下,52例患者术中达到100%的解剖治愈率。术后第7 d 43例患者(82. 7%)的脊髓功能评分改善。术后50例患者(96. 2%)随访6个月,Aminoff评分显示28例患者(56%)治愈,18例患者(36%)脊髓功能改善,4例患者(8%)脊髓功能无变化;无症状加重者。结论 显微手术闭塞瘘口能有效治疗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术中脊髓血管造影对准确判断是否完全闭塞瘘口和多个瘘口的存在有着极大地帮助。  相似文献   
7.
8.
9.
10.
目的观察补脑软胶囊对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所致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神经细胞损伤的影响,探讨其治疗AD的可能机制。方法将9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补脑软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各给药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除假手术组注射生理盐水外,其余各组大鼠均在左侧脑室海马区注射聚集态Aβ_(1-42)制作AD大鼠模型。灌胃给药14 d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取大鼠海马组织,HE染色,镜下观察神经细胞损伤修复情况;大鼠脑组织制备匀浆,测定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免疫组化检测大鼠海马组织β-分泌酶活性。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平台象限穿越次数明显减少(P0.01);脑组织CAT、GSH-Px、SOD活性明显降低,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海马β-分泌酶活性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脑软胶囊高剂量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平台象限穿越次数明显增加(P0.05);补脑软胶囊高、中剂量组大鼠脑组织CAT、GSH-Px、SOD活性明显升高,MDA含量明显降低(P0.01);补脑软胶囊各剂量组大鼠神经细胞损伤明显修复,其中高、中剂量组海马组织β-分泌酶活性明显降低(P0.01)。结论补脑软胶囊可明显改善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抗自由基损伤及降低海马组织β-分泌酶活性来发挥抗神经细胞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