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19篇
药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比较右旋美托咪啶与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用于硬膜外麻醉下阑尾切除术后苏醒时间以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硬膜外麻醉下阑尾切除手术患者,根据电脑产生序列号随机分为两组,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组(M组,n=30)和右旋美托咪啶组(D组,n=30),观察并记录患者给药前、给药后15min、分离阑尾时以及阑尾切除后5min时的MAP、HR、SPO2和术后苏醒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MAP和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HR减慢较M组明显(P<0.05)。 D组较M组苏醒时间明显缩短,同时明显降低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窦性心动过缓两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旋美托咪啶用于硬膜外麻醉下阑尾切除术,较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苏醒更快,副作用更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背根神经节小胶质细胞活化在大鼠术后持续性痛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70只,体重200 ~ 250 g,采用皮肤肌肉切口牵拉法建立术后持续性痛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n=35):假手术组(S组)和术后持续性痛组(SMIR组).分别于术前ld、术后1、3、7、12、22和32 d时,测定机械痛阈.上述各时点痛阈测试完毕后,随机取5只大鼠,计数背根神经节小胶质细胞.结果 与S组比较,SMIR组术后3~22 d时机械痛阈降低,术后3~12d时背根神经节小胶质细胞计数升高(P<0.05).结论 背根神经节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可能参与了大鼠术后持续性痛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围术期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用于老年高危患者的优越性.方法 50例行择期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成传统液体治疗组(C组)和目标导向治疗组(GDT组),每组25例.C组以MAP和CVP为指导进行围术期液体管理,GDT组以每搏量(SV)和氧供指数(DO2 I)最大化进行围术期液体管理.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液体出入量、MAP、HR、SV和CI等参数.结果 GDT组总输液量、 晶体液和胶体液的输注总量均高于C组(P<0.05);GDT组各时点MAP、HR、SV和CI高于C组(P<0.05),与基础值比较,GDT组无变化,而C组在麻醉后和应用骨水泥后,MAP、HR、SV和CI一过性下降(P<0.05).结论 与传统围术期液体管理方案相比,以SV和DO2 I最大化为目标的GDT方案用于高危病人全髋置换手术,能使心脏前负荷处于更理想的充盈状态,血流动力学更稳定,并能有效预防骨水泥引起的循环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 Dex )对创伤性脑损伤( TBI )大鼠认知功能和海马炎性反应的影响,探讨P2X7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3~4月龄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4组( n=20)。建立TBI模型,Dex组和TBI+Dex组连续4 d腹腔注射盐酸Dex注射液20μg/kg,对照组和TBI组连续4 d腹腔注射生理盐水;TBI后第7天各组均行Mo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大鼠认知功能变化,酶联免疫吸附( ELISA )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浓度,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中P2X7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BI组行为学训练第3~5天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探索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TBI组比较,TBI+Dex组训练第3~5天逃避潜伏期缩短,探索时间延长(P<0.05);TBI组海马IL-1β含量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01);与对照组比较,TBI组P2X7表达明显上调(P<0.001);与TBI组比较,TBI+Dex组P2X7表达明显降低(P<0.001)。与对照组比较, Dex组训练第3~5天逃避潜伏期、探索时间、海马IL-1β含量和P2X7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ex可改善TBI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其作用机制可能是Dex抑制P2X7活性,进而降低海马区域炎性反应,改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5.
麻醉信息管理和质量控制应用系统的研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开发麻醉信息管理和质量控制相结合的应用系统,探讨麻醉质量控制新方案。方法 完善自动麻醉信息系统运行环境和系统结构,通过对自动麻醉信息管理过程提供提示、报警功能和量化评分功能来实现质量控制,进而实现对麻醉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麻醉信息管理和质量控制相结合的应用系统建成后进行试运行观察。结果 经过为期10月余的建设和调试,麻醉信息管理和质量控制初步运行显示:麻醉信息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应用系统促进了麻醉质量管理,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麻醉医生的工作风险;尚存在有待改进之处。结论 可利用麻醉信息管理进行麻醉质量控制,结合麻醉信息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应用系统有助于提高麻醉医疗质量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围术期连续气道监测(CAM)的作用及成人、小儿异常勇气的特点。方法:采用旁气流(SSS)技术以DatexUltimaSV/V监测仪,用D—lite管(9.0×1.5cm或7.2×1.2cm)行CAM,观察202例(ASAⅡ-Ⅳ)手术患者,年龄2~89岁,体重9—85kg;记录不同模式通气时CAM的各种参数或图像。结果:(1)CAM在人工通气患者中异常情况的检出率达11.4%;其中临床医师未发现,CAM首先显示异常情况达69.6%;与同类手术未用CAM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2)异常通气时CAM中PV环和FV环的变化特点小儿和成人一样。结论:CAM对了解成人和小儿麻醉和手术对肺和气道力学的相互影响,对通气异常的诊疗,对减少并发症提高围术期患者的安全性起着积极地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临床浓度的吗啡和哌替啶对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P-糖蛋白(P-gP)表达的影响,以及NF-κB信号通路在吗啡诱导P-gp表达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以1μg/ml吗啡或哌替啶刺激24h,5μmol/L NF-κB抑制剂PDTC预先孵育1 h,然后收集细胞,行Western blotting分析P-gp表达.结果 1μg/ml吗啡处理24 h,可引起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P-gP表达上调,上调幅度约300%;但是同样剂量和作用时间的哌替啶不影响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P-gp表达.PDTC可抑制吗啡诱导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P-gp表达上调.结论 吗啡可诱导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内源性P-gp表达上调,NF-κB信号通路参与了吗啡诱导P-gp表达的调控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给予双歧杆菌及其微囊化制剂预先处理对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肠道屏障和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 SD大鼠每天经口给予磷酸盐缓冲液(PBS)盐水、双歧杆菌(1×109cfu)或相同数量的微囊化双歧杆菌,喂养7 d后分别行90 min的休克或假休克,液体复苏后3 h剖腹取样行肠道菌群分析、细菌移位和回肠病理学检测.结果 3种不同处理的失血性休克大鼠组间总失血量相似.双歧杆菌预先处理可降低失血性休克大鼠盲肠内总需氧菌数量,微囊化双歧杆菌可降低更加明显.盲肠内总厌氧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双歧杆菌组增高,双歧杆菌微囊组更高.休克大鼠细菌移位到肠系膜淋巴结的发生率,双歧杆菌微囊组较PBS组降低;总需氧菌移位幅度,双歧杆菌休克大鼠的较PBS组降低,微囊组休克大鼠的细菌移位幅度较双歧杆菌组进一步降低;脾的总厌氧菌和双歧杆菌移位幅度却较PBS休克组显著性降低.双歧杆菌预先处理后休克大鼠的的绒毛损伤百分率,较PBS休克组明显减轻.结论 双歧杆菌可保护失血性休克大鼠的肠道屏障、减轻细菌移位,微囊化双歧杆菌可进一步增强这一效果.  相似文献   
9.
术后连续蛛网膜下腔病人自控镇痛的效应及安全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究连续蛛网膜下腔病人自控镇痛(PCA)的可行性,并比较其不同模式的临床效应。方法60例下肢手术的病人(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三组,CP组(n=20)和 P组(n=20):在连续腰麻(CSA)术后行连续蛛网膜下腔PCA,镇痛药物为0.08%布比卡因(Bup)+0.0002%芬太尼(Fen),前者PCA采用CP模式,后者仅用P模式;C组(n=20):在腰硬联合麻醉(CESA)术后行PCEA,镇痛药物为0.15%Bup+0.0004%Fen,PCEA采用LCP模式,镇痛时间为48h。观察VAS评分、运动阻滞Bromage’s评级等效果。在CP和P组病人中随机抽取8例在镇痛结束时进行脑脊液(2ml)和蛛网膜下腔导管(前端1.5cm)细菌培养。结果 两组病人镇痛效果均满意,CP组、P组和C组的VAS≤3比例分别为98.3%、93.2%和82.6%,P组、CP组镇痛满意率高于C组(P<0.05);术后4h Bromage’s评级2~3级的比例分别为30%(6例)、10%(2例)和0,C组明显较低(P<0.05),4h以后时点所有病人Bromage’s评级均<2级;P组PCA按压次数显著增多(P<0.05);CP组Bup、Fen用药量高于P组(P<0.05),但均显著性低于C组(P<0.01)。C组2例(10%)诉恶心;P组、CP组各有1例病人(5%)出现术后头痛,均于三日内自愈。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结论 术后48h内连续蛛网膜下腔PCA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可乐定硬膜外腔预注对左旋布比卡因硬膜外麻醉患者的镇静效应及其对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影响。方法45例ASAⅠ~Ⅱ级经腹全子宫切除手术患者,根据硬膜外腔预注可乐定剂量的不同,随机分为3组:C2组(n=15)2μg/kg,C4组(n=15)4μg/kg和C0组对照(n=15)。L2~3硬膜外腔穿刺置管,可乐定注射15min后以0.5%左旋布比卡因行硬膜外阻滞麻醉。结果各组麻醉效果良好,阻滞平面T6(T3~6),术中左旋布比卡因用量组间无显著差异,C0组1例需要辅助镇静药物。可乐定给药5~15min后,BIS明显降低,C4组降低比C2组更显著;警觉/镇静评分为C4组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