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5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277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54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3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重症溃疡性结肠炎(ASUC)为内科急症,需要迅速判断和及时处理。静脉使用激素为其一线治疗方案,但超过30%的患者对激素抵抗。激素治疗3 d,需及时判断疗效,对激素抵抗者需选择转换治疗方案。环孢素和英夫利西单抗作为拯救治疗显示出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如药物拯救治疗4~7 d仍无效,则需考虑手术治疗。全结直肠切除术加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是标准术式,推荐三期手术方案,并注意术后并发症。ASUC的诊治需要内、外科等多学科协作,以改善疾病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3.
茴三硫治疗慢性肝损害北京地区多中心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茴三硫对慢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酒精性肝病、瘀胆性肝病等的保肝、利胆和解毒的作用。方法:本研究是一项随机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按病例选择标准将人选病例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茴三硫组,70例)给予茴三硫25mg,tid;对照组(硫普罗宁组,36例)给予凯西来1片,tid;两组疗程均为8周。根据两组病人治疗后症状改善及肝功能恢复情况的判定标准,来评估两组药物的显效率、有效率和总有效率。结果:茴三硫组的显效率、有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2.9%、27.1%和80%,硫普罗宁组的显效率、有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5.6%、27.8%和83.3%,治疗前后两组的各症状及肝功能改善率基本相同,两组间无显没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茴三硫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等馒性肝损害,可以明显减轻患症状,改善肝功能,其疗效与硫普罗宁效果相近,临床观察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BL)应用于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临床科研实践教学中的效果,讨论目前的科研训练所存在的问题,探索更高效的科研训练模式。方法对参与本次消化内科PBL-临床科研带教的19名见习和实习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对问卷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对培训前后的差异问题进一步做统计分析。结果经过本项目培训,新增加6人首次参与科研活动。相比培训前,学生对于临床科研的兴趣更高,认为临床科研的难度更小; 57. 89%的学生希望通过科研训练提升论文撰写的能力; 36. 84%的学生希望提升实验设计的能力;受训学生认为本次科研训练对这两方面的能力提升都有很大帮助。在科研产出方面,受训学生已有23篇论文在项目过程中被正式接收或发表,其中有SCI论文2篇,国内核心期刊20篇。结论学生经过PBL-临床科研带教,在科研产出和科研能力方面都有所提高,但在效果评估和进一步的执行上仍旧存在问题。面临医学专业对于学生科研能力要求的日益提高,需要进一步探索更高效、更具可行性的临床科研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英夫利昔单抗(IFX)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不良反应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7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诊治并接受≥3个疗程IFX治疗的IBD患者共95例,其中CD 65例,UC30例。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临床资料等。根据是否发生不良反应分为不良反应组和无不良反应组,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95例IBD患者中,男女比3∶1,平均起病年龄(24.4±9.7)岁,首次IFX治疗时的年龄(31.2±11.1)岁,起病至首次应用IFX的病程(6.9±5.8)年,IFX疗程为7.3(1.4,15.1)个月。(2)95例患者中,24例(25.2%)出现至少1种不良反应,6例(6.3%)出现2种或以上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类型中,过敏反应10例(10.5%),感染16例(16.8%),白细胞减低、肝功能异常各2例(2.1%)。不良反应距首次IFX治疗的时间为5.2(1.4,9.3)个月。(3)24例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有7例(29.2%)停用IFX。所有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症状缓解,无一例死亡。(4)首次IFX治疗时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高于3倍正常值上限(9 mg/L)(OR 5.119,95%Cl 1.737~15.089,P=0.003)、非狭窄性病变(OR 4.914,95%Cl 1.007~23.970,P=0.049)、病情重度活动(OR 0.067,95%Cl 0.007~0.678,P=0.022)是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结论 IFX治疗IBD安全性较高,多数不良反应经过对症治疗后好转;首次IFX前hs CRP高于3倍正常值上限、非狭窄性病变、病情重度活动可能为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分析自身免疫病相关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总结北京协和医院诊断的28例自身免疫病相关性胰腺炎病例,结合伴发疾病分类分析.结果 (1)男女患者的比例为1:6,年龄(40.0±16.1)岁,自身免疫病相关性急性胰腺炎明显多于慢性胰腺炎(6:1);(2)常见的与胰腺炎相关的自身免疫病为系统性红斑狼疮(20/28)、干燥综合征(6/28)等;(3)与胰腺炎相关的自身免疫病的特点:有明显多系统受累表现,依次为血液系统、肾脏、肝脏等,胰腺炎发作出现于原发病的活动期;(4)自身免疫病相关性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起病均无饮食诱因,影像学改变不明显;(5)自身免疫病相关性慢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可有CA199明显升高,但随病情好转而下降;(6)治疗与预后:加强的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合并急性胰腺炎的患者的病死率较高(33.3%).结论 自身免疫病相火性胰腺炎以急性发病和女性患者多见,多与自身免疫病活动期相关,并发急件胰腺炎者预后差,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可缓解病情.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蛙皮素对人永生细胞系 (GES 1)生长的调节和作用机制。方法 ①分子水平观察GES 1细胞胃泌素释放肽 (GRP)受体mRNA的表达。②利用受体化学交联和细胞膜组织化学法观察GRP受体蛋白表达。③观察不同浓度的蛙皮素及其受体拮抗剂对GES 1细胞生长的影响。④观察蛋白激酶C (PKC)抑制剂对蛙皮素促进GES 1细胞作用的影响。⑤观察蛙皮素作用GES 1细胞后 ,细胞内三磷酸肌醇 (IP3 )和PKC活性以及观察蛙皮素对此细胞系作用后GRP受体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①GES 1细胞表达GRP受体mRNA ,Southern杂交进一步证明表达特异性mRNA。②GRP受体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 75× 10 3 ,该受体位于细胞膜。③蛙皮素可促进此细胞生长 ,而蛙皮素特异性受体拮抗剂可抑制此促生长作用。④蛙皮素对该细胞的促生长作用可被PKC抑制剂所抑制。⑤蛙皮素可引起细胞内IP3 含量显著增加以及引起细胞内PKC活性自细胞质向细胞膜转移。⑥蛙皮素作用GES 1细胞后可引起GRP受体mRNA表达增加。结论 此研究证明人胃黏膜上皮细胞系GES 1表达GRP受体mRNA和蛋白。蛙皮素对GES 1细胞的促生长作用是通过特异性受体介导 ,引起细胞内IP3增加和PKC活性转移来实现的。蛙皮素作用后引起该细胞GRP受体mRNA表达量增加 ,说明蛙皮素对其自身受体有上调作用  相似文献   
8.
白静  钱家鸣 《胃肠病学》2007,12(8):499-501
肠道T细胞淋巴瘤(intestinal T-cell lymphoma,ITCL)病情凶险,临床表现复杂,以非特异性症状为主。发病年龄轻,无明显的乳糜泻,EB病毒检出率高,回盲部、升结肠和降结肠受累多见是我国患者的特点,与西方国家报道不同。ITCL由于临床少见,极易误诊,且易复发,对治疗的反应和预后极差,死亡率高,应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9.
钱家鸣  吴东 《协和医学杂志》2015,(2):81-82,77,161,162
消化内科是北京协和医院建科最早、影响最深远的三级学科之一,是医院的品牌科室,也是国内消化学界的一面旗帜。早在1924年,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系林可胜(Kho-seng Lim)教授就应用巴甫洛夫技术制备体外胃囊,研究胃液分泌的影响因素。1933年,张孝骞教授创建了国内最早的消化疾病专科,时称胃肠组(GI Unit)。20世纪60年代协和消化内科在国内率先成立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1982年建立博士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急性胃肠道损伤分级在急性胰腺炎相关胃肠道衰竭中的应用及其早期诊断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中重度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si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胃肠道衰竭的早期诊断指标。结果 共202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胃肠道衰竭90例(44.6%)。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胃肠道衰竭组患者预后显著下降(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6,95%CI:1.03~1.09,P<0.001)、入院主诉排气排便停止(OR=7.02,95%CI:2.08~23.66,P=0.002)、血白细胞水平升高(OR=1.09,95%CI:1.02~1.17,P=0.015)、血白蛋白水平降低(OR=0.93,95%CI:0.86~1.00,P=0.048)、血肌酐水平升高(OR=1.02,95%CI:1.01~1.04,P=0.001)是胃肠道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即刻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和急性胰腺炎床旁严重程度指数评分诊断胃肠道衰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9和0.782。结论 胃肠道衰竭可显著增加AP患者的死亡风险。入院即刻APACHE Ⅱ评分和BISAP评分对胃肠道衰竭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