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17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TLR2和TLR4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原发性肝癌Toll样受体2(TLR2)和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生理因素的关系,探讨TLR2,TLR4在原发性肝癌疾病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在蛋白水平及mRNA水平检测原发性肝癌组织和配对癌旁组织TLR2、TLR4的表达。结果:原发性肝癌组织在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TLR2和TLR4的表达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1)。但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不论是肝癌组织还是癌旁组织,TLR2和TLR4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P<0.01,P<0.05),有门静脉分支癌栓的患者癌组织TLR4的表达强度低于无门静脉分支癌栓的患者(P<0.05)。结论:肝癌组织TLR2和TLR4的表达与癌旁组织相比受到相对抑制,但高于正常肝组织,TLR2和TLR4信号途径可能参与了原发性肝癌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PEG)预防吞咽障碍患者吸入性肺炎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43例行PEG术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对PEG前、后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痰液微生物检查结果和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 与PEG术前相比,PEG术后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降低(临床诊断发生率:90.7% vs 53.5%,P<0.05;影像诊断发生率:70.4% vs 18.5%,P<0.05),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使用较术前下降(37.2% vs 62.8%,P<0.05);PEG术后痰标本铜绿假单孢菌的检出率较术前增加(72.7% vs 31.8%,P<0.05)。 结论 PEG术可减少吞咽障碍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及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可能增加下呼吸道铜绿假单孢菌的定植。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念珠菌性食管炎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念珠菌性食管炎患者98例,对照组196例,分析其高危因素。念珠菌性食管炎组剔除10例长期服用PPI的患者后,剩余88例按抽签单双号方式随机分为氟康唑治疗组和制霉素治疗组各44例,分别给予2周的抗真菌治疗,疗程结束后复查胃镜,分析治疗效果,并对所有患者进行药物敏感测试。结果念珠菌性食管炎的高危因素包括应用广谱抗生素(OR=5.66,χ2=20.14,P<0.05)、糖尿病(OR=4.00,χ2=7.96,P<0.05)、质子泵抑制剂(OR=3.59,χ2=6.46,P<0.05)、恶性肿瘤(OR=3.41,χ2=10.40,P<0.05)等。治疗效果方面,制霉素治疗组37例(84.1%)患者完全治愈,5例(11.4%)患者治疗有效,2例(4.5%)患者治疗无效;氟康唑治疗组35例(79.5%)患者完全治愈,8例(18.2%)患者治疗有效,1例(2.3%)患者治疗无效;两组在治愈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氟康唑耐药率为8.6%,制霉素为7.1%,无统计学差异(P>0.05)。制霉菌素组治疗费用明显低于氟康唑组(P<0.05),二者在药物副反应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使用广谱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合并恶性肿瘤、糖尿病是念珠菌性食管炎的危险因素,制霉素可以作为治疗念珠菌性食管炎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HBV基因瞬时和稳定转染HepG2细胞后表达TLR4的变化.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TLR4在肝癌细胞株HepG2和HepG2.2.15上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MFI)及阳性细胞率,将前期试验获得的HBV全基因组,采用脂质体瞬时转染肝癌细胞株HepG2,采用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TLR4在细胞上表达的MFI及阳性细胞率,台盼蓝计数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并分析其与细胞表达TLR4的关系.结果 HepG2.2.15细胞上TLR4表达的MFI及阳性细胞率均明显高于HepG2(均为P'<0.01),HepG2细胞于转染HBV DNA各剂量组48h后TLR4表达的MFI和阳性细胞率与无HBV DNA脂质体转染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均P'<0.01),并且MFI和阳性细胞率与转染剂量均呈正相关(均P<0.01),与细胞存活数均呈负相关(均P<0.01).结论 瞬时和稳定转染HBV的HepG2细胞,都存在细胞TLR4的上调,这种上调伴随着细胞存活的减少,并可能参与了急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氟尿嘧啶和顺铂对肝癌细胞株HepG2和HepG2.2.15表达Toll样受体2(TLR2)、Toll样受体4(TLR4)的影响.方法 用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加入不同终浓度的氟尿嘧啶和顺铂后24、48和72 h HepG2和HepG2.2.15细胞表达TLR2和TLR4的平均荧光强度(MFI)及阳性细胞率.结果 HepG2.2.15细胞上TLR2和TLR4表达的MFI及阳性细胞率均明显高于HepG2(P<0.01),但加入不同终浓度的氟尿嘧啶和顺铂后,HepG2和HepG2.2.15细胞表达TLR2和TLR4的MFI及阳性细胞率均基本无变化,仅在100、200 μg/ml的氟尿嘧啶和20μg/ml的顺铂作用72 h后,HepG2.2.15细胞表达TLR2的MFI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 体外实验显示在肝癌细胞中经典化疗药物氟尿嘧啶和顺铂不能激活TLR2和TLR4信号途径,要通过激活TLR2和TLR4信号途径而达到对抗肝癌细胞的作用,需要寻找其他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我国医学教育存在的学生多、病人少的现状以及我校诊断学见习存在的弊端,在检体诊断教学中先后开展专科负责的教学方法、建立和完善典型阳性体征的病例档案及其在检体诊断教学中的应用、序贯教学方法等一系列研究,并分别与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探讨新的教学方法与传统带教方法的教学效果差异。结果表明:上述教学方法既能较大程度缓解学生多病人少的矛盾,减少SARS或其他突发事件对诊断学教学的严重影响,也能促使学生重视基本技能训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检体诊断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对HepG2细胞表达Toll样受体4(Toll—likereee-ptor4,ⅡR4)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TLR4在肝癌细胞株HepG2、HepG2-X和HepG2.2.15上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及阳性细胞率,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三种细胞TLR4的mRNA水平。结果肝癌细胞株HepG2.2.15上TLR4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及阳性细胞率分别为(18.24±8.18)、(17.79±9.46)%,TLR4mRNA水平为(0.62±0.11),明显高于HepG2-X和HepG2细胞的相应值(P’〈0.001),而HepG2和HepG2-X两者之间的表达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可直接上调细胞TLR4的表达,这种上调是通过乙型肝炎病毒非X基因或蛋白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前期研究发现先天免疫分子TOU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 2,TLR2)与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免疫损伤有一定的关系,现进一步观察瞬时和稳定转染乙肝病毒(HBV)基因的HepG2细胞TLR2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TLR2在肝癌细胞株HepG2和HepG2.2.15上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MFI)及阳性细胞率,将前期试验获得的HBV全基因组.采用脂质体瞬时转染肝癌细胞株HepG2,采用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TLR2在细胞上表达的MFI及阳性细胞率.结果:HepG2.2.15细胞上TLR2表达的MFI及阳性细胞率均明显高于HepG2(均P<0.001),HepG2细胞于转染48 h后TLR2表达的MFI和阳性细胞率与空白对照组(转染HBVDNA剂量为O)相比均显著升高(均P<0.05),并且MFI和阳性细胞率与转染剂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均r=0.950,P<0.001).结论:不管在瞬时和稳定转染HBV基因的HepG2细胞,都存在细胞TLR2的上调,提示HBV感染细胞后存在TLR2信号途径的激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甘草甜素(GL)时HepG2.2.15细胞上清HBeAg分泌,Toll样受体4(TLR 4)信号分子的表达及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LR4表达;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表达TLR4的阳性细胞率;ELASA检测HBV所分泌抗原;MTT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结果 给药后HBV e抗原(HBeAg)的分泌结果显示,总体均数间差异显著(P<0.05),但甘草甜素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L各组TLR4 mRNA及流式细胞TLR4的表达总体均数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100μg/mL组尤其明显;MTT实验显示,200μg/mL缸以下三个剂量组均可促进细胞增殖,50μg/mL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显著(P<0.05);400μg/mL、800μg/mL两组均显著抑制细胞增殖(P<0.01);而MTT结果与HBeAg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TLR4表达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 研究表明,甘草甜素对HepG2.2.15的e抗原分泌可能具有双向作用;细胞的存活率与e抗原呈负相关;TLR4在HepG2.2.15细胞株低表达,GL可上调TLR 4表达,甘草甜素可影响先天免疫中的TLR4信号分子,有可能在体内通过免疫途径影响HBV复制和抗原分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HBV基因瞬时和稳定转染HepG2细胞后表达TLR4的变化.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TLR4在肝癌细胞株HepG2和HepG2.2.15上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MFI)及阳性细胞率,将前期试验获得的HBV全基因组,采用脂质体瞬时转染肝癌细胞株HepG2,采用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TLR4在细胞上表达的MFI及阳性细胞率,台盼蓝计数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并分析其与细胞表达TLR4的关系.结果 HepG2.2.15细胞上TLR4表达的MFI及阳性细胞率均明显高于HepG2(均为P'<0.01),HepG2细胞于转染HBV DNA各剂量组48h后TLR4表达的MFI和阳性细胞率与无HBV DNA脂质体转染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均P'<0.01),并且MFI和阳性细胞率与转染剂量均呈正相关(均P<0.01),与细胞存活数均呈负相关(均P<0.01).结论 瞬时和稳定转染HBV的HepG2细胞,都存在细胞TLR4的上调,这种上调伴随着细胞存活的减少,并可能参与了急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