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0篇
  2023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兔肝、小肠、胰腺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效应。方法 18只健康家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只)。采用 Lamson 休克模型,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在40mmHg 90min,再灌注90min 后检测肝、小肠、胰腺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观察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小肠末段组织超微结构。结果再灌注90min 后治疗组兔肝、小肠、胰腺 MDA、TNFα及 ICAM-I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SOD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兔失血性休克后腹腔脏器再灌注损伤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和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2.
参附注射液对缺血再灌注家兔多脏器损伤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79,自引:5,他引:79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SF)对缺血再灌注家兔多脏器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家兔18只,采用失血性休克模型,随机分为三组,检测多脏器组织中SOD、MDA、TNF含量及血浆酸性磷酸酶(ACP)、镁浓度,小肠组织作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再灌90分钟后SF治疗组肝、肾、肺、肠组织中的MDA和TNF水平低于对照组,SOD水平则高于对照组,血ACP、Mg2+浓度治疗组低于对照组。电镜观察,肠粘膜上皮细胞损伤SF组不明显。结论:SF对兔缺血再灌注多脏器细胞的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异丙酚对兔心室M细胞及外膜层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特性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大耳白兔48只,体重2~3 kg,经3%戊巴比妥钠30 mg/kg麻醉后建立离体心脏灌注模型,随机分为3组(n=16),对照组(C组)持续灌注标准台氏液;不同浓度异丙酚组(P1组和P2组)分别灌注含异丙酚10、50μmol/L的标准台氏液.三组均于标准台氏液平衡灌注60 min时,应用传统玻璃微电极技术测定M细胞及外膜层心肌细胞静息膜电位(RMP)、动作电位幅值(APA)和动作电位复极90%的时程(APD90),计算心室复极离散度(TDR)为基础值,异丙酚持续灌注60 min后测定M细胞及外膜层心肌细胞上述参数,计算TDR.结果 三组心室M细胞及外膜层心肌细胞的RMP和动作电位参数基础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P1组和P2组心肌持续灌注期间心室M细胞及外膜层心肌细胞APD90伽缩短,P2组TDR降低(P<0.05),P1组TD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1组比较,P2组心室M细胞及外膜层心肌细胞APD90缩短,TDR降低(P<0.05),RMP及AP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丙酚可缩短心室M细胞和外膜层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但不增加复极离散度,对心电活动具有一定的稳定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对大鼠硝普钠控制性降压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Wa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控制性降压组(C组)、缺血预处理组(I组)。腹腔麻醉后,C组大鼠经股静脉泵注硝普钠,使平均动脉压降至50mmHg并维持120min。S组大鼠只做手术操作,泵注生理盐水。I组大鼠降压前用动脉夹阻断左肾动脉3次,每次5min,间隔5min再灌注。分别于降压前、降压60min、降压后120min检测血尿素氮(BUN)、肌酐(Cr)、β2-微球蛋白(β2-MG)和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并观察肾组织的显微结构变化。结果:C组大鼠经控制性降压60min后血BUN、Cr和尿NAG高于S组同时点值(P﹤0.05),降压120min后血BUN、Cr、β2-MG和尿NAG进一步升高,与S组同时点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I组大鼠降压60min后血BUN、Cr和尿NAG低于C组同时点值(P﹤0.05),降压120min后血BUN、Cr、β2-MG和尿NAG均低于C组同时点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对大鼠控制性降压肾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小剂量咪达唑仑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放射检查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40例1~8岁ASAⅠ-Ⅱ级小儿患者,随机分为M组(咪达唑仑复合氯胺酮)和K组(单纯氯胺酮组),n=20。观察患儿氧饱和度、心率、麻醉起效时间、苏醒时问、留观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M组患儿检查中、后均无躁动发生,K组检查中有5例(25%)、检查后有6例(30%)患儿出现手脚乱动、摆头等不同表现的躁动现象,组间比较(p〈0.01)。结论:小剂量咪达唑仑(0.05mg/kg)加氯胺酮静脉麻醉用于小儿放射检查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后芬太尼复合利多卡因皮下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60例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男性患者,年龄40~80岁,体质量65~80kg,抽签法随机分为3组:皮下组(n=30)、静脉组(n=20)和对照组(n=10)。皮下组患者术毕皮下接一次性200mL止痛泵(含芬太尼2mg+利多卡因100mg);静脉组术毕接静脉泵(含芬太尼2mg)。泵流量为2mL/h。记录患者一般情况,以及苏醒后4,8,12,24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Ramsay镇静评分,总镇痛舒适评分,不良反应和要求追加止痛剂的情况。结果:术后镇痛组苏醒后4,8,12,24h的VAS评分、总镇痛舒适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镇痛组各时点VAS评分以及总镇痛舒适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镇痛组患者要求追加止痛剂的比例相当,对照组患者都曾要求使用止痛剂。仅有静脉组1例患者出现轻度恶心反应。结论: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后皮下持续泵入芬太尼利多卡因复合液是一种方便可靠的术后镇痛技术。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59岁,2011年12月23日被车撞倒导致头面部、躯干部、左上下肢及臀部多处挫伤伴出血,无意识丧失、呕吐,家人立即将其送往当地医院清创包扎.CT平扫提示:双肺挫伤,左侧气胸,心包积气,左侧肋骨多处骨折,双侧髋臼前柱及耻骨支、右侧髂骨及骶骨多处骨折.3h后转来我院,查体:神志清楚,表情痛苦,双瞳2mm,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面色及结膜苍白,心率116次/分,血压80/50mm Hg,SPO292%右,呼吸18次/分,枕部头皮挫裂伤,左耳挫裂伤,左手背挫裂伤深达肌腱,右肺呼吸音粗,左下肺少许湿啰音,心律齐,心音低,左胸部有压痛,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性,盆腔皮肤青紫有压痛,四肢活动正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神经外科躁动患者应用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镇静治疗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2010年3月~2011年3月入住武汉大学人民医院ICU中的神经外科急重症及术后躁动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丙泊白酚组(P组),监测给药前(T1)及给药后10 min(T2)、1 h(T3)、2 h(T4)、6 h(T5)和次日清晨7:00(T6)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记录药物起效时间、达到Ramsay镇静评分2~4级时药物平均输注速度.结果 两组药物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D组患者用药后血压及心率均有所下降(P<0.05),用药后呼吸频率与T1相比虽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镇静治疗后血压较给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比较,T2~4的心率明显下降(P<0.05),用药后10 min内即观察到呼吸频率下降,T2与T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微量泵持续输入用于神经外科躁动患者镇静安全有效,丙泊酚可应用于躁动患者的快速镇静,右美托咪定镇静过程中无明显呼吸抑制发生,但要注意防范血压下降和心率减慢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9月~2013年7月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入住ICU时(T0)及72h后(T1)的体温(T)、血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APACHEⅡ评分的变化及28d病死率。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72小时T、WBC、CRP及PCT较对照组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APACHEⅡ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72小时APACHEⅡ评分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28d病死率分别为35.5%和52.3%,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症患者,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耶氏肺孢子菌肺炎(PJP)患者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病因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019年12月至2022年3月收治入院的91例免疫受损合并ARD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有无合并耶氏肺孢子菌感染的生物学证据分为PJP组(52例)和非PJP组(39例),比较两组间患者病因分类、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免疫受损患者合并ARDS平均年龄在(53.0±15.0)岁,以男性为主(75.8%),大多数患者有发热(40.7%)和咳嗽(41.8%)症状,其中PJP组患者出现干咳(46.2%)、活动后气促(59.6%)的比例更高;(2)PJP组1,3-β-D-葡聚糖水平、CD3+和CD8+T细胞计数高于非PJ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3-β-D-葡聚糖、CD3+、CD4+、CD8+T细胞、WBC均为免疫受损患者合并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CD8+T细胞最高(OR=1.04,95%CI:1.01~1.06)。结论:耶氏肺孢子菌肺炎患者合并ARDS大多伴有发热和咳嗽症状,以干咳为主,PJP患者合并真菌感染机会较高,CD8+T细胞是影响免疫受损患者合并ARDS的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