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416例胸痛患者冠脉造影的回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卓  赵先仙 《现代医用影像学》2006,15(3):116-118,132
目的:探讨患者临床表现、心电图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意义。材料与方法:选取416例冠脉造影病例,临床表现和心电图改变分成2组,行常规12导联ECG检查,并加做V3R、V4R、V5R导联及冠脉造影,进行患者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冠脉造影比较。结果:典型胸痛诊断冠心病灵敏度为42.4%、特异度为64.7%,阳性预测值为82.2%,阴性预测值为58.3%,心肌缺血的心电图在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为64.6%、特异度为36.7%、阳性预测值为47.0%、阴性预测值为54.7%。心肌缺血的心电图在ST段压低或抬高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为53.1%、特异度为67.2%、阳性预测值为66.1%、阴性预测值为54.3%。心肌制备的心电图中T波倒置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为40.0%、特异度为44.8%、阳性预测值为31.63%、阴性预测值为54.63%。心肌制备的心电图在典型胸痛诊断冠心病灵敏度为70.3%、特异度为40.5%,阳性预测为58.7%、阴性预测值为53.3%。心肌缺血的心电图在不典型胸痛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为61.5%、特异度为34.5%、阳性预测值为40.2%、阴性预测值为55.6%。结论:典型胸痛诊断冠心病特异度高,阳性预测价值大,误诊率低,典型胸痛者冠心病的可能性大;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高而特异性低,单凭其诊断冠心病有一定的片面性;与临床和其他实验室资料相联系,ST段、T波改变具有较大的预测价值。ST段压低或抬高在诊断冠心病中的价值要优于单纯T波改变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皮下8字缝合止血法对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术中即刻静脉穿刺点止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收治80例房间隔缺损和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患者,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将患者分为缝合组39例和压迫组41例.缝合组术后采用皮下8字缝合止血法处理股静脉穿刺点,术后制动2~4h,24 h后拆线;压迫组术后人工压迫5 min,加压包扎,沙袋压迫6h,术后制动12h.观察两组卧床时间和近期并发症.随访3个月,了解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一致.缝合组使用的鞘管平均直径(11.69±2.75)F,压迫组(12.63 ± 1.96)F,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1).缝合组右室平均压(25.44±16.49) mmHg,压迫组(24.51 ± 12.54) mmHg,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8).术后两组均无出血,无下肢静脉栓塞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3个月,穿刺点愈合良好,无股静脉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皮下8字缝合即刻止血疗效可靠,无并发症,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止血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检测miR-130a 和miR-125b 在伴或不伴冠脉扩张(CAD)川崎病(KD)患儿与正常健康儿童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差异,探讨两者可否作为KD 和CAD诊断及预后评估的全新血清生物标志物。方法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KD 患儿与正常健康儿童之前具有差异表达的miRNAs,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候选基因。进一步选取KD 患儿30 例(伴或不伴CAD 各15 例)、正常健康儿童15 例,采用茎环RT-PCR 的方法,验证候选基因miR-130a 和miR-125b 在PBMC 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1)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分析KD 患儿与正常健康儿童PBMC 中存在明显差异表达的miRNA 共63 条,经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候选基因;(2)通过茎环RT-PCR 验证发现miR-130a 和miR-125b 在患儿IVIG 治疗前表达明显下调,而IVIG治疗后表达明显上调(P<0.05);(3)伴CAD 的KD 患儿miR-130a 及miR-125b 表达较不伴CAD 明显升高,且呈正相关性(R2 =0.734,mir-130a;R2 =0.709,miR-125b);(4)ROC 曲线分析表明miR-130a(特异度87.5%和敏感度77.5%)和miR-125b(特异度83.3%和敏感度76.6%)对KD 及CAD 的判断有较高的特异度和敏感度。结论 PBMC 中的miR-130a 和miR-125b 参与了KD的发生与发展,可作为KD 及CAD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一项全新血清生物标志物,并为KD冠脉扩张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16岁的少女小胡,经常胸口憋闷、气喘连连.原来,在1岁体检时,医生为她听诊心脏就发现有杂音,当时未进一步诊治.平时她体质就比较差,容易感冒,5年前开始出现活动后气急,到当地医院就诊,心脏彩超检查后明确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医生建议手术治疗.但因家人担心开胸手术创伤大、患者年龄小而决定暂时不手术.近1年,她的情况进一步恶化,出现双腿水肿,家人还发现她的嘴唇经常发紫.医生给她复查了心脏彩超,发现她已发展成重度肺动脉高压,出现了右向左分流,并已失去了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矫正室间隔缺损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经皮股动脉穿刺常用于诊断性或治疗性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术后拔除动脉鞘时穿刺点止血一般采用手工压迫方式,这种方式压迫时间长,有时还会产生淤斑、血肿等并发症,患者因长时间限制活动而产生不适感.Angio-seal为一新型的血管封堵器,与手工止血相比,具有快速止血、安全舒适的特点.我院从2002年11月起在部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患者中应用Angio-seal行股动脉止血,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36例心房颤动患者以胺碘酮加氯沙坦治疗(观察组),60例单用胺碘酮治疗(对照组),两组治疗3周后仍房颤者均进行电复律,复律后继续各组的药物维持,随访1年.两组药物复律及电复律的成功率均无差异;结果表明,两组药物治疗复律后1~12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亦无明显差异;而电击复律后12个月时窦性心律维持率,观察组为76.00%,对照组为47.62%(P<0.05).提示,胺碘酮合用氯沙坦对房颤电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远期作用优于单用胺碘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制作涤纶膜外套式镍钛合金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封堵器的方法.方法 按照市售常规镍钛合金VSD封堵器稍微牵拉的形状制作蜡模型,使用医用4-0缝合线在固定于编网机上的蜡模型上进行经编,制作成蜡模-涤纶膜复合体,然后脱蜡和脱脂,制成纯涤纶膜外套.将市售镍钛合金VSD封堵器置入涤纶膜外套内,膜外套两端缝合在铆钉上,多余部分用高温刀切割.结果 使用编网机可以成功编织出涤纶膜外套,其主要参数为腰部直径8 mm,两端盘片直径12 mm,并且能和直径8 mm市售镍钛合金VSD封堵器腰部和盘片完全匹配.应用缝合的方法,可以将涤纶膜外套与VSD封堵器紧密地缝合在一起.高温刀切割使两端多余涤纶线平齐、凝固,无散丝、脱线.结论 使用涤纶线经编的方法可以编织与镍铁合金VSD封堵器相匹配的涤纶膜外套,通过缝制和热切割等工艺,可以成功制作出涤纶膜外套式镍钛合金VSD封堵器.  相似文献   
8.
下腔静脉与奇静脉异位连接镜像右位心、房间隔缺损一例林琳,章韵,张维娥,赵先仙,陆方林患者男,24岁。因体检发现心脏异位伴杂音入院。查体:心尖搏动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胸骨右缘第2、3肋间可闻及收缩期杂音。超声提示:右位心,房缺,完全性内脏转位。x线...  相似文献   
9.
下壁单、多导联病理性Q波对冠心病诊断价值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卓  赵先仙 《江西医药》2006,41(6):346-347
目的结合冠脉造影探讨下壁单、多导联病理性Q波在冠心病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比较。方法158例疑诊冠心病患者行常规12导联ECG检查,并加做V3R、V4R、VSR导联及冠脉造影,进行心电图及冠脉造影比较。结果下壁单导联病理性Q波诊断冠心病灵敏度为12.9%、特异度68.6%、假阴性率(漏诊率)为77.1%假阳性率为31.4%、阳性预测值为42.1%、阴性预测值为30.8%。双导联病理性Q波诊断冠心病灵敏度为28.7%、特异度70.6%、假阴性率(漏诊率)为71.3%,假阳性率为28。4%、阳性预测值为68.8%。三导联Q波诊断冠心病灵敏度为31.6%、特异度85.7%、假阴性率(漏诊率)为68.4%假阳性率为14.3%、阳性预测值为86.1%。结论(1)下壁单双导联病理性Q波诊断冠心病灵敏度较低,单凭该标准诊断冠心病漏诊率较高,也有一定的误诊率(31.4%),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病理性Q波并不全代表心肌梗死,有些非心肌梗死却可出现酷似心肌梗死的图形,如左侧气胸、肺气肿、肺梗死、心肌炎、心肌病、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感染或休克、颅内病变等;(2)三导联Q波较单双导联Q波诊断冠心病特异度高.阳性预测价值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涤纶膜外套式室间隔缺损封堵器(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occluder,VSDO)的形变能力和经鞘管输送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16只市售镍钛合金VSDO随机分成实验组(n=8)和对照组(n=8)。实验组8只制成外套式VSDO。测量两组封堵器的直径和体外输送鞘管的最小直径及形变能力;体外鞘管内反复回收-释放,观察外套式VSDO表面磨损情况;试管内生理盐水内反复回收-释放,观察两组封堵器沉渣数量。结果实验组封堵器的直径较常规封堵器大0.5 mm,需要最小10 F鞘管才能输送,而对照组需8 F鞘管输送。在不同形变状态下,两组封堵器拉距-拉力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释放回收50次后,外套式VSDO表面在牵拉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盐水牵拉后,显微镜下观察两组封堵器间的离心液沉渣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释放回收50次后,外套式VSDO表面在牵拉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9)。结论外套式VSDO各项物理参数与常规VSDO没有明显差别,置入鞘管的直径相对较粗;可以经导管输送,并通过介入方法对室间隔缺损模型犬进行实验性封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