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7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40篇
  1篇
中国医学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HPLC法建立同时测定菟丝子药材中酚酸类成分咖啡酸、对-香豆酸和黄酮类成分金丝桃苷、槲皮素、山奈酚的方法。结果5种成分均达到基线分离,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3),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86%~103.20%。本方法简便、准确,可同时用于菟丝子中两大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我院神经内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用药情况及合理性。方法采用药物利用评价(DUR)和药物利用评估(DUE)法对我院6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用药情况、诊断、治疗过程监测及临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66例患者主要使用39种治疗药物,包括西药29种和中药注射剂10种,DUI <1的8种,DUI> 1的10种,DUI=1的21种。6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后,均通过常规检测和检查进行诊断和评估,对治疗药物和ADR进行监测。结论联用DUR和DUE法可以更全面地评价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用药情况,促进临床更加合理规范地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计算机网络药理学技术预测黄芪-莪术药对治疗大肠癌的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进一步分析其抗大肠癌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herapetutic Target Database(TTD),Drugbank数据库收集大肠癌疾病作用靶点;从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获得黄芪、莪术所含中药成分;运用Chem Mapper,Pharm Mapper数据库预测所选中药成分作用的疾病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建立"化合物-疾病靶点"网络模型;利用Clue GO插件对靶点进行基因功能(GO)分析和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黄芪-莪术药对活性化合物-大肠癌疾病靶点网络包含56个化合物和54个靶点,关键靶点涉及AMP激活蛋白激酶α1(PRKAA1),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1(PTGS1),环氧化酶2(PTGS2),胸苷酸合成酶(TYMS),肝羧酯酶1(CES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VEGF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谷胱甘肽S-转移酶P(GSTP1),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gly A)等;靶点的基因功能偏向于肽基酪氨酸的磷酸化,调节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 1和ERK2信号串联,内皮细胞凋亡过程的负调节等;重要的KEGG通路涉及癌症通路,Ras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等。结论:黄芪-莪术药对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分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抗肿瘤新生血管生成以及增强机体免疫的多表型干预的网络模式产生抗大肠癌活性,其作用信号通路与Ras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最为相关。  相似文献   
4.
采用药物利用评价法(DUR)和药物利用评估法(DUE)相结合,对冠心病120例患者的临床用药情况进行评价与分析.主要治疗用药29种,7种药物DUI<1,18种药物DUI=1,4种药物DUI>1.使用频度占前3位的药物分别为阿司匹林肠溶片、缬沙坦胶囊、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在DUE评价中,对于用药前心电图、肝肾功能等检查率为100%,但是对于用药后异常指标再监测,各指标各异.以DUI和DUE为评价程序,可以从药物的治疗前、治疗过程监测和治疗效果评价等来综合评价用药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蛋白质磷酸化是生物体内重要的翻译后修饰,几乎参与调节着细胞增殖、信号转导、新陈代谢、肿瘤发生等过程在内的所有生命活动。对磷酸化蛋白质组的全面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深入了解磷酸化蛋白在生命过程中的作用,协助发现生物标志物,辅助疾病的诊疗。然而,磷酸化蛋白丰度低、信号被非磷酸化肽段所掩盖等问题限制了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的发展。因此,亟需开发高效的富集策略,如设计新型纳米材料,合并多种分析方法等,以提高检测灵敏度、富集特异性,增大富集容量。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研究策略中的富集策略进展及其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我院105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我院2012年1-12月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1 056例ADR报告为对象,对其一般情况、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056例ADR报告中,年龄≥60岁的患者发生ADR比例最高(355例,占33.62%);静脉给药引起的ADR最多(986例,占93.37%);引起ADR最多的药物为抗菌药物(434例,占41.10%),其次为中药注射剂(288例,占27.27%);ADR损害类型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460例,占43.56%)。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的监测与上报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酰转移酶(UGT)1A6基因多态性对癫痫患者丙戊酸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对40例癫痫患者应用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技术分析中国汉族人常见的UGT1A6552A>C等位基因变异,应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患者丙戊酸的血药浓度,在进行标准化以排除剂量和体重对血药浓度的影响后,分析不同UGT1A6基因型患者丙戊酸血药浓度的差异。结果:UGT1A6552A>C等位基因频率为0.2625,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将患者分为 AA野生纯合子型慢代谢组和AC合并AA突变型快代谢组,慢代谢组的丙戊酸标准化血药浓度显著高于快代谢组(P<0.01)。结论:UGT1A6552A>C基因多态性与丙戊酸的血药浓度有相关性,该位点突变可导致丙戊酸血药浓度降低。  相似文献   
8.
9.
10.
急咳停颗粒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红柳  谭喜莹  张飞  赵陆华 《中成药》2007,29(2):157-160
目的:建立急咳停颗粒指纹图谱的HPLC色谱分析条件,初步拟定指纹图谱指标成分群,为急咳停颗粒内在质量评价积累数据。方法:采用HPLC-UV法分析10批急咳停颗粒的80%甲醇提取物。色谱柱:Alltima C18;流动相:乙腈-0.1%冰醋酸溶液梯度洗脱;分析时间为55 min;变换波长检测;柱温:30℃;流速:1.0 mL/min。结果:共标示出21个共有峰;以此21个共有峰为评价指标,HPLC色谱条件的精密度、稳定性、重现性良好。结论:方法准确可靠,采用HPLC指纹图谱技术可以有效控制急咳停颗粒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