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49篇
综合类   17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机器人手术方式在胰体尾切除术上的可行性、安全性、适应证以及与腹腔镜相比优劣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9月到2012年4月完成的微创胰体尾切除术51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机器人手术组(RDP组,n=21)与腹腔镜手术(LDP组,n=30),比较两组术中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等)与术后恢复情况(包括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保脾率等),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RDP组中转开腹l例,中转率4.76%(1/21).与LDP组相比,RDP组良性肿瘤保脾率较高(61.5%比25.0%,x2=4.786,P=0.039),淋巴结清扫程度也较LDP组彻底(4.14±2.73枚比1.33±1.21枚,t=2.203,P=0.041).结论 胰体尾肿瘤采用机器人胰体尾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对于保脾胰体尾切除术及标准胰体尾癌根治术,机器人手术系统是有其优势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评价单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两种不同的管腔形态特征及对应脑梗死类型的差异。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因缺血性脑卒中住院诊断为单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发病1周内行HR-MRI及头颅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检查,观察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管腔形态特征及头颅DWI上脑梗死类型。依照HR-MRI上闭塞管腔的形态学特征将患者分为斑块形成组与非斑块形成组;DWI上脑梗死类型分为单发脑梗死、多发脑梗死、无脑梗死灶。结果 44例患者纳入分析,斑块形成组30例,非斑块形成组14例。斑块形成组闭塞位置位于近端16例,远端14例,非斑块形成组闭塞部位为近端13例,远端1例,两组闭塞部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25,χ~2=4.99),非斑块形成组闭塞部位多为M1段近端。斑块形成组与非斑块形成组单发性脑梗死分别为11例和5例,多发性梗死分别为15例和2例,无梗死灶分别为4例和7例,两组脑梗死类型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6,χ~2=8.29),斑块形成组脑梗死类型多为多发性脑梗死,而非斑块组多为单个脑梗死或无梗死灶。结论高分辨MRI对大脑中动脉闭塞管腔管壁形态特征评价具有重要价值,闭塞管腔内是否有斑块与主干周围有无侧支形成可能是大脑中动脉闭塞后不同脑梗死类型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观察小鼠巨细胞病毒(murine cytomegalovirus,MCMV)早期感染对小鼠脾脏CD8~+ T、γδT和NK细胞亚群和功能变化的影响,以将感染增强免疫细胞功能的方法作为提高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途径的理论基础。方法分别用5×10~4PFU(A组)、5×10~5PFU(B组)MCMV和无菌PBS(C组)腹腔注射小鼠,体内感染9 d;用1×10~4PFU(D组)、1×10~5PFU(E组)和1×10~6PFU(F组)MCMV感染离体小鼠脾脏淋巴细胞24 h和48 h,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G组)。多色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淋巴细胞表型和功能,ELISA检测体内感染组IFN-γ、IL-2和颗粒酶B的水平。结果与C组比较,MCMV体内感染小鼠后,MCMV特异性CTL,B组CD8~+ T细胞分泌的IFN-γ、IL-2和表达的颗粒酶B,A、B组γδT细胞表达的颗粒酶B、CD107a,B组NK细胞表达的CD107a水平均增加;A、B组未成熟NK细胞数减少,但成熟1阶段NK细胞明显增加;以上指标在A、B组间均无差异。ELISA结果提示A、B组IFN-γ、IL-2和颗粒酶B水平均较C组升高,且随病毒滴度增加而升高。与G组相比,体外感染24 h和48 h后D、E、F组CD8~+ T细胞表达的CD69,24 h后CD4~+ T细胞表达的CD69,24 h后F组CD8~+ T细胞分泌的IFN-γ,24 h和48 h后各感染组CD8~+ T细胞分泌的TNF-α以及24 h后D、E组CD4~+ T细胞分泌的TNF-α均增加,CD8~+ T细胞和CD4~+ T细胞各组间IL-2分泌和颗粒酶表达未见明显差异;与G相比,体外感染24 h和48 h后各感染组均可见NK细胞IL-2和颗粒酶B水平升高;以上表面分子、细胞因子和颗粒酶B的表达水平普遍随着病毒滴度的增加而升高。结论MCMV早期感染后CD8~+ T、γδT和NK细胞功能可能较前增强,这将为抗肿瘤免疫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癌的CT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胰腺神经内分泌癌的CT表现,观察肿瘤位置、瘤体直径、内部结构、强化方式、胰胆管改变、淋巴结及远处脏器转移情况等影像学征象.结果 24例为单发,4例为多发(胰腺内均可见2个病灶),共有32个病灶,形态多呈结节状或团块状.其中18个病灶位于胰尾,10个位于胰头,2个位于胰体,2个位于胰体尾交界部.位于胰头的病例中有5例胰管扩张,1例胆管扩张,2例胰胆管均扩张,2例胰胆管无明显改变.瘤体直径1.0 ~20.0 cm,平均5.1 cm,其中直径<2cm 1个,2~5 cm 23个,>5 cm8个.增强后病灶均不同程度强化,强化峰值多位于胰腺期.23个病灶侵犯邻近血管或脏器,5例有淋巴结转移,6例发生远处转移.结论 胰腺神经内分泌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结合临床资料,做出术前诊断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全世界肝脏移植的瓶颈问题——供肝匮乏,课题组提出了一种新的肝移植方式——部分肝移植,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与国内外同类研究比较,主要有以下发现和创新点:①确立了对移植物的选择标准和右半肝移植物静脉回流的重建方式;②比较了带或不带肝中静脉的右半肝移植物的活体肝移植的术后结果,确定了带肝中静脉的右半肝移植物的安全性和必要性;③首次在国内开展劈离式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患者,并保持国内单中心最大病例数;④首次在国内开展不同血型两供一受活体肝移植并获成功,该手术方式为受体提供了更大重量的肝脏,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供体的安全;⑤在国际上率先报道了中国肝移植人群免疫抑制剂霉酚酸药代动力学变化规律,首次建立了霉酚酸完全暴露的简化计算公式,并首次比较了活体肝移植和全肝移植霉酚酸药代动力学的差异。该研究成果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胰腺囊腺瘤与囊腺癌的CT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过病理证实的21例浆液性囊腺瘤、12例黏液性囊腺瘤、6例黏液性囊腺癌的CT影像学资料,分析肿瘤部位、单(多)囊、最大囊直径、囊壁特征、囊内分隔、肿瘤边界、肿瘤与胰管关系等影像学征象.结果 21例浆液性囊腺瘤中17例位于胰头颈部,5例位于胰体尾部,其中1例为多发;均为多囊,平均最大囊直径为1.8 cm;4例囊壁或分隔有钙化,7例分隔可见软组织成分;10例胰管轻度增宽.12例黏液性囊腺瘤中6例位于胰头颈部,6例位于胰体尾部;4例为多囊,平均最大囊直径为4.5 cm;1例分隔可见钙化,6例囊壁可见软组织成分;2例胰管扩张,3例胰管轻度增宽.6例黏液性囊腺癌中5例位于胰体尾部,1例位于胰头颈部;4例为多囊,平均最大囊直径为5.1 cm;1例分隔可见钙化,5例囊壁可见软组织成分;1例胰管扩张,1例胰管轻度增宽.所有病灶与胰管均不相通,增强后病灶软组织成分及分隔均有不同程度强化.结论 胰腺囊腺瘤与囊腺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但对于少数不典型表现病例,诊断仍存在困难.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肝脏不典型血管瘤的CT和MR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肝脏不典型血管瘤病例的CT和(或)MR检查平扫和增强扫描资料,总结其一般表现和特殊表现。结果肝脏血管瘤的"共性"表现有:(1)类圆形,边缘光整;(2)CT平扫表现为稍低密度,MRI平扫表现为稍长T1、长T2信号,其内密度或信号可不均匀,见瘢痕影;(3)增强扫描后,动脉期边缘结节状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向病灶内部推进、填充,呈典型的"早出晚归"表现,瘢痕不强化。肝脏不典型血管瘤的"个性"表现有:(1)病灶内瘢痕可发生囊变、坏死及钙化,或瘢痕生长过大,将整个瘤灶填充;(2)瘤灶出血,CT表现为病灶内密度增高影,MR表现为短T1、短T2异常信号改变;(3)瘤体可压迫邻近肝实质及脉管系统,发生继发性改变,如肝组织变形、血供异常、胆管梗阻等。结论典型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不难诊断,当发生某些不典型表现时,仍需多方面观察、分析,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磁共振成像诊断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影像学诊断技术的进步及我国居高不下的剖宫产率,国内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CSP)的发生率和检出率逐年上升.CSP可导致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孕妇生命.CSP的准确诊断、及时处理将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挽救孕妇生命,保存女性生育功能.MRI对CSP的诊断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其不仅可以实现对CSP的准确诊断,还可以通过MRI分型指导临床治疗.本文就MRI对CSP的诊断价值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裂解液对CD34+细胞相对计数的影响。方法:收集101份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CD34-PE及CD45-FITC双色免疫荧光染色后,分别用FACS裂解液(FACSTM lysing solution,FACS)、Optilyse C裂解液(optilyse C lysing solution,Optilyse C)及自配裂解液溶解红细胞,采用洗涤程序和运用ISHAGE设门策略,检测CD34+细胞、淋巴、粒、单核细胞相对数,CD45+ 细胞占全部收集信号百分比及各类细胞前向散射光(forward scatter,FSC)及侧向散射光(side scatter,SSC)信号。结果:比较3种裂解液处理后样本的CD34+ 细胞百分比,FACS裂解液处理的样本CD34+ 细胞百分比最低,自配裂解液最高(FACS vs. Optilyse C vs. 自配=0.49±0.43 vs. 0.67±0.50 vs. 0.73±0.66,P=0.000)。FACS裂解后样本CD45+细胞百分比远高于Optilyse C及自配裂解液(t=142.500,P=0.000)。3种裂解液对淋巴细胞百分比结果(F=35.340,P=0.000)具有统计学差异;而粒细胞百分比(F=0.610,P=0.540)、单核细胞百分比(F=1.590,P=0.2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ACS裂解液处理后,CD34+ 细胞、淋巴细胞的FSC和SSC信号强度均弱于Optilyse C裂解液及自配的裂解液;而粒、单核细胞的SSC信号,FACS裂解液处理后最强,Optilyse C裂解液处理后最弱。另外,动员后的白细胞数多少与CD34+ 细胞百分比不存在相关性(r=0.108,P=0.312)。结论:红细胞裂解液导致CD34+细胞相对计数差异的原因可能与CD45+细胞比例有关,即获取的有效细胞数;裂解液对细胞形态的影响与造成淋巴细胞比例有显著性差异有关。鉴于不同红细胞裂解液对CD34等抗原阳性细胞的相对计数确实有不良影响,因此在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或计数时应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