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1 毫秒
1.
超深低温和复苏对犬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超深低温对犬脑组织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实验犬闭胸式体外循环,体内体外结合降温,并以海脉素置换行控制性放血,至红细胞比容降至5%左右。中心体温7-10℃维持低流量体外循环90 min。复温过程中回输自体血并予复苏。结果:7只犬中1只因技术因素死于术中,其余6只复苏后神经功能均恢复,但在2-4 h后均死于肺功能不全。病理检查示:脑、肝脏、肾脏正常;心脏轻度缺血性改变;肺水肿、肺泡出血明显。结论:超深低温下犬脑、肝、肾可耐受缺血90 min而无明确异常,但在复苏后维持肺功能困难。  相似文献   
2.
犬颈内动脉内冷灌注脑选择性降温对脑保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颈内动脉内冷灌注犬脑选择性降温对缺血性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夹闭左侧颈总动脉、双侧椎动脉、左侧颈外静脉后,自右侧颈内动脉灌入低温灌注液以选择性降低脑温。将颅脑回流的低温稀释静脉血超滤并复温至38℃后再输入体循环。结果18只犬中有14只完成了脑的选择性降温:(5.0±2.0)分钟内降至28℃,(10.3±7.2)分钟内降至20℃,并维持在(19±1.0)℃达50分钟,直肠温度保持在(32.5±2.0)℃以上。10只长期存活,分别于术后1,2,8,12周处死,病理检查示犬脑无神经细胞缺血性损伤改变。另4只实验初期因降温后血压显著下降而死亡。结论颈动脉内冷灌注液灌注,可选择性快速、安全地降低脑温,防止脑组织的缺血性损伤,为开展无血手术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纯疱疹病毒I型胸苷激酶基因工程化细胞(pLTKcSN/VPC)和更昔洛韦(GCV)系统的动物体内急、慢性毒性。方法:将pLTKcSN/VPC和(或)以β-半乳糖苷酶基因为报告基因的PA317细胞悬液注入小鼠、大鼠和灵长类动物体内,7d后部分动物再全身应用GCV。分批处死动物,观察pLTKcSN/VPC和GCV系统在不同种属动物的体内急、慢性毒性。采用PCR和原位杂交方法直接检测胸苷激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纯疱疹病毒(HSV)I型胸苷激酶(TK)基因逆转录病毒载体生长细胞(pLTKcSN/VPC)和更昔洛韦(GCV)系统杀伤大鼠脑内神经胶质瘤细胞的旁观者效应。方法:用C6,C6XSN,C6TK及不同比例的TK(+)和TK(-)混合细胞接种于大鼠右侧额叶脑内,5d后动物腹腔内注射GCV溶液,剂量为15mg/kg,每日2次,共10d。细胞接种后3周,所有动物处死,测量肿瘤大小,计算各组动物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灵长类动物中观察单纯疱疾病毒1型胸苷激酶基因(HSV-TK)及更昔洛韦(GCV)系统的短期和长期毒副作用。方法恒河猴7只,其中1只设为正常对照,其余6只动物于右侧额叶白质内注射HSV-TK的包装细胞悬液(pLTKcSN/VPC),细胞注射后7天起,其中3只动物经外周浅静脉滴注GCV,剂量5mg/kg·d,共14天;另外4只不用药。动物在不同时间点处死,取注射针道周围的脑组织进行HSV-TK序列原位杂交,并取全身各脏器进行全面组织学检查和HSV-TK序列PCR检测。结果3个月内,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病理变化为脑干脱髓鞘变。其它病理变化包括心肌间质灶性炎症,肝脏浊肿变性,肾小管浊肿变性甚至水样变性,但这些病理变化在3个月后处死的动物中已不存在。HSC-TK序列原位杂交结果见细胞注射后3周内有阳性细胞存在,3个月后处死的动物呈阴性改变。实验过程中动物的血液和脑脊液各项指标的动态观察未见有特异性改变。结论HSV-TK及GCV系统在用药后短期内对灵长类动物的心脏、肝脏和肾脏有一定的毒性损害作用,但是可恢复的。关键词##4脑肿瘤;;胸苷激酶基因;;更昔洛韦;;逆转录病毒  相似文献   
6.
乙状窦前入路磨除岩部后壁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颞骨岩部的磨除提供解剖依据。方法:用15例成人尸头湿标本模拟经颅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进行磨除颞骨岩部的显微解剖研究。结果:岩部后壁磨除的范围可用一三角形表示;从岩乙状窦交叉点到后半规管最后部可磨除深度是4.52mm;从后半规管最后部到前庭小管可磨除深度是2.14mm;从前庭小管到总脚可磨除深度是1.88mm;从总脚到三角形的底可磨除深度是2.36mm。结论:岩乙状窦交叉点、内淋巴囊裂是磨除岩部后壁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端粒酶活性在脑胶质瘤中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检测脑胶质瘤中端粒酶的表达活性及肿瘤增殖标记抗原 Ki-67的表达 ,初步探讨端粒酶活性水平与脑胶质瘤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方法 :采集 4 0例脑胶质瘤手术切除标本、4例正常脑组织 ,通过半定量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 TRAP)银染法检测端粒酶活性水平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胶质瘤标本的增殖活性标记抗原 Ki-67。 结果 :4 0例胶质瘤标本中有 3 3例 ( 82 .5% )检出端粒酶活性 ,而正常脑组织中无端粒酶活性表达 ;不同级别胶质瘤之间端粒酶活性水平有明显差异。端粒酶活性高低与 Ki-67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 ( r=0 .74 5,P<0 .0 5)。 结论 :提示端粒酶活性可作为脑胶质瘤的恶性程度标记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姑息清创术对颅脑爆炸伤动物的影响。方法:45条犬随机分为姑息清创组(27条),彻底清创组(13条)和对照组(5条),用完全随机研究方法观察比较两组清创动物伤后颅内感染和肢体麻痹的发生率,研究血浆内TNF-α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姑息清创组和彻底清创组动物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14.8%和15.4%,两组之间无显差异(P>0.05)。而姑息清创组动物肢体麻痹的发生率为25.9%,明显低于彻底清创组69.2%(P<0.01),清创术后不同时相点实验组动物血浆中TNF-α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姑息清创组和彻底清创组动物血浆中TNF-α含量无显差异(P>0.05),结论:姑息清创术颅内遗留碎片没有明显增加越剧感染的发生率,但本术式可减少肢体麻痹的发生率,提示其可改善颅脑爆炸伤动物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脂质过氧化反应与脑损伤后细胞凋亡及bcl-2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在大鼠液压颅脑损伤模型中,观察其运动神经功能;脑创伤后细胞凋亡的形态和生化特征;伤后bcl-2基因表达情况;比较伤前给予U-74389G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治疗组的颅脑伤大鼠伤后行走功能、平衡功能障碍程度明显低于未治疗组(P<0.01)。治疗组大鼠不同脑区各个时间点凋亡细胞数均显著减少,DNA电泳未见凋亡带谱。Bcl-2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主要位于伤侧大脑半球皮质、皮层下白质、海马及齿状回的神经细胞。表达Bcl-2蛋白的神经细胞很少见到凋亡或坏死的形态特征。Bcl-2早期改变出现在伤后6h,比细胞凋亡出现早。注射U-74389G能阻止bcl-2蛋白下调。结论U-74389G能阻止大鼠液压脑损伤后bcl-2基因表达下调,抑制脑创伤所致细胞凋亡,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创伤后bcl-xL 和bax在mRNA水平的变化规律。 方法 应用RT -PCR法分别检测大鼠液压脑损伤后不同时程bcl-xL 和baxmRNA表达情况 ;采用凋亡原位末端标记、电镜超微结构、DNA凝胶电脉 ,观察脑创伤后细胞凋亡的形态和生化特征。 结果 在打击组所有标本中均可测得bcl-xL mRNA和baxmRNA的表达。bcl-xL mRNA的改变出现在伤后 6h ,早于细胞凋亡的发生 ,此时致伤侧半球bcl -xL mRNA扩增产物明显少于对侧 ,为对侧的 (6 7.42±7.5 4) % (P <0 .0 1) ;伤后 3d到达低谷 ,为对侧的 (39.97± 3.6 1) % ,以后逐渐恢复。伤后 6h、1dbaxmRNA无显著变化 ,致伤侧半球baxmRNA在伤后 3d升高为对侧半球的 (2 0 3.95± 17.5 3) %(P <0 .0 1) ,伤后 3~ 7d逐渐下降。 结论 细胞凋亡及其调节基因的表达间具有一致性 :脑创伤后早期 ,bcl-xL mRNA下调危及细胞生存 ;后期baxmRNA上调与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