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1.
2.
目的探讨类固醇激素治疗后反应性慢性淋巴细胞性炎伴脑桥血管周围强化症(CLIPPERS)发展为淋巴瘤样肉芽肿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方法结合临床、影像、组织学特点及预后对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病理科1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文1例患者,女性、52岁,主因出现头晕、行走不稳,口角左歪10天入院;随后临床症状加重,并出现右侧肢体活动笨拙,行走困难,右侧口角歪斜,饮水呛咳,言语不清,视物模糊,右侧听力下降。影像学起病时可见双侧枕叶、脑桥及小脑半球多灶点、斑片状信号,随后临床给予激素治疗,症状减轻且原有病灶减弱或消失;6个月后再次发病可见右侧侧脑室旁、右侧桥臂出现新的异常信号。病理学改变:(第一次)送检少许破碎小脑皮层组织,小脑颗粒细胞层、白质区见多发小灶肉芽肿样炎,病变有组织细胞及淋巴细胞构成,不伴有坏死及多核巨细胞反应,并血管周围淋巴组织套袖形成,未见血管壁坏死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分子检测EBER阴性,考虑为CLIPPERS综合征;(第二次)镜下见富于淋巴、组织细胞增生性病变伴大片坏死,其间偶见核大异型单核及多核细胞,部分呈围血管性排列及血管破坏性改变,分子检测EBER阳性细胞5~10个/HPF,结合组织形态、免疫组化及分子病理结果,符合淋巴瘤样肉芽肿(II级)。结论CLIPPERS是新近提出的具有独特放射学和临床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综合征,该综合征确切的病因不详,在病理上缺乏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及组织学改变,可能是一种具有异质性病因的综合征,部分病例存在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转化的风险(即淋巴瘤的前哨病变)。增加EBV原位杂交分子检测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对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背景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常见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靶向治疗疗效与少见突变患者存在差距,真实世界鲜有对两者疗效进行直接对比的研究。目的 评估应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靶向治疗对EGFR常见突变及少见突变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并分析影响临床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接受EGFR-TKIs治疗的EGFR常见、少见突变型晚期NSCLC患者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s,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s,DCR)、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进行分析。结果 共99例患者纳入研究,EGFR常见突变79例,少见突变20例。常见突变组ORR为63.3%,DCR为93.7%;少见突变组ORR为35.0%,DC...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激光显微切割技术富集肿瘤细胞对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检测的影响以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采用激光显微切割技术富集49例NSCLC患者的石蜡包埋样本的肿瘤细胞,采用PCR技术对EGFR基因第18、19、20、21号外显子片段进行扩增后直接测序,分析其结果并比较其与常规肿瘤组织筛选后进行EGFR基因突变检测结果的异同.结果 49例NSCLC样本中21例(42.9%)存在EGFR基因突变,包括第19号外显子13例,第21号外显子8例,没有发现两者同时突变的样本.分析外显子突变情况发现,利用激光显微切割技术富集的样本检测突变率42.9%(21/49),高于利用常规筛选后的突变率34.7%(17/49),两种方法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 5<0.05).且比较两种方法,可以发现前者检测得到的突变峰峰高明显高于后者.结论 利用激光显微切割技术富集肿瘤细胞能有效去除间质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基因组干扰,更能体现肿瘤细胞基因组状态,有效提高EGFR基因突变检测检出率,有利于患者靶向治疗的临床筛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中性粒细胞(PMNS)对人肺鳞状细胞癌的杀伤效应。方法随机选取人肺鳞状细胞癌石蜡包埋标本300例,行G-CSF的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其阳性强度与中性粒细胞分布的关系;分离人肺鳞状细胞癌患者及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各5例,体外杀伤建系及原代培养的肺鳞状细胞癌细胞;MTT法检测杀伤效应,观察中性粒细胞和肺癌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 300例人肺鳞状细胞癌中221例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且其浸润程度和G-CSF的阳性强度成显著正相关(P<0.01),HE切片可见中性粒细胞致肺鳞癌细胞凋亡现象,其杀伤效应需直接接触癌细胞,并围绕癌细胞形成花环状,PMNs∶癌细胞=500~600∶1时,杀伤效率最高。结论中性粒细胞可在体内、外对肺鳞状细胞癌具有杀伤作用,其杀伤效应需要和肿瘤细胞直接接触,癌细胞分泌的G-CSF能促进PMNs对肿瘤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分型非小细胞肺癌的EGFR与K-ras基因突变及其相关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基因测序方法检测260例非小细胞肺肿瘤患者肿瘤组织中的EGFR(18,19,20,21外显子)和K-ras(12,13,61密码子)基因的突变。结果 260例样本中,EGFR基因突变检出率为48.8%(127/260),突变主要集中在19号外显子的缺失和21号外显子的点突变。K-ras基因突变检出率为10%(26/260),其中12、13和61密码子均发现突变。受检的所有样本中没有发现EGFR与K-ras基因同时出现突变的情况。腺癌的EGFR突变检出率明显高于鳞状细胞癌等其他组织类型。在分化程度上,高分化与中分化癌基因突变检出率和中分化与低分化突变检出率比较差异显著(P<0.01)。EGFR突变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K-ras基因突变与组织类型、患者性别、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间无相关性。结论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突变检出率较高,K-ras基因突变检出率较低,且两种突变并不同时出现。EGFR基因突变与性别、肺癌组织类型、分化程度有关,存在多种突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