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9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离纯化r-K4K5,探讨r-K4K5对牛毛血管内皮(BCE)细胞、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新生血管生成及实验性人肺腺癌SPC-A1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通过盐析、凝胶过滤提纯r-K4K5,BCE细胞在含r-K4K5的DMEM中培养24、48、72h后分别计数;孵化7d的鸡胚加r-K4K5后继续孵育72h,观察新生血管生成;已经接种入SPC-A1肺腺癌组织的荷瘤裸小鼠(Balb/c,nu/nu),瘤旁注射r-K4K5继续饲养,观察肿瘤生长变化。结果 r-K4K5抑制BCE细胞增殖,48~72h作用明显;r-K4K5处理的CAM组中直径小于50um的小血管明显减少;高剂量r-K4K5治疗的荷瘤裸小鼠组,平均瘤重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r-K4K5能够抑制BCE细胞增殖,抑制鸡胚CAM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实验性人SPC-A1肺腺瘤生长。  相似文献   
2.
生物化学在线课程开展了课前、课堂、课后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践。课前发布清晰的课程学习目标和合理的课程导航;每节课都有详细的课堂教学计划,课堂教学部分采取基于系列化微课视频的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教学活动有机结合,以帮助学生内化知识与建构知识体系。结果表明: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新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优质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3.
微球的制备和表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制备葡激酶突变体(K35R,DGR)的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微球,使其在包封和释放过程中都能保持活性。方法使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DGR的PLGA微球,研究了搅拌速度、PLGA浓度、内水相和外水相中的添加剂对蛋白包封率以及微球性质的影响,并进行了DGR微球的体外和体内释放试验。结果2%聚乙烯醇可以有效抑制超声乳化时DGR在水/二氯甲烷界面上的变性,将DGR的活性回收率从16%提高到几乎100%。在外水相中加入NaCl可以显著提高蛋白包封率,同时对微球的粒径分布和表面形态也产生了重要影响。DGR微球的体外释放呈现两个时相,15 d释放大约DGR总活性的50%。DGR微球在体内持续释放5 d。结论制备的PLGA微球,DGR包封率高,稳定性较好,是DGR的良好载药系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巴斯德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表达重组人微小纤溶酶原(rh-mPlg)的放大工艺。方法:分别采用1 L摇瓶、7.5 L发酵罐对Pichia pastoris工程菌rh-MPLG/GS115进行高密度培养、甲醇诱导表达。摇瓶培液经2步纯化:SP-Seph-arose FF、Superdex 75;发酵罐培液经3步纯化:超滤、Sephacryl S-100、Q-Sepharose FF,活性组分透析后冷冻干燥。以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激活rh-mPlg,纤维蛋白平板测定其纤维蛋白溶解活性,计算并比较2种制备方法所获rh-mPlg比活性及得率。结果:采用1 L摇瓶和7.5 L发酵罐发酵可分别获得34 mg.L-1培液、210 mg.L-1培液的得率,经纯化后rh-mPlg纯度分别为95%和97%,比活性分别为20.6和23.0 U.mg-1。结论:以发酵罐生产rh-mPlg,可显著提高其产量,且比活性与摇瓶表达相近,验证了放大生产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人纤溶酶原kringle区缺失突变体(PLGAK)的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表达、产物纯化及理化性质鉴定。方法采用7.5L发酵罐对工程菌PLG△K/GS115进行高密度培养、甲醇诱导表达,培液经离心、超滤、离子交换层析、凝胶滤过、透析后冷冻干燥。等电聚焦电泳、HPLC、质谱分别检测PLG△K等电点、纯度和分子量;纤维蛋白平板、肽底物S-2403分别测定PLG△K激活后的纤维蛋白和酰胺水解活性。结果7.5L高密度发酵可获得约为400mg/L培液的表达量,经三步纯化后制备的PLG△K纯度大于96%。理化分析显示PLG△K的等电点为7.5~7.8,分子量:27.787kD,比活性:23.6U/mg。结论初步建立了PLG△K的酵母高密度发酵及纯化工艺,所制备半成品活性与血浆提取的PLG相近,具备放大生产和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当前批准使用的溶栓药物均为纤溶酶原激活剂,其应用受到出血并发症和血栓部位纤溶酶原含量不足的限制。而纤溶酶可被α2-纤溶酶迅速中和,避免了出血风险。随着导管输送技术的应用,纤溶酶特有的生化性质使其成为安全有效的直接溶栓药物,小纤溶酶、△-纤溶酶、微小纤溶酶等纤溶酶衍生物在临床前及临床试验中亦表现出较高的溶栓效率和较好的止血安全性。本文将对纤溶酶及其衍生物在生化性质、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等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重组水蛭素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组水蛭素是一种特异的凝血酶抑制剂,它能与血浆中游离的和与纤维蛋白结合的凝血酶结合,以防止血栓形成。本文综述了重组水蛭素的临床应用,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的辅助治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深静脉血栓、Ⅱ型肝素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并在血液透析和体外循环时预防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8.
重组双功能水蛭素的抗凝防栓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药重组双功能水蛭素(RGDHirudin)的抗凝防栓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行颈动脉吻合术后注射生理盐水、GPⅡb/Ⅲa(血小板表面糖蛋白)单抗、野生型水蛭素和RGDHirudin,比较各组动脉造影、术后病理以及血液学指标的差异。结果RGDHirudin(0.2mg/kg)给药1h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时间(TT)分别延长至(32.92±2.05)s、(22.98±1.56)s、(45.44±9.40)s,血小板最大聚集率降至(0.29±9.68)%;其通畅率与野生水蛭素(0.5mg/kg体重)一致(60%~100%),并优于抗GPⅡb/Ⅲa单抗(0.2mg/kg体重,40%)。结论RGDHirudin具有抗凝血酶和抗血小板聚集双重活性,且治疗剂量较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自行设计的CO2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ScCO2)包衣设备研究肠溶包衣参数,为开发蛋白质及多肽的口服制剂提供工艺基础。 方法 以载牛血清白蛋白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颗粒为微丸核心,以EUDRAGIT L100-55作为pH敏感的肠溶包衣材料,采用正交表研究压力、温度、增塑剂和包衣持续时间等不同的工艺参数组合,并考察肠溶包衣微丸的形态学和体外释放特性,以选择最优的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包衣工艺。 结果 压力为20Mpa、温度为35℃、使用40%增塑剂的条件下包衣30min,所得BSA微丸在模拟胃液中释放量小于5%,在模拟肠液中迅速释放,符合肠溶包衣的要求。结论 得到了通过ScCO2制备肠溶微丸的最优参数组合,为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包衣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以异丁烯酸-丙烯酸乙酯共聚物Eudragit L100-55为包衣材料,利用超临界CO2流体技术制备纳豆激酶口服肠溶包衣微丸,考察包衣效果,为纳豆激酶口服制剂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实验依据.采用正交表考察各种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并按药典规定考察微丸在不同pH释放介质中的药物活性及释放行为.结果显示最适反应条件为:包衣材料和载药微丸质量比为1:2,反应压力和温度分别为20 MPa、35℃,增塑剂柠檬酸三乙酯及助溶剂乙醇均为10%(V/m),抗粘剂滑石粉虽对包衣反应稍有影响.但能显著改善微丸粘连问题.体外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最佳状态肠溶微丸在人工胃酸(pH1.2)环境中2 h仅释放9.7%,并能保持近90%的活性状态;在pH6.8的模拟肠液释放介质中2 h内快速释放达75%.以超临界CO2流体技术制备的纳豆激酶口服肠溶包衣微丸,在人工胃酸环境中几乎不释药,可避免胃酸环境对纳豆激酶活性的破坏;在pH6.8的类肠液环境中药物释放快速而完全,有利于纳豆激酶在肠道中的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