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0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体结膜瓣遮盖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方法67例确诊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药物抗真菌治疗无效,采用病灶切除结膜瓣遮盖术。结果67例中63例(94.03%)治愈,4例(5.97%)手术失败。结论自体结膜瓣遮盖术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角膜内皮炎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角膜内皮炎的发病原因.证实角膜内皮细胞的改变.阐述角膜内皮炎的临床表现特征。方法①用多聚酶链反应检测患眼房水中的单纯疱疹病毒DNA;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患眼房水细胞中和小梁组织中的单纯疱疹病毒抗体。②用角膜内皮镜检查患眼愈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改变。结果多聚酶链反应检测20只眼房水.单纯疱疹病毒阳性率为60.0%。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14只眼房水涂片.荧光抗体阳性率为28.6%;1只眼的小梁组织切片检测荧光抗体亦呈阳性。角膜内皮镜检查10只患眼.表明内皮细胞密度降低.细胞异形性比率增高。结论单纯疱疹病毒是角膜内皮炎的主要感染原。感染的主要部位在角膜内皮细胞,也可同时感染虹膜睫状体和小梁网。该病特有的临床表现有别其他眼病。  相似文献   
3.
本院于2003年12月至2006年6月收住院治疗的严重角结膜碱烧伤54例(56眼),行羊膜移植治疗,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由水泥、生石灰、误入眼内致重度眼表碱烧伤54例(56眼)。烧伤分度按Hughes分类,Ⅲ度烧伤32例(33眼),Ⅳ度烧伤22例(23眼)。男40例(42眼),女14眼。年龄16~48岁,平均32岁。致伤原因:水泥11例(11眼),石灰43例(45眼)。入院时间为伤后1小时至7天。术前视力在光感至0.15之间,其中〈0.05者30眼。  相似文献   
4.
(一)形势逼人 80年代国外直接进口英、日、俄文原版医学期刊订价分析(附表):L表是中国医大80年代所订J京版冈价分析。如呆说」984年前每年上涨20肠左右可视为常态,那么J985年后每年上涨35肠一50肠,今后将准于耐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对角膜内皮炎的病原学诊断价值.方法 分别应用PCR和IIF对临床诊断为角膜内皮炎患者的房水进行单纯疱疹病毒检测,同时以老年白内障患者的房水作为对照,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16例角膜内皮炎患者的房水中,用PCR法检测阳性11例,阳性检出率为68.75%,20例对照组房水中无1例阳性,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13例角膜内皮炎患者的房水中,用IIF法检测阳性4例,阳性检出率为30.77%,20例对照组房水中无1例阳性,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角膜内皮炎患者的房水中PCR阳性检出率(68.75%)与IIF阳性检出率(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R法和IIF法均可作为角膜内皮炎的病原学快速诊断,但PCR法比IIF法敏感,可首选.  相似文献   
6.
小梁切除术巩膜瓣可调整缝线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对42例(48 眼)青光眼患者采用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主动调控滤过的强弱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自体结膜瓣遮盖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方法 67例确诊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药物抗真菌治疗无效,采用病灶切除结膜瓣遮盖术.结果 67例中63例(94.03%)治愈,4例(5.97%)手术失败.结论 自体结膜瓣遮盖术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范松涛  卢建民 《眼科新进展》2012,32(11):1038-1040
目的 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玻璃体出血发生率以及玻璃体切割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采集具有阿司匹林应用史或玻璃体出血病史458例DR患者,并对其中97例行PPV的DR患者进行随访研究.结果 应用阿司匹林DR患者年龄49~ 85 (69.3±4.2)岁高于未应用阿司匹林患者年龄45 ~ 82 (60.3±3.4)岁(P<0.05).应用阿司匹林患者中具有玻璃体出血病史患者占45.59% (93/204),而未应用阿司匹林患者中具有玻璃体出血病史患者占40.94% (104/2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阿司匹林患者中,具有玻璃体出血病史患者阿司匹林应用剂量和应用时间与无玻璃体出血病史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应用阿司匹林患者与未应用阿司匹林患者术后视力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提高(均为P<0.05),且术后玻璃体出血发生率、二次手术率以及视力改善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结论 小剂量阿司匹林的应用并不增加DR患者玻璃体出血的发病率,同时也不增加PPV术后并发症.DR患者可以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且PPV术前仍可继续应用.  相似文献   
9.
引起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病因多达40余种,主要有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眼部缺血综合征。在治疗上主要是阻止其继续进展,如果NVG继续发展将会导致视力丧失乃至失明。NVG的治疗主要包括对原发疾病的治疗、高眼压的控制和减少新生血管的生成。尽管多年来药物治疗和手术方式取得一定的进步,但仍然没有一种十分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对角膜内皮炎的病原学诊断价值。方法 :用PCR技术对角膜内皮炎房水及泪液中的单纯疱疹病毒Ⅰ型DNA进行扩增 ,并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对PCR产物进行检测 ;同时以老年性白内障房水及泪液为对照组。结果 :16例角膜内皮炎房水中 11例阳性 ,阳性率为 68 75 % ,2 0例对照组房水中无 1例阳性 ,二者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16例角膜内皮炎泪液中 3例阳性 ,阳性率为 18 75 % ,2 0例对照组泪液中 1例阳性 ,阳性率为 5 % ,二者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角膜内皮炎房水检则阳性率 (68 75 % )与泪液检测阳性率 (18 75 %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用PCR技术检测角膜内皮炎房水中单疱病毒DNA可以对角膜内皮炎做出病原学诊断 ,并可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