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80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84篇
预防医学   16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27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计算了单边椭圆缺口试件(SENCP)高应变区裂纹的J积分失效评定曲线(FAC),考察了影响FAC的几种因素。结果表明:在外加载荷与塑性屈服载荷之比(Lr)1.0时,用R6通用失效评定曲线进行结构高应变区裂纹断裂评定与疲劳剩余寿命估算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复发的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 (简称乙肝 )复发的多种危险因素 ,指导急性乙肝病人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降低急肝转化为慢性乙肝的比例 ,达到控制及降低慢肝发病的目的。方法 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选取宝山区宝钢医院住院的慢性乙肝患者及该区有急性乙肝病史但半年以上未复发的居民 ,对两组人群进行社会、心理等方面的情况调查。结果 得了急性乙肝后不住院 ,不进行全程、足量的抗病毒治疗及患者经历外伤或手术是导致乙肝复发的诱因 ;病例的症状自评量表(SCL -90 )各症状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急性乙肝患者必须进行全程、因子足量的抗病毒治疗 ,尽量避免外伤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 ,配合心理治疗可以降低乙肝复发率 ,起到药力所达不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胡宏  张国元  魏锦  曹红 《四川医学》2004,25(3):272-273
目的 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确诊的3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及匹配的正常人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进行测定。结果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含量21.92 7.5μg/L均明显高于白血病组、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可作为反映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病情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4.
胡宏  魏锦  陈静  王勇 《四川医学》2001,22(8):713-714
目的 探讨亚砷酸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红细胞系及巨核细胞系的影响。方法 11例初治的APL患者经亚砷酸治疗后观察血象及髓髓象的情况。结果 亚砷酸治疗2周内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基本无变化,随着治疗时间延长红细胞系3周后,巨核细胞系4周后则逐渐恢复造血。结论 亚砷酸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红细胞系及巨核细胞系基本无抑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分别测定糖尿病及合并微血管病变症患者血清Hcy水平,探讨血清Hcy与糖尿病及合并微血管病变的相关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同期体检健康正常人40例.男24例,女16例.平均(50.4±9.1)岁.无心、脑、肝、肾等重要户器疾病,无内分泌与其他慢性疾的设为正常对照组.2009~2010年来本院就诊,依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65例.男37例,女28例.年龄41~67岁,平均(54.4±6.9)岁.设为糖尿病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ICU病房中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急性心衰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ICU病房80例急性心衰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40),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联合低流量持续吸氧治疗,观察组行常规药物治疗联合Bipap呼吸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观察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SGRQ评分情况(疾病影响、临床症状、活动影响)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RR、HR、Pa O2、PaC 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RR、HR、Pa O2、PaC O2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病房中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急性心衰合并呼吸衰竭临床效果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血浆脑型钠利尿肽(BNP)水平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左心室重构和舒张功能障碍的关系,并分析影响MHD患者血浆BNP水平的危险因素?方法:MHD患者85例,于透析前行心脏多普勒组织成像检测,按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与舒张晚期峰值速度(Va)的比值(Ve/Va)分为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组(Ve/Va < 1,n=36)和舒张功能正常组(Ve/Va ≥1,n=49)?同时测定透析前血常规?生化?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甲状旁腺激素(PTH)?血浆BNP等?结果: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组与左室舒张功能正常组相比,BNP水平显著升高(P < 0.01),且BNP诊断MHD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24 (95%CI:0.606~0.842,P < 0.001)?进一步依据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评估患者左室构型,将其分为正常构型组?向心性肥厚组和离心性肥厚组?向心性肥厚组与正常构型组相比血浆BNP水平显著升高(P = 0.007)?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提示,MHD患者血浆BNP水平与收缩压(SBP)?脉压?IVST?PWT显著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SBP?IVST?PWT是BNP水平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F=3.217,P=0.028)?结论:SBP?IVST?PWT增加是MHD患者BNP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且BNP水平升高是该患者群左室舒张功能障碍及左室向心性肥厚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质疏松(OP)发生情况及相关临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94例住院早期RA患者(男29例,女65例)和81例正常对照组(男28例,女53例),采用DEXA法测定股骨颈、Ward区、大转子、总股骨区和腰椎2~4部位骨密度(BM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骨代谢指标(CTX、PINP)和炎症因子(IL-17、IL-6、TNF-α)。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相关的风险因素。结果早期RA患者的股骨颈、GT区、L2、L4部位BMD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早期RA的骨质疏松发生率为14.89%(14/94),明显高于对照组6.17%(5/81)。早期RA患者的CTX、TNF-α、IL-6、IL-17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期RA患者年龄(OR=1.08,P0.001,95%CI:1.04~1.12)、DAS28评分(OR=1.56,P=0.0102,95%CI:1.11~2.19)是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结论早期RA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临床应重视。年龄、DAS28评分是早期RA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改善RA病情有助于骨质疏松的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   
9.
胡宏 《中国实用医药》2008,3(15):212-213
无偿献血工作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做好血液管理工作是一项永不竣工的系统工程,采供血单位更要进行规范管理.更新服务理念,转变服务模式,保证临床安全用血,稳步推进无偿献血工作持续健康地发展;无偿献血工作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和期望不断增长,对医疗卫生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血液管理工作作为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安全的血液供应临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作为血站医务人员应该充分发挥自己岗位的优势,积极做好无偿献血中的各项工作,保证安全用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以拓扑替康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对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以拓扑替康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12例,8例治疗1疗程,4例治疗2疗程.结果:4例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总有效率58%.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结论:以拓扑替康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对部分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具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