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9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伊贝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正华  李广然  胡国亮 《新医学》2003,34(Z1):43-45
目的探讨伊贝沙坦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治疗效果.方法48例DN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4例,治疗组在使用降糖药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加用伊贝沙坦150 mg/d治疗,对照组仅用降糖药治疗.两组治疗3、9、1 2、1 5个月时复查血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蛋白排泄率、血肌酐、血钾、血尿酸水平,分别与其治前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9个月、12个月、15个月时尿蛋白排泄率分别为(40.2±10.1)μg/min、(32.2±9.2)μg/min、(34.1±4.3)μg/min、(30.1±5 3)μg/min,比治疗前(42.5±11.2)μg/min明显减少(P<0.05),而且均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用药过程未见不良反应;对照组在3个月、9个月、12个月、15个月时尿蛋白排泄率分别为(54 3±11.6)μg/min、(58.2±10.9)μg/min、(66.1±9.2)μg/min、(80.1±12.6)μg/min,比治疗前(41.9±12.3)μg/min增加(P<0.05);两组的平均动脉压、血糖、血钾、血尿酸、血肌酐水平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结论伊贝沙坦对DN患者具有减少尿蛋白和保护肾功能作用,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2.
利塞膦酸钠在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利塞膦酸钠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共4 8例 ,随机分为 2组 ,对照组 2 4例 ,服安慰剂 ;试验组 2 4例 ,服利塞膦酸钠 5mg/d。另外 ,两组患者每日均服钙维生素D3 合剂 (凯思立 ) 1片 ,两组共服药 12个月 ,试验后 0、1、3、6、9、12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利塞膦酸钠组腰椎、股骨颈及大粗隆的骨密度均明显升高 (P <0 0 5 ) ,其中腰椎骨密度治疗前为 0 80± 0 0 9,治疗后 6个月及 12个月均达到 0 82± 0 0 9,增加率为 2 93%及 2 85 %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6个月及 12个月治疗总有效率试验组为 80 95 %及 71 4 3%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 5 4 5 %及 31 82 % (P <0 0 5 )。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副作用。结论 利塞膦酸钠能明显提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 ,副作用轻。  相似文献   
3.
至今已报告了16例甲亢发生于原发性甲减之后。本文报告的5(女4,男1)例在25~57岁之间发生原发性甲减,均使用L-T_4治疗,而在甲减发生后6个月~34年发生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状腺功能亢进,其中2例有促甲状腺激素(TSH)结合抑制免疫球蛋白,对所有病例均用甲亢平治疗,其中3例因停药而复发。 5例在患甲减期间,均有甲减的临床表现,1例有甲状腺肿大,均无突眼,用L-T_4治疗有效。而在发生甲亢之后,也都有甲亢的临床表现,均有突眼。其中4例甲状腺弥漫性肿大;3例TSH低,对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有反应,且24小时吸碘率为75~80%;3例测出甲状腺抗体;2例测出抗滤泡  相似文献   
4.
对6例甲巯咪唑所致粒细胞缺乏症用rhG-CSF和抗生素等治疗,并与另6例非rhG-CSF治疗组比较,结果发现:rhG-CSF组未出现阶血症,粒细胞恢复时间平均为6.8±3.9天,明显短于非rhG-CSF组(12.2±5.8天)。提示rhG-CSF治疗可促进粒细胞恢复,缩短病程,从而减少机体合并感染的机会,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两种胰岛素方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赖脯胰岛素联合中效胰岛素(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eutral protamine hagedorn, NPH)与常规猪胰岛素(regular insulin, RI)联合甘精胰岛素2种方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低血糖发生情况.方法:将32例2型糖尿病患者设为A组,30例2型糖尿病患者设为B组.A组采用餐前皮下注射赖脯胰岛素加睡前皮下注射NPH治疗,B组采用餐前皮下注射RI加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治疗,治疗12周后分析2种方案的胰岛素剂量、降低血糖效果以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2种方案降低血糖的疗效相当.B组睡前用的甘精胰岛素剂量明显多于A组所用的NPH剂量,B组餐前所用RI剂量明显少于A组赖脯胰岛素剂量,同时B组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结论:2种治疗方案均能够有效控制血糖,与餐前皮下注射赖脯胰岛素加睡前皮下注射NPH方案相比,餐前皮下注射RI加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方案不易发生低血糖.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糖尿病健康教育在改善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及提高生存质量中的作用。方法 将糖尿病患者119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健康教育组(教育组)64例,在不改变降糖药物治疗的情况下接受1个月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对照组55例,不改变降糖药物,也不接受糖尿病健康教育。观察2组患者在健康教育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糖尿病知识评分、生存质量评分的变化。结果 教育组在接受1个月健康教育后FBG、2hPBG较前明显下降,分别从教育前的(11.5±2.8)、(13.1±3.3)mmol/L下降到(7.6±1.6)、(8.5±2.2)mmol/L,P值均<0.05,糖尿病知识评分及生存质量评分显著提高,分别从教育前的21.7±3.0和93.1±16.1提高到77.6±5.8和103.8±15.1,P值均<0.05。对照组在观察期间FBG、2hPBG、糖尿病知识评分及生存质量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糖尿病健康教育有改善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及提高生存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医学生内科学见习课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内科学及其见习在临床医学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我们对本校1996年级本科生进行了有关内科学见习教学的调查,内容包括对见习学习紧张度、安排和学习效果等方面的评价。结果提示,见习的“见”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重要作用,我们现在的见习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就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提出一些教学具体方式改革的方案,如采用分散小小组教学,增加他们的实践操作时间和机会;减少“填鸭式“教学,而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临床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8.
2型糖尿病患者体脂分布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体脂分布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比较各种体脂评价方法。方法 41例2型糖尿病患者,以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全身脂肪百分比(BF%)及局部脂肪百分比,同时测定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测定腰围、臀围,并计算其比值(WHR),以生物电阻抗法体脂测定仪(TANITA仪)测定BF%,以空腹血糖与胰岛素乘积的倒数(取自然对数LnIAI)作为IR指标,分析体脂分布与IR的关系。评价TANITA仪测定的BF%与DEXA测定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腹型肥胖组LnIAI(-4.6±0.6)明显低于非腹型肥胖组(-4.2±0.7),腹型肥胖组中BMI与LnIAI相关(r=-0.488,P=0.021),而非腹型肥胖组中各指标与LnIAI均不相关。各种体脂指标经聚类分析后BMI与腰围、WHR归为一类。TANITA与DEXA测定的BF%显著相关(r=0.839)。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腹型肥胖,则胰岛素抵抗明显。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BMI仍是反映胰岛素抵抗的较佳指标。TANITA仪与DEXA测定的BF%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回顾分析12例Banter综合征患者的资料,结果儿童多以呕吐为首发症状,成人则乏力多见。其特征为低血钾,代谢性碱中毒,血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水平升高,但血压正常,肾活检示肾小球旁器增生。补钾是主要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文明  廖志红  胡国亮  姚斌  翁建平 《广东医学》2003,24(10):1036-1037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646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各临床观察指标,筛选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年龄、病程、收缩压、舒张压、吸烟史、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糖化血红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糖化血红蛋白、年龄、收缩压是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与年龄、病程、收缩压、舒张压、吸烟史、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糖化血红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因素相关;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糖化血红蛋白、年龄、收缩压是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