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性,为临床泌尿系统抗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3年从尿液标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968株,对其临床分布和耐药性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3年间尿液标本中分离大肠埃希菌968株,其中产超光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508株,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35.7%、48.5%、66.0%,3年平均检出率为52.6%。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最低的是亚胺培南,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和氨苄西林/舒巴坦,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3年间平均耐药率均大于50.0%,而且耐药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分离率居前3位科室依次为肾内科、泌尿外科、神经内科,分别占40.6%、29.1%和18.0%。结论尿液标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耐药严重,常规ESBLs的检测有助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ESBLs耐药菌株的产生;临床医师应重视药敏结果,合理用药,防止ESBLs菌株的扩散。  相似文献   
2.
对SCI及SCI-E做基本介绍。除此之外,通过对SCI和SCI-E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共有54种口腔医学期刊被SCI-E收录,其中SCI收录37种,并列举所收录期刊的基本信息;同时,根据JCR 2005年版影响因子排名列出20种国际上影响最大的口腔医学期刊,有助于为我国的口腔医学相关工作者参阅及发表高质量文章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015 年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分离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采用手工
药敏纸片扩散法和法国生物梅里埃全自动鉴定药敏仪器分析了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参照了2015 年CLSI 判
定标准,分析了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采用WHONE 5.6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鉴定了全院临床分离的3788
株细菌,其中G- 菌占74.2%( 2809 /3788) ,G+ 菌占25.8%( 979 /3788) 。前五位的临床分离菌株为大肠埃希菌、肺
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肠杆菌科细菌中产超光谱β 内酰胺酶的肺炎克
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为13.5%和51.1%,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低,为2%。非
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所占比列为27.8%( 781 /1975) ,主要为铜绿假单胞杆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
药率分别为27.9%和46.1%。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别为28.6%( 182 /446) 和
80.7%( 213 /265) ,未检出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葡萄球菌。肠球菌中屎肠球菌的耐药率远高于粪肠球菌,
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肠球菌。肺炎链球菌占革兰氏阳性球菌的6.3%( 62 /979) ,其中对红霉素、
四环素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均高于90%。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布兰汉菌产β-内酰胺酶的检出率分别为
48.7%( 19 /40) 和96.1%( 50 /52) 。结论: 细菌的耐药性问题仍然对临床抗感染治疗起着严重威胁,定期进行细菌
的耐药性监测能够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同时有助于了解医院细菌耐药性迁移特征,避免耐药株的扩散
传播。  相似文献   
4.
正脓肿分枝杆菌是一种不产色素的快速生长的分枝杆菌,与龟分枝杆菌亲缘关系较近。在快速生长的分枝杆菌引起的疾病中,60%~80%的慢性肺病由该菌导致,该菌也是引起创伤后伤口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在我国有脓肿分枝杆菌造成肺部病变和软组织损害的报道[1-3]。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患者,男,74岁。因气短、咳嗽咳痰20余年,  相似文献   
5.
周围静脉穿刺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对周围静脉穿刺技术从基础研究,穿刺者的心理状态,穿刺方法等进行综述,提出护理人员应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针对不同病人的血管进行穿刺,以提高周围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炎症分子核因子κB及骨桥蛋白在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液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46例采取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骨关节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的46例外伤截肢、半月板损伤、交叉韧带断裂、盘状软骨损伤等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膝关节液中的炎症分子核因子κB及骨桥蛋白的表达水平,根据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对骨关节炎患者分为早期、中期、晚期,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不同临床分期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液中炎症分子核因子κB及骨桥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炎症分子核因子κB及骨桥蛋白与骨关节炎临床分期、炎症分子核因子κB与骨桥蛋白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膝关节液中的炎症分子核因子κB及骨桥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分期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液中炎症分子核因子κB及骨桥蛋白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分子核因子κB及骨桥蛋白的表达水平随着临床分期增加而提高;经Spearman相关分析,炎症分子核因子κB及骨桥蛋白与骨关节炎临床分期均呈正相关(r =0.714、0.498,P<0.05),炎症分子核因子κB与骨桥蛋白呈正相关(r=0.512,P<0.05).结论 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液中的炎症分子核因子κB及骨桥蛋白表达水平显著提高,骨桥蛋白可能通过炎症分子核因子κB信号转导途径参与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根据两者的表达水平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SEA)多克隆抗体并用金黄色葡萄球菌野生株对其进行验证,为进一步研究SEA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基础。方法:PCR方法扩增肠毒素A基因(sea),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 ET 30 a/sea,经PCR方法和测序鉴定后,阳性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表达宿主菌DH 5α,表达产物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ing,WB)分析鉴定。蛋白经纯化后作为免疫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得到抗血清并纯化,采用sea基因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野生株S8和S 23株的菌体蛋白进行鉴定。结果:pET 30 a/sea重组表达载体构建成功,目的蛋白在构建的原核表达系统中可实现高表达,纯化后得到高纯度的SEA蛋白,经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S 8和S 23株菌体蛋白验证,证实得到理想的兔抗SEA多克隆抗体。结论:通过基因重组技术,金黄色葡萄球菌SEA蛋白在构建的原核表达系统中得以成功表达,并获得了高纯度的目的蛋白及其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及抗体的保护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应用套管针抢救创伤性休克135例,除因严重失血性休克(院外时间达4h以上者)死亡4例,及入院24h其它原因死亡2例外,抢救成功129例,成功率为创伤性休克病人的97%,此方法较应用电子加压器输血输液,操作更为简便,为护理工作减少了工作强度,赢得了抢救时机,并且便于病人抢救后下送科室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颅脑术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感染的研究和治疗,我们能更好地对医院感染进行预防和控制。方法:对2011-01~2012-10神经外科颅脑术后的39例MRSA感染病人进行跟踪调查并对病原菌耐药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将上述资料与医院其它科室同期住院的42例MRSA感染病人的资料进行对比。结果:神经外科的MRSA感染率为0.96%(均为颅脑术后),明显高于同期其它科室的住院病人MRSA感染率0.15%。神经外科住院的39例MRSA感染病人中29例为NICU病人,感染率为1.86%,明显高于神经外科普通病房的MRSA感染率0.62%。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35/39,89.74%)。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气管切开、广谱抗菌药物滥用等。药敏结果显MRSA除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糖肽类抗菌药物较敏感外,对其它抗菌药物均具有较强的耐药性。结论:神经外科ICU是MRSA感染的高危部门,应加强神经外科ICU病人MRSA的筛查,加强气管切开等侵入性操作病人的管理,严格环境和物品的消毒处理,严格手卫生,避免MRSA的院内传播。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性,为临床泌尿系统抗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3年从尿液标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968株,对其临床分布和耐药性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3年问尿液标本中分离大肠埃希菌968株,其中产超光谱B.内酰胺酶(ESBLs)菌株508株,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35.7%、48.5%、66.0%,3年平均检出率为52.6%。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最低的是亚胺培南,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和氨苄西林/舒巴坦,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3年问平均耐药率均大于50.0%,而且耐药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分离率居前3位科室依次为肾内科、泌尿外科、神经内科,分别占40.6%、29.1%和18.0%。结论尿液标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耐药严重,常规ESBLs的检测有助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ESBLs耐药菌株的产生;临床医师应重视药敏结果,合理用药,防止ESBLs菌株的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