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经成骨诱导向成骨细胞分化的生物学特性,探讨其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4-07/2006-03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主要工作。①取健康SD大鼠双侧腹股沟区脂肪垫,消化法分离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接种入含有体积分数为0.1的新生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基进行原代培养。②取第3代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用含有体积分数为0.1的新生牛血清、0.1μmol/L地塞米松、50μmol/L抗坏血酸、10mmol/Lβ-甘油磷酸钠的高糖DMEM培养基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分化。③于3,5,7,10,12,14,21d分别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及增殖情况、Gomori改良钙钴法碱性磷酸酶染色、茜素红S钙结节染色和Ⅰ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情况。结果: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原代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长梭形外观,传代稳定,细胞形态均一。②经成骨诱导,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积增大,呈多角形;成骨诱导14d,Gomori改良钙钴法碱性磷酸酶染色,细胞胞浆内可见浅棕色至棕黑色的颗粒,平均染色阳性率为80%;碱性磷酸酶活性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3,5,7,10,12,14d依次为(2.43±0.09),(3.60±0.08),(5.01±0.09),(7.75±0.07),(9.59±0.09),(10.94±0.10)μkat/L];成骨诱导21d,钙结节形成明显,茜素红S染色,呈红色结节;成骨诱导7d,Ⅰ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细胞胞浆呈棕黄色,胞核经苏木精复染为蓝色。结论: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经成骨诱导具有成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脂肪干细胞体外定向分化为软骨细胞的能力.方法 在特定培养基条件下,采用"微团"培养方法对脂肪干细胞进行成软骨诱导,于诱导7,14d后应用Ⅱ型胶原免疫组化和aggrecan免疫荧光检测成软骨表型;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脂肪干细胞诱导0周、2周和4周后前Ⅱ型胶原蛋白、aggrecan和Sox9的mRNA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脂肪干细胞经诱导后,由长梭形转变为三角形、多角形或短梭形.逐渐聚集成结节,胞外基质Ⅱ型胶原免疫组化着色和aggrecan免疫荧光阳性,前Ⅱ型胶原蛋白、aggrecan和Sox9的mRNA基因均稳定表达.结论 脂肪干细胞在特定培养基条件下可以定向软骨细胞方向分化,并能够稳定表达软骨细胞特异袁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饥饿条件下成骨细胞的增殖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的作用。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分正常血清浓度组,血清饥饿组,IGF-Ⅰ组进行干预,观察细胞生长状态,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结果血清饥饿组成骨细胞贴壁减少,融合缓慢,增殖低于正常血清浓度组(P<0.01),IGF-Ⅰ组细胞增殖较血清饥饿组增加(P<0.01),低于正常血清浓度组(P<0.01)。结论血清饥饿抑制成骨细胞增殖,可能是缺血性骨病的发病机制之一。IGF-Ⅰ能部分改善由于血清饥饿引起的成骨细胞抑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是膝关节韧带损伤中最常见的类型。韧带重建手术存在较高的失败率,骨道异常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失败因素。数字骨科技术可以在术前较为精准地制订翻修手术过程中骨道的实施方案,提高翻修手术成功率。本研究术前通过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技术测定骨道位置和直径及3D打印模型建立模拟骨道,以制订前交叉韧带翻修术方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至2021年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行前交叉韧带翻修术的12名患者,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术前制订的膝关节3D打印模型及术前膝关节CT数据。测量骨道直径及位置,以此为基础指导术中翻修骨道的建立,并对术后的骨道进行再次测量及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包括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the 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Knee Evaluation Form,IKDC)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运动等级评分]。结果:术前通过测量发现4名患者的股骨骨道位置和2名患者的胫骨骨道位置欠佳,通过MPR与3D打印技术指导术中新骨道的建立,术后测量所有...  相似文献   
5.
目的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可与羟基磷灰石复合向成骨细胞分化,检测两种羟基磷灰石复合细胞成骨能力的差别.方法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与普通羟基磷灰石和纳米级羟基磷灰石复合情况.检测细胞与载体复合后,表达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的情况.结果 在将AMSCs细胞种植于两种羟基磷灰石载体表面,向成骨方向诱导4周后,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羟基磷灰石载体表面有细胞存在.在两种不同的羟基磷灰石(HA)ALP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骨钙素的检测发现,在纳米级羟基磷灰石上的表达要高于普通级羟基磷灰石.结论 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MSCs)可在裁体上复合生长.②AMSCs与HA载体复合后,可表达成骨细胞的特征.③诱导成骨后,在纳米级羟基磷灰石上复合表达碱性磷酸酶的量高于普通级羟基磷灰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外伤患者锁骨骨折手术治疗的时机和方法。方法对37例合并脑外伤的锁骨骨折患者进行手术固定,并随访。结果平均随访9-2个月,34例一期愈合,5例克氏针松动,其中3例骨折不愈合。钢板固定者6例发生螺钉松动。结论脑外伤患者病情平稳即可行锁骨骨折手术治疗,钢板固定系统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改良Heler手术治疗贲门失驰缓症12例何明开沈民仁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胸外科2300111临床资料本组贲门失驰缓症1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10例有食后呕吐,6例脱水消瘦、体重下降。X线食管钡餐检查示食管有不同程度扩张,贲门显示类...  相似文献   
8.
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位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MED(microendosopic disectomy,MED)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位方法。方法:对我院l999年12月-2001年8月应用MED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的348例手术定位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按张朝跃MED镜下手术标准^[1]进行评定:共有10例出现定位失误,其中2例固定位不准中转开放手术。定位准确率为97.1%。结论:定位是N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关系列MED手术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腰椎棘突与椎间隙在不同体位下的影像学研究,指导临床上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MED)的术前、术中准确定位。【方法】根据手术时体位,设计一模拟手术体位台架,供术前定位照片使用,选取本院于2006年8月至2007年2月的8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MED治疗的病例,术前均摄普通体位下的腰椎正侧位片及模拟手术体位下的腰椎正侧位片。在侧位X线片测量:①L3/4~L5/S1椎间隙平分线的延长线切割上位棘突的部位。②L3/4~L5/S1椎间隙平分线与水平面垂线的夹角(α)。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在模拟手术体位X线侧位片上:①椎间隙平分线的延长线切割上位棘突部位从L3~L5都逐渐上移(从棘突中1/3至上1/3或上方)。②椎间隙平分线与水平面垂线的夹角(α)自L3~L5由尾倾角逐渐变为头倾角(均值从-4.3°~19.3°)。均与普通体位下所得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ED术中下位腰椎定位应选择在病变间隙上位棘突中、上1/3平面穿刺,L3/4向尾侧倾斜1°~7°,L4/5;L5/S1向头侧倾斜,角度分别为3°~5°,15°~20°。手术通道亦需依以上角度置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效果及减少并发症的策略.方法 对35例39侧跟骨关节内骨折采用外侧扩大"L"形切口,使用跟骨重建钢板固定,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3个月,35例39侧跟骨关节内骨折按Maryland评分,优良率为76.92%.Bhler角由术前13.2°±.1°恢复到术后38.5°±9.1°.随访中有1例后关节面发生塌陷,Bhler角5°,行走严重疼痛.切口坏死2例,切口感染1例,无腓肠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率11.3%.结论 采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对Sanders 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术中掌握复位和固定的关键点,正确选择手术时机和切口无创操作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