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8篇
特种医学   11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防治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再狭窄(Rs)的疗效。方法2004年7月至2005年9月连续入院行PCI的冠心病300例。随机分为全反式维甲酸正常剂量组(10mgt.i.d p.o,甲组)、强化剂量组(20mgt.i.d p.o,乙组)、对照组(丙组)。6个月后分别比较甲乙丙三组的再狭窄率、心脏事件发生率和心功能。结果300例患者中男性228例、女性72例。住院期间甲乙丙三组比较:心绞痛9%VS8%VS9%;再次急性心肌梗死(AMI)O%VS2%VS1%;再次缺血性血运重建(TVR)3%VS2%VS3%;心源性死亡4%VS6%VS4%,P〉0.05,无显著统计学差异。随访期间三组比较:心绞痛12%VS9%VS20%;再次AMII%VSO%VS1%;心源性死亡2%VS4%VS4%,P〉0.05,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再狭窄率3/33(9.1%)VS2/30(6.7%)VS12/32(37.5%);TVR3%VS2%VS11%,P〈0.05,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常规剂量ATRA防治再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肌病(ICM)的诊断方法和意义。方法选取我院住院的患者22例,分别给予12导联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彩色心超检查,部分患者行99mTcMIBI(甲氧基异丁基异腈)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检查。结果6例核素心肌显像中5例有较大的完全缺损,1例均匀减低,无花斑样缺损。结论核素心肌显像对于诊断ICM有重要意义,诊断ICM在经双核素或正分子发射断层检查(PET)明确有存活心肌后,行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可挽救冬眠心肌。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性别差异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 1999年 1月~ 2 0 0 3年9月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32 5例 ,按性别分为女性组 (84例 )和男性组 (2 4 1例 ) ;其中 172例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CI组 ) ,15 3例进行静脉溶栓 (静脉溶栓组 ) ,记录住院期间所有死亡原因、非致死性再梗死及其复合终点事件以及 6个月随访期间心脏事件的情况。结果 女性组的平均年龄为 (6 9.3± 10 .2 )岁 ,明显高于男性组的 (6 0 .7± 12 .6 )岁 (P <0 .0 1) ,且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比例明显增高 (P <0 .0 5 )。对年龄作校正后 ,住院期间女性的死亡率与男性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其他各主要及次要终点事件的差异均无显著性。静脉溶栓组中 ,女性死亡率高于男性 (P <0 .0 5 ) ;PCI组中 ,男、女患者死亡率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尽管女性较男性高龄且糖尿病、高血压的发病率也较高 ,但接受直接PCI治疗的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与男性患者相似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82岁。因阵发性心前区压榨样不适4个月并加剧1.5d就诊。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0.05 mV伴异常Q波,相关导联T波双向;心肌酶谱:肌酸磷酸激酶(CPK)220 U/L,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28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45U/L,肌钙蛋白阳性。拟诊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恢复期)。入院后口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80岁。因反复胸闷、胸痛10年加重1d入院。入院心电图曾记录到41次/分的窦缓。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近远端分叉处70%狭窄.置入支架。监护心电图出现漏搏。分析如下:图Ⅰ为模拟Ⅱ导联记录。示窦性心律。75次/分。P—R间期0.28s。第3、5、7心搏后出现长达1.16s的间歇.其中未见P波.长间歇后出现的P波与窦性P波形态不同.P—R间期0.24s,为房性逸搏。因长间歇是以房性逸搏结束,故未能测得长间歇的P—P间距与窦性者是否成倍数关系.间歇前未见P—P间距逐次缩短。第6、7、8心搏的P波与窦性者不同,考虑为一串三个异位缓慢心律。心电图诊断:①一度房室阻滞;②二度Ⅱ型窦房阻滞;③成串房性逸搏。呈缓慢心房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后6h内和6~12h缺血后适应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60例首次AMI患者随机分为<6h缺血后适应组(甲A组)、<6h对照组(甲B组)、6~12h缺血后适应组(乙A组)、6~12h对照组(乙B组)。对照组梗死相关动脉(IRA)再通后5min内不施加干预;缺血后适应组IRA再通后1min内应用低气压充盈和回撤球囊,每次循环时间为60s,共循环4次。结果甲A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2级、心肌灌注(Blush)分级<2级的构成比分别为7.5%、12.5%,均显著小于乙A组的30.0%、32.5%(P值均<0.05);两组术后TIMI血流及Blush分级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0.05、0.01)。甲A组的AMI后各时间点磷酸肌酸激酶(CK)平均值连线后曲线下面积为57998,显著低于乙A组的79868(P<0.05)。甲A组随访期间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SV)、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MSI)均较住院期间显著降低(P值均<0.05),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增加(P<0.05)。随访期间,乙A组的LVEDV、LVESV和WMSI均较住院期间显著增加(P值均<0.05),LVEF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甲A组恶性心律失常、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率均为0,均显著低于乙A组(分别为17.5%、15.0%,P值均<0.05);随访期间,甲A组的非致死性心力衰竭、总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6%、5.1%,均显著低于乙A组(分别为21.1%、26.3%,P值均<0.05)。结论AMI后6h内缺血后适应过程能有效减小心肌梗死面积、减轻再灌注损伤,减少无复流和心脏事件的发生,提供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转运模式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疗效的影响。方法:入选2013年1月—2014年12月行急诊PCI的268例STEMI患者,其中139例患者的一次性12导联心电图由社区医师或救护车上的急救人员通过手机微信传输到指定的心内科医师手机上(胸痛中心模式探索组),129例患者自行来院就诊(普通就诊组)。比较两组的进门到球囊扩张(D-to-B)时间和达标率(D-to-B低于90 min的概率),住院期间病死率、心力衰竭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结果:胸痛中心模式探索组和普通就诊组的D-to-B时间[(86.4±4.5)min比(97.4±10.3)min,P0.01]、住院期间病死率(2.9%比9.3%,P0.05)、心力衰竭发生率(4.3%比11.6%,P0.05)、平均住院天数[(8.7±3.2)d比(10.9±4.5)d,P0.05]及住院费用[(50 347±19 310)元比(58 102±41 178)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区域胸痛中心模式能缩短STEMI患者的再灌注时间,降低近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慢性肾功能不全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后的影响。方法将急性心肌梗死植入药物洗脱支架的患者分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组和对照组(肾功能正常),均于术后1 a临床随访。结果慢性肾功能不全组住院期间心源性病死率和1 a心源性病死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但慢性肾功能不全组的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有增加趋势。结论慢性肾功能不全是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后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有增加支架内血栓发生率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时QRS波时限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无再流的关系。方法对168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PCI,根据术后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分级分为再流组149例和无再流组19例,检查其入院、PCI后即刻及4 h心电图,计算梗死相关导联的QRS波时限均值;并对两组各项临床及心电图特征进行比较。结果与再流组比较,无再流组年龄较高、胸痛至球囊扩张时间较长、合并糖尿病者较多、入院时QRS波更宽(P〈0.05或〈0.01)。相关分析显示,AMI患者的入院时QRS波宽度、年龄和胸痛至球囊扩张时间与直接PCI后无再流发生独立相关(P〈0.01或0.05)。结论AMI患者的入院时QRS波时限有助于预测直接PCI后无再流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延迟PTCA及支架术对慢性期左室重构和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  5 2例初次AMI患者分为PTCA组 (n =2 7)和非PTCA组 (n =2 5 ) ,PTCA组于发病后平均 12d对梗死相关动脉行PTCA及支架术。随访两组患者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 (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 (LVEDV)、左室射血分数 (LVEF)及心脏事件。结果 PTCA组患者术后LVEDV及LVESV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 ,而非PTCA组患者随访后LVEDV及LVESV与随访前比较显著增加 (P <0 .0 5 )。LVEF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TCA组在心力衰竭 (4 %和 44 % ,P <0 .0 1)和复合终点事件 (33%和 72 % ,P <0 .0 5 )方面较非PTCA组明显下降 ,在死亡、不稳定性心绞痛及再次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方面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AMI后延迟PTCA及支架术可抑制左室扩大 ,延缓慢性期左室重构 ,并显著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