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7篇
综合类   6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以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的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方法对2例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临床表现的脊髓血管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均为男性患者,均以突然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方式起病,脑膜刺激征阳性。头颅CT及脑血管造影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均由腰穿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脊髓MRI可见脊髓表面血管流空信号,脊髓血管造影显示脊髓血管畸形。结论脊髓血管畸形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罕见病因,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脊髓MRI作为无创筛选检查有诊断意义,脊髓血管造影是脊髓血管畸形诊断的金标准,对其分类和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常德市人群脑卒中发病类型的分布特征,为脑卒中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择常德市多中心卒中登记研究项目自2011年1月至12月登记的符合标准的脑卒中患者5338例中首次发病的359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入组患者按年龄段分为7组(18~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80岁以上),对各年龄段组性别比例、发病率,各年龄段脑梗死TOAST分型分布特征、缺血性脑卒中责任血管分布特征和出血性脑卒中类型分布特征等进行研究分析. 结果 3594例患者中出血性脑卒中864例(24.0%),缺血性脑卒中2730例(76.0%).(1)各年龄段组出血性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性别比例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组出血性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率基本一致,发病高峰皆为60岁及以上.(2)大血管源性和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率较其他分型明显高.40~80岁为大血管源性和腔隙性脑梗死发病的高峰年龄段,心源性、其他病因、不明病因脑梗死的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3)各年龄段缺血性脑卒中责任血管基本上以颈动脉系统为主.(4)各年龄段基本上都是以基底核区出血为主要的出血类型.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集中于30~60岁年龄段,而脑出血则集中在40~80岁年龄段. 结论 常德市区域人群的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类型分布上与国内外已有研究基本一致,但单一脑卒中危险因素可能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常规干预措施对土家族脑卒中高危人群的预防效果。【方法】采用健康教育、药物干预等方法对干预前后1年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空腹血糖、血压、血脂、体质量指数、同型半胱氨酸、用药依从性、颈动脉斑块等脑卒中高危因素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在356名研究对象中,干预1年前后结果显示,血糖、血压、血脂、体质量指数、同型半胱氨酸、用药依从性、颈动脉斑块等较干预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积极干预脑卒中危险因素,能有效降低脑卒中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ICV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5例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ICV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观察手术疗效.结果 25例患者,手术成功率96%,术后症状改善24例,其中5例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前、术后NIHSS评分依次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性进展性脑梗死支架成形术(SAA)的I】盏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0例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分为SAA组(n=13)与药物治疗组(n=17)。药物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等常规治疗;SAA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对高度狭窄或伴不稳定斑块的主干动脉予以球囊扩张和S从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入组时、发病后第21天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治疗后第90天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结果】发病后第21天,SAA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AA组与药物治疗组mRS评分为0~1分的患者分别为10例和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药物治疗组有1例患者再发脑梗死,SAA组无复发病例。【结论】SAA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进展性脑梗死的有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探讨脑梗死患者的血清胆红素含量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00例脑梗死患者,其中大面积脑梗死组36例,非大面积组64例,分别检测两组患者发病24h及入院2周时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及间接胆红素(IBil)的含量,同时检测100例健康人作对照比较.结果:发病24h内的大面积脑梗死组的TBil、IBil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面积脑梗死组及非大面积脑梗死组的TBil和TBil在2周时的浓度较同组24h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h内血清胆红素增高可视为是大面积脑梗死的早期特征,低水平的胆红素可能是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和探讨老年性腔隙性脑梗死(LI)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经核磁共振扫描证实的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抽取静脉血检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TC/HDL-C比值、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生化指标,测量血压,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①LI组的TC及LDL-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LT组的TC/HDL-C为4.40±1.28,对照组为3.77±0.83,LI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LI组的TG及HDL-C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LI的危险因素有TC/HDL-C、LDL-C及收缩压。结论:血脂水平与老年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具有密切相关性,TC/HDL-C、LDL-C、收缩压及血糖是老年腔隙性脑梗死发生和发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方法分析2011年1月-2011年12月常德市多中心卒中登记的5338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出脑卒中后抑郁症(PSD)患者224例,对其中行早期康复治疗(康复组)的108例PSI)患者与同期未行早期康复治疗(对照组)的PSD患者进行对比。结果中年组与老年组PSI)发病率(分别为49.7%和58.3%)明显高于青年组(14.3M)(P〈0.05)。康复组与对照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差异明显(P〈0.05)。结论PSD的发病率可能与年龄有关;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明显改善PSD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