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8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PSVT)系常见心血管急症。部分患者难以用药物控制发作 ;此外 ,药物治疗不适于即将行射频消融术 (RF)的PSVT患者 ,或毒副作用大。我院 1996年10月— 2 0 0 0年 10月采用食管心房调搏 (TEAP)技术治疗PSVT 5 8例 ,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本组 5 8例均经临床和心电图检查确诊为PSVT。其中男 36例 ,女 2 2例 ,年龄 16~ 76岁 ,平均 43岁 ;病程 3个月~ 14年 ,平均 3年 ;发作频率 15 0~ 2 2 0bpm ,持续时间 30~ 5 40min ,平均 6 2min。依据房室结双径路和旁路的…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45岁。发作性心悸3年,多发于紧张、活动或“感冒”时。心电图:窦性心律时正常;发作时呈宽QRS波心动过速(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图形)。右室S1S1刺激600ms即出现室房分离,右房S1S1、S1S2刺激无异常发现。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右房S1S1刺激诱发窄QRS波心动过速,此时冠状静脉窦电极远端逆A波最早。左室起搏下于靶点放电成功阻断旁道逆传。随访1个月无复发。考虑为儿茶酚胺依赖性左侧隐匿旁道。  相似文献   
3.
老年患者起搏器囊袋血肿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起搏器囊袋血肿是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的并发症之一。老年患者由于高龄、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以及合并不同器质性心脏病等情况,其凝血功能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降低,局部皮肤血运及愈合修复能力均较差,形成起搏器囊袋血肿的几率增加。笔者自1996年1月-2006年1月,置入或更换老年永久性心脏起搏器924例次,其中发生起搏器囊袋血肿1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75岁。反复胸痛6年,加重15d入院。先后2次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曾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查体:血压160/90mmHg(1mmHg=0.133kPa),肥胖体型,口唇无紫绀,双肺无啰音,心界不大,心率82次/min,律规整,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心电图:窦性心律,Ⅰ、Ⅱ、aVL、aVF以及V4~6导联ST段下斜型下移0.1~0.15mV。心脏彩色超声:左心房内径40mm,左室射血分数0.42。入院后经右股动脉途径行CAG,分别于右冠状动脉、静脉桥支病变处各置入支架1枚,复查造影无残余狭窄。术后静脉肝素化20h拔管,继以低分子肝素40mg皮下注射,每12h 1次。拔管后约36h,患者出现右下肢(臀部及大腿屈侧)麻木、疼痛,并逐渐加重。术后4d患者下床时突然意识丧失、面色苍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地尔硫zhuo对快速型心房颤动台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快速型心房颤动经洋地黄、利尿剂以及血管扩张剂治疗,不能有效控制心室率和改善心功能共64例.加用地尔硫革口服,观察用药后心功能和心室率变化。结果用药后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29例,改善1级31例,总有效率93.7%;心室率由用药前平均(121.8±10.7)次/分降至用药后(65.3±8.2)次/分(P<0.001).结论对快速型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在洋地黄、利尿剂及血管扩张剂治疗基础上,加用地尔硫zhuo口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 ,73岁 ,持续性心前区痛 1h入院。发病 1~ 3h内心电图 :窦性心律时示下壁及右室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 (AMI) ,伴V2~V6 导联ST段下斜型明显下移 ;室性逸搏心律时V2 ~V6 导联QRS波呈R或Rs型伴ST段弓背或斜直型抬高 0 .2~ 0 .8mV ,T波直立或高耸。心肌酶结果及心电图动态演变符合下壁、右室Q波性AMI及前壁非Q波性AMI。提示梗死性室性逸搏心律可揭示非Q波性AMI。  相似文献   
7.
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管穿刺部位假性动脉瘤为常见的血管并发症,介入医师对其非常重视,但迟发型假性动脉瘤易为临床医师忽视、漏诊.我们报告8例,旨在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避免因临床医师及介入医师忽视而出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出现.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2001年1月至2011年3月山东省交通医院共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1 600余例,其中并发迟发型假性动脉瘤8例,男5例、女3例,年龄68~83岁,中位年龄76岁.均为冠心病患者,合并高血压7例,肥胖2例、糖尿病4例.术前均化验血常规、凝血机制、肝肾功能均正常.术前均常规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术中常规给予肝素抗凝.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4~6小时,测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40~60秒,局部麻醉下拔出股动脉鞘管.  相似文献   
8.
文献报道 ,房颤的发生率在胸部恶性肿瘤术后为2 0 % [1] ,房颤的治疗是当前心律失常治疗中最薄弱的环节[2 ] 。现将 1999年 8月至 2 0 0 0年 8月因胸部手术后转入我院ICU ,并发阵发性房颤的高龄患者治疗情况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因胸部手术后需要加强监护治疗而收入ICU的患者 ,且符合以下条件 :①年龄≥ 6 0岁 ,②持续心电监护及十二导联心电图证实至少有一次阵发性房颤发作且观察 10min不能自行转复 ,③近 1个月内未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排除以下因素 :①近 3个月内有急性心肌梗死史 ,以及不稳定性心绞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桡动脉途径实施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 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通过桡动脉途径接受PTSMA 治疗的32例HOCM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心脏彩超的左心室流出道(LVOT)宽度、左心室流出道压差(LVOTG)以及室间隔(IVS)厚度等指标,评估PTSMA的疗效,同时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2例患者成功完成PTSMA。术后LVOTG由术前(75.17±12.70) mmHg降至(32.42±7.62) mmHg,术后IVS厚度由术前(26.87±4.35) mm降至(17.83±3.27) mm,术后LVOT宽度由术前(6.45±2.34) mm增至(11.23±3.28) mm;术后LVOTG、LVOT宽度以及IVS厚度均优于手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症状显著改善。11例患者术中出现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术后出现迟发性Ⅲ度AVB的2例患者中,置入双腔起搏器1例。无桡动脉闭塞、心包填塞、出血或急性肺栓塞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 PTSMA是治疗HOCM患者的可行方法,能够显著降低LVOTG及IVS厚度、改善临床症状,并且桡动脉途径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58岁。因阵发性心悸2年,加重1个月入院。症状发作1~40次/个月,每次持续数分钟至半小时不等,自行缓解。体检:BP120/80mmHg(1mmHg=0.133kPa)。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示:“PonT”房性期前收缩、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房扑动(房扑)及阵发性心房颤动(PAf)。超声心动图及甲状腺功能均正常。患者要求行射频消融根治。常规放置希氏束、右心室或高位右心房(RA)标测电极,因故未能放置冠状静脉窦电极。分别予RA和右心室S1S1、S1S2刺激,未诱发异位心动过速。静脉滴注异丙基肾上腺素后出现频发房性期前收缩、反复短阵房速、房扑及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