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双侧去骨瓣减压术中脑组织医源性损伤的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2年1月,本院133例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7例采用气钻、铣刀开颅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另36例采用手摇颅钻、线锯开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的后手术侧手术时间,对比研究两组患者的非预期再次手术率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术后行非预期再次手术22例,其中先手术侧再次手术17例(后手术侧手术时间118±21分钟),后手术侧再次手术5例。对照组非预期再次手术15例,先手术侧再次手术12例(后手术侧手术时间144±25分钟),后手术侧再次手术3例。观察组死亡25例,对照组19例。观察组的非预期再次手术率及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的先手术侧非预期再次手术率均显著高于后手术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双侧去骨瓣减压术中,“重力-时间”因素及后手术侧开颅时产生的暴力对先手术侧脑组织的损伤是导致术中医源性损伤的主要原因。先进手术器械的合理使用及脑保护理念的始终贯彻,能显著减少术中脑组织医源性损伤,降低术后非预期再次手术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丘脑及脑室出血是一种临床危、急、重症。病死率极高。治疗颇为棘手。作者收集本院1998年3月至2002年3月记录的采用微创术清除血肿的8例患者,因疗效尚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重型颅脑损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后的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67例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大骨瓣组)的远期疗效,与采用常规开颅术治疗的42例病人(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大骨瓣组随访期内死亡21例,发生长期昏迷31例,慢性脑积水142例,脑穿通畸形43例,硬膜下积液145例,迟发性癫痫58例,颅脑损伤后综合征55例。对照组死亡10例,发生长期昏迷4例.慢性脑积水20例,脑穿通畸形7例,硬膜下积液30例,迟发性癫痫15例,颅脑损伤后综合征18例。大骨瓣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长期昏迷、慢性脑积水、脑穿通畸形和颅脑损伤后综合征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远期病死率较低:早期昏迷发生率虽有所增加.但复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慢性脑积水、脑穿通畸形发生率增加.但通过采取积极治疗,如早期颅骨成形、脑脊液分流术等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因而远期生活质量较对照组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SAH)患者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发生情况、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及随访期间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s-SAH发病后7 d、1、2及3年期间垂体前叶分泌情况及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30例(47.6%) s-SAH出现垂体功能紊乱。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drenocorti cotrophic hormone ,ACTH)缺乏最常见9例(14.3%),其次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分泌不足有8例(12.7%),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gonadotropin deficiency ,GnD)有4例(6.3%),甲状腺功能减退(hypothyroidism)2例(3.2%)和高催乳素(prolactin,PRL)1例(1.6%)。6例(9.5%)表现为多激素分泌异常。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和血管痉挛、Fisher分级和恢复时间有相关性。结论 s-SAH 神经内分泌异常和血管痉挛、Fisher分级和恢复时间有相关性,随访时间应延长。  相似文献   
5.
重症脑室出血的患者,由于出血累及双侧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常伴有急性梗阻性脑积水,病情发展迅猛,治疗非常棘手;传统的脑室外引流由于无法快速降低脑室压力,引流效率低下,引流时间长,常并发脑室系统感染。脑脊液循环通路中最狭窄的部位是中脑导水管,第三脑室恰位于中脑导水管的上游,第三脑室内积血是造成急性梗阻性脑积水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及时清除第三脑室内积血是影响疗效和预后的关键。术中胼胝体切开等于第三脑室顶部开放,也可避免术后发生梗阻性脑积水[1]。笔者回顾性分析了2010-12-2013-12本院神经外科28例原发性重症脑室出血患者的治疗情况,并对经纵裂-胼胝体入路和脑室钻孔置管引流术两种术式的疗效进行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颅脑外伤术后脑水肿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9年11月在本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37例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脑水肿发生情况,统计分析影响颅脑外伤术后脑水肿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前GCS3~8分、术前瞳孔散大、血肿量〉100mL、手术时间拖延〉12h和中线移位〉9mm是危险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GCS评分3~8分、术前瞳孔散大和手术时间拖延〉12h是颅脑外伤术后脑水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影响颅脑外伤术后脑水肿发生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是术前GCS评分、术前瞳孔大小和手术时间的早晚,早期手术是避免或减轻术后脑水肿的有效措施,临床应予以高度重视,对有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及时行去骨瓣减压治疗以及后续的脱水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患者手术开始前进行等容血液稀释对移植皮瓣血运及移植皮瓣成活率的影响。方法将本院40例患者分为2组,每组20例,实验组手术开始前即用等容血液稀释,以红细胞压积(Hct)稀释至30%方法采血,然后按1:3胶体和晶体比例补充羟乙基淀粉(万汶)和平衡液。术后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维持稀释状态(Hot约30%)3~5d,将自体血回输。对照组根据患者术中失血量和尿量补充复方乳酸钠平衡液维持循环稳定。观察两组手术前、手术后12h血小板(Plt)、红细胞压积(Hct),及移植皮瓣血供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移植皮瓣循环及毛细血管充盈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移植皮瓣血粘度指标吻合血管栓塞率及皮瓣成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移植手术患者施行血液稀释,降低了吻合血管栓塞的发生,移植皮瓣血运得以良好维持,提高了移植皮瓣成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神经丝蛋白H磷酸化亚型(pNF-H)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40名健康人和113例颅脑损伤患者损伤后6h、12h、24h、3d、5d、7d的血清pNF-H和S-100B水平,分析pNF-H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各时间点血清pNF-H和血清S-100B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13、2.34、2.47、2.68、2.81、3.02、2.02、2.21、2.35、2.51、2.69、2.88,P均<0.05);观察组内中、重型亚组各时间点血清pNF-H浓度均明显高于轻型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02、2.14、2.21、2.34、2.41、2.54、2.32、2.43、2.57、2.63、2.75、2.89,P均<0.05);重型亚组各时间点血清pNF-H浓度均明显高于中型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25、2.30、2.35、2.47、2.51、2.64,P均<0.05);颅脑损伤后24h的血清pNF-H水平与24h的GCS及6个月后GOS呈负相关(r...  相似文献   
9.
<正>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为神经外科常见疾病[1]。血肿腔钻孔引流术是治疗CSDH简单、安全、疗效可靠的标准的治疗方法[2]。我院为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自2010年10月以来在神经外科进行临床路径试点,截止2012年5月已对45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实施了钻孔引流术的临床路径管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本院自2003年开展神经内镜手术以来.行单纯神经内镜手术以及内镜辅助下手术32例.其中50岁以上中老年手术2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