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1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冠状动脉异位起源(anomalous origin of coronary artery,AOCA)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左冠状动脉异位起源于肺动脉最常见,约占90%[1].AOCA多独立存在,包括左或(和)右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由于患儿出生后肺动脉压力逐渐下降,易引起冠状动脉灌注不足,引发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2].AOCA多见于婴幼儿,成年病例极其罕见,易与冠状动脉瘘混淆,临床检出率低,预后差.及时行外科手术建立正常的冠状动脉系统可明显地改善患者症状和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3].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同期行肺静脉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手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3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19例OPCABG同期心房颤动迷宫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展开分析,男性82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65±3.5)岁,冠状动脉单支病变12例,多支病变107例,左主干病变26例,术前心房颤动平均时间(22±5.5)个月,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35例,持续性心房颤动84例。进行OPCABG术,再用双极射频设备行左右肺静脉电隔离术,左心耳结扎。结果:119例患者人均旁路移植(2.2±1.2)根,其中乳内动脉86根。患者心房颤动射频时间为(12±2.2)min,患者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7±2.6)d。术后窦性心律72例(60.5%)、结性心律8例(6.8%)、心房颤动心律39例(32.7%)。术后随访97例,随访(26±3.5)个月,其中发现窦性心律维持者65例(67.1%)、心房颤动心律者32例(32.9%)阵发性心房颤动术后及随访窦性心律比率高于持续性心房颤动治疗效果。结论:OPCABG术同期进行肺静脉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手术安全,心房颤动转复及窦性心律维持率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治疗重症冠心病患者的经验,比较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术中及术后放置IABP对于重症冠心病的治疗效果,为重症冠心病患者临床使用IABP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6208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合并其他心脏手术的患者资料,按置入IABP时间将103例重症并行IABP治疗患者分为IABP术前置入组(组1)38例、术中置入组(组2)31例和术后置入组(组3)34例.组1为术前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冠状动脉左主干狭窄>90%、心功能低下(左心室射血分数<0.40)、心源性休克行急诊手术及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组2及组3均符合组1的置入指征并且在术中或术后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脱离体外循环困难及心功能降低.分析比较3组术后病死率、住院时间、ICU停留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IABP辅助时间、射血分数改善率、其他机械辅助装置使用比例、室颤及胸腔积液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3组术后死亡比例(组1 2.6%、组212.9%、组3 47.1%)、住院时间[组1(23.6±9.8)天、组2(21.5 ±9.7)天、组3(28.9±13.3)天]、ICU停留时间[组1(2.3±1.1)天、组2(3.5±1.5)天、组3(5.2±3.4)天]、气管插管时间[组1 (29.5±23.0)h、组2(38.7 ±20.6)h、组3(84.1±48.0)h]、IABP维持时间[组1(77.0±43.7)h、组2(93.8±44.8)h、组3(121.5 ±71.7)h],EF改善率[(组1(7.5±7.2)、组2(8.5±7.5)、组3(2.0±6.7)]和正性肌力药物维持时间[组1(3.7±4.9)天、组2(6.2±4.6)天、组3(10.8±5.4)天],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症冠心病患者术前置入IABP可以明显获益.患者有IABP应用指征时,应果断尽早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2277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病人接受手术治疗,男737例,女1540例;年龄19~84岁,平均(50.9±10.2)岁.按左心房有无血栓分为血栓组(554例)和无血栓组(1723例).回顾性分析入选病例的一般资料、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二尖瓣瓣口面积、左心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径、C反应蛋白、性别、二尖瓣狭窄程度、二尖瓣反流程度、三尖瓣反流程度、肺动脉高压程度、房颤和心功能分级共12个因素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二尖瓣瓣口面积、左心房内径、二尖瓣反流程度、房颤是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病人左心房血栓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病人年龄、二尖瓣瓣口面积、左心房内径、房颤是并发左心房血栓的主要危险因素.二尖瓣反流可以降低左心房血栓形成的风险,是左心房血栓形成的保护性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left atrial thrombosis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ic mitral stenosis.Methods From January 2001 to December 2008, 2277 patients with rheumatic mitral stenosis underwent operations in our hospital. There were 737 males and 1540 female, the age ranged from 19 to 84 years [average (50.9 ±10.2) years]. Left atrial thrombosis group (554 cases) and no thrombosis group (1723 cases) were divided, retrospectively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with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Results 12 bvariables, including age, mitral valve orifice area, left atrial diameter, left ventricular diastole diameter, CRP, gender , degree of mitral stenosis, or regurgitation, degree of bicuspid regurgitation, degree of pulmonary hypertension,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heart function had statistic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With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for these 12 factors, age, mitral valve orifice area, left atrial diameter, degree of mitral regurgitation and atrial fibrillation were found to be the affecting factors for left atrial thrombosis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ic mitral stenosis.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rheumatic mitral stenosis, age, mitral valve orifice area, left atrial diameter and atrial fibrillation are the risk factors for left atrial thrombosis. Mitral regurgitation is a protective factor for left atrial thrombosis.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位皮瓣转移术在局部皮肤缺损治疗中的效果和体会,为今后临床治疗局部皮肤缺损提供更多的参考和指导。方法将从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所治疗的局部皮肤缺损患者50例,由于先天性色素痣34例,皮肤浅表肿物16例,将患者平均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对患者行原位皮瓣转移术;对照组患者仅常规缝合处理。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切口一期愈合,有1例感染,经随访,修复皮瓣和周围自然皮肤完全符合,视觉效果不错;对照组患者出现5例感染,且留下明显瘢痕。结论对局部皮肤缺损患者行原位皮瓣转移术可以很好的修复局部皮肤缺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凝血和止血,目前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比容(PCT)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在多种疾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并为评价病情预后及进展提供了可靠依据。为探讨窒息新生儿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我们对111例不同程度的窒息新生儿的血小板参数进行了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乳腺导管扩张症临床诊疗浅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乳腺导管扩张症(mammary duct ectasia,MDE)是一种以乳晕区集合管明显扩张、管周纤维化和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非细菌性炎症,以非周期性乳腺疼痛、乳头溢液、乳头凹陷、乳晕区肿块、非哺乳期乳腺脓肿、乳头部瘘管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良性乳腺疾患。发病率低,症状体征复杂多变,易误诊误治,导致反复发作。自1963年Haageson首次报道以来,近年有很多相关报道,但各研究问存在着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皮素-1水平与单纯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术后新发房颤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结构性心脏病外科中心单纯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1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新发房颤分为术后房颤组(n=28)和无术后房颤组(n=91)。2组患者均于全身麻醉成功后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作胸部正中切口并劈开胸骨。切开心包并悬吊,肝素化后升主动脉、右心房二阶梯引流管插管建立体外循环,转机、降温,阻断循环,切开主动脉,探查主动脉瓣病变情况,剪除病变主动脉瓣,选择合适大小的人工主动脉瓣(机械瓣或生物瓣)进行置换,全周间断缝合。关闭主动脉切口。复温、排气,开放循环。并行稳定后停止体外循环,拔出动静脉管路。常规止血关胸,结束手术。统计患者术前各项资料中最可能影响术后房颤发生的因素[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内皮素-1水平、基础疾病、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指标]、术中资料(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术后资料[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行开胸止血术例数、使用何种类型人工瓣膜(机械瓣或生物瓣)]。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非参数检验、χ2检验;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内皮素-1预测术后新发房颤的截断值;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术后新发房颤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1)术后房颤组患者的年龄为(53.0±12.1)岁,高于无术后房颤组[(47.1±13.6)岁],术前内皮素-1水平为0.43±0.19,高于无术后房颤组(0.27±0.14),NYHA分级≥3级患者比例为14.3%(4/28),高于无术后房颤组[4.4%(4/91)],左心房直径为(40.6±4.8) mm,大于无术后房颤组[(36.7±5.2 ) mm],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比例为39.3%(11/28),低于无术后房颤组[60.4%(55/9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术前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房颤组患者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为(113.9±41.7)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75.3±24.1) min,无术后房颤组患者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为(108.6±46.3)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72.5±31.4) min,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47、-0.432,P=0.59、0.67)。(3)术后房颤组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4.7±14.3) h、(9.1±3.6) d,均大于无术后房颤组[(19.6±9.5) h、(7.6±2.9) d];置换机械瓣患者比例为85.7%(24/28),低于无术后房颤组[96.7%(88/91)],置换生物瓣膜患者比例为14.3%(4/28),高于无术后房颤组[3.3%(3/9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房颤组患者术后行开胸止血术的比例为3.6%(1/28),高于无术后房颤组[2.2%(2/9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采用ROC曲线对内皮素-1预测术后新发房颤的价值进行分析可得,曲线下面积为0.76,95%CI:0.66~0.85,截断值0.265 pmol/L,特异度0.75,敏感度0.63。根据截断值将患者分为内皮素-1>0.265组(n=55)和内皮素-1<0.265组(n=64),对2组患者术前、术中资料和术后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可得内皮素-1>0.265组患者左心房直径大于内皮素-1<0.265组患者,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比例低于内皮素-1<0.265组患者,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生率(38.2%)明显高于内皮素-1<0.265组(1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收集到的患者资料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NYHA分级≥3级、左心房直径、主动脉瓣狭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置换生物瓣及内皮素-1>0.265 pmol/L均与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生相关;对以上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可得左心房直径、置换生物瓣和内皮素-1>0.265 pmol/L与患者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生呈独立相关。 结论在单纯行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患者中,除左心房直径、置换生物瓣外,较高的内皮素-1水平也是患者发生术后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保留二叶主动脉瓣升主动脉置换术的近期疗效。方法:自2008年2月至2018年5月,来我院手术的主动脉瓣二叶畸形(BAV)合并升主动脉扩张主动脉瓣轻度病变患者共有43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26例,均行保留主动脉瓣升主动脉置换术,对所有患者随访至2018年12月,随访时间6~129个月,平均(34±4)个月。评估其30 d死亡率,术后主动脉瓣病变进展情况,再次手术率。结果:所有患者围手术期无死亡,住院期间无二次手术,无脑梗死,血栓栓塞并发症,术后痊愈出院。随访到41例,1例患者死于恶性肿瘤,1例患者复查超声心动图显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进展为中度,但患者无胸闷憋气等不适,左心室未扩大,尚需进一步随访,其余患者一般状况均良好,术后复查主动脉瓣返反流及关闭不全情况未再进展。结论:保留主动脉瓣升主动脉置换术对于BAV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瓣膜轻度病变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中期随访显示术后患者主动脉瓣病变情况未再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切口心脏外科手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科2017年7月至2018年10月间,实施的小切口心脏手术的25例资料纳入本研究,平均年龄(42. 1±12. 5)岁,12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中有3例合并三尖瓣成形术,1例部分肺静脉畸形引流矫正术,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2例二尖瓣置换术中有1例合并心房颤动行迷宫手术,2例二尖瓣成形术,2例心脏术后再次三尖瓣手术,4例左心房粘液瘤切除术,上述手术均于于右侧第四肋间小切口(4~5 cm)直视下完成,并与同期传统正中开胸心脏手术58例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微创组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均长于传统组[(113. 8±42. 6) vs.(84. 9±19. 8) min,P0. 05]和[(97. 2±34. 3) vs.(66. 7±12. 5) min,P0. 05];微创手术组术后胸腔引流量[(20. 8±5. 5) vs.(360. 5±72. 3) m L,P0. 01]、输悬红量[(零vs.(149. 9±55. 7) m L,P0. 01]及术后住院时间[((3. 8±2. 3) vs.(7. 9±3. 6) d,P0. 05]均少于传统组低于传统组;二次开胸、切口感染、脑血管意外发生率低于略低于传统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直视微创手术保持了患者胸廓的完整性、美观且创伤小、术后输血量及住院时间明显减少,手术安全,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