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3篇
神经病学   37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6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血管畸形是异常血管表型的病灶。脑动静肪畸形(AVM)和海绵状血管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血管畸形。目前对于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知之甚少。动静脉畸形和海绵状血管瘤中都可能存在血管的发生和生长,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血管的生长依赖于内皮细胞相互之间以及和细胞外间质的相互作用。内皮细胞的粘附性改变是这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整合素在脑内分布非常广泛,属于细胞粘附因子的一种,是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以及与细胞外间质之间粘附作用的主要因子。整合素β1、β3和β5都是影响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1]。我们通过比较脑动静…  相似文献   
2.
为了克服解剖性大脑半球切除术的远期合并症,作者对传统术式进行了改良,并对31例婴儿痉挛性偏瘫伴癫痫的病例进行了疗效的远期随访。结果表明,本术式死亡率为0%,其中28例癫痫发作完全停止(占90%),其余3例基本控制。行为异常得到改善、原有偏瘫无加重。神经影像学表现为健侧大脑半球明显向术腔发育;病例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Ⅰ波潜伏期(PL)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作者认为,应用本改良法后消除了以往术式造成的巨大硬膜下术腔的病理解剖因素,并证实未发生常见的远期合并症。  相似文献   
3.
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在微创神经外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探讨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在微创神经外科的应用价值。方法 术前行MRI或CT检查,将数据输入导航系统,进行头颅或脊髓三维模型重建,设计手术切口和入路,术中实时定位。1999年11月-2001年6月进行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200例,其中颅内动静脉畸形43例,动脉瘤39例,脑膜瘤30例,海绵状血管瘤27例,胶质瘤19例,神经鞘瘤8例,垂体腺瘤5例,血管网织细胞瘤4例,转移癌3例,其他14例;脊髓肿瘤8例。结果 病灶和重要解剖结构定位准确,病灶定位误差均在2mm以内,术后神经功能损害10例,占5.0%,无手术死亡。结论 无框架脑立体定位手术对脑和脊髓手术,尤其是切除脑深部病灶很有帮助,可以准确发现病灶,保护正常神经组织,改变了传统神经外科手术模式,是微创神经外科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一、概念立体定向放射外科(Radiosurgery)这一概念是由leksell于1951年首先提出,系将他在1949年所设计的立体定向框架与一种特制准直仪配套使用。这种准直仪安装在X线球管支架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改良式大脑半球切除术后患者进行肢体运动在同侧大脑半球的功能定位及其神经功能重塑的研究.方法 2007年7月至12月以改良式解剖性大脑半球切除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3.0 T磁共振仪行大脑运动功能磁共振(fMRI)检测.受检者分别行双侧上肢屈肘运动,使用BOLD序列,检测双侧上肢运动在健侧大脑半球的皮质投射区.结果 6例行改良式解剖性大脑半球切除术后患者有5例检测出对侧肢体运动fMRI代表区,其中3例得到双侧上肢在健侧大腑皮质的运动代表区.同侧上肢运动定位区出现在第一运动区、辅助运动区和顶后小叶皮质.结论 在人类一侧大脑半球切除后,健侧大脑半球存在支配同侧肢体运动的功能区,有神经运动功能的重塑发生.神经运动重塑的结果可能与手术术式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解剖性大脑半球切除术后远期患者进行双上肢运动诱发电位的研究,探讨剩余半球脑功能及运动传导通路.方法 以5例解剖性大脑半球切除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头部散在5点进行经颅磁刺激,取双上肢肱桡肌和拇短展肌作为靶肌分别记录肌肉静息和收缩时运动诱发电位.结果 静息刺激时,部分患者患肢靶肌肉可记录到运动诱发电位.部分患者肌肉静息或收缩时刺激间一位点可同时在双侧同名肌肉记录到运动诱发电位.结论 大脑半球切除术后患者存在支配同侧肢体运动的运动中枢及皮质脊髓联系的同侧传导通路,提示其患肢的运动功能有恢复的潜能.镜像运动的发生可能与双侧肢体运动皮质中枢的重叠有关.  相似文献   
7.
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子德  徐宇伦 《北京医学》2009,31(4):228-230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一项利用时变磁场作用于大脑皮质产生感应电流改变皮质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从而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电活动的生物刺激技术。采用TMS刺激皮质运动区或其传出通路,在刺激点远端的传出途径及效应器——肌记录到动作电位,即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s)。  相似文献   
8.
扭转痉挛又名变形性肌张力障碍,自1908年 Horsley 等就采用立体定向法治疗此类疾患。现将我们在1987~1989年收治的13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我们从1985年底至今,采用CT、SPECT、MRI电生理监测等方法做指导,对259例顽固性癫痫病人进行了外科治疗,经6个月~5年随访,效果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1)共259例,男173例,女86例,年龄15~51岁,平均年龄为26.5岁,14岁以下187例,15~17岁23例,8~35岁30例,35岁以上19例。(2)病程在1~1.5年以上者240例,占92%。(3)癫痫发作类型:大发作50例,大发作加小发作140例。其余各类分别为精神运动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和单纯部  相似文献   
10.
癫痫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