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目的: 观察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左室组织中Gq蛋白-肌醇磷脂途径的变化,以阐明该信号转导通路在心力衰竭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 SD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心衰组和苯那普利干预组。心衰组大鼠腹腔注射阿霉素累积剂量达 20 mg·kg-1 BW 制作慢性心力衰竭模型,苯那普利组大鼠腹腔注射阿霉素同时给予苯那普利 10 mg·kg-1·d-1。4周后大鼠经颈内动脉插管至左心室行血流动力学测定,心肌组织中Gαq/11蛋白表达采用Western印迹法,磷脂酶C活性测定采用酶水解同位素底物法。 结果: 心衰组大鼠左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和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左室组织中Gαq/11蛋白表达、基础磷脂酶C活性和GTPγS刺激后磷脂酶C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苯那普利组大鼠±dp/dtmax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但高于心衰组(P<0.05),其左室组织中Gαq/11蛋白表达、基础磷脂酶C活性和GTPγS刺激后磷脂酶C活性均显著低于心衰组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心力衰竭大鼠左室组织中Gq蛋白-肌醇磷脂途径活性显著升高,该信号通路的过度活化可能在心衰的发生中起到一定的作用,ACEI类药物苯那普利可部分逆转心衰大鼠左室组织中Gq蛋白-肌醇磷脂途径的激活。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别应用标准12导联系统,Frank正交导联系统和改良Frank正交导联系统记录健康人36例、陈旧性心肌梗塞42例的心室碎裂电位,通过分析这些导联系统中相互垂直或近似垂直的导联上VFP的形态,数量关系,发现改良Frank正导联系统记录VFP较其它导联系统更科学,合理,且操作方便。  相似文献   
3.
葡多酚对肝细胞内Ca~(2+)浓度和增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钟进义  李杰  刘辉  张社华 《卫生研究》2006,35(5):567-568,572
目的探讨葡多酚(GPC)对正常肝细胞和受乙醇损伤肝细胞内Ca2+浓度与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将大鼠正常肝细胞和乙醇损伤肝细胞加入不同剂量GPC共同培养,用Fura-2荧光测定肝细胞内Ca2+浓度,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结果①正常对照组和乙醇对照组的Ca2+浓度分别为(108·26±14·17)和(651·24±47·95)nmol/L,二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中、高剂量GPC组均较乙醇对照组显著性降低(P<0·05)。②加入GPC的正常肝细胞内Ca2+浓度依次为:细胞外液含Ca2+组>外液无Ca2+组>正常对照组。③正常肝细胞和乙醇损伤肝细胞的中、高剂量GPC组细胞增殖活性均较正常对照组和乙醇对照组显著性升高(P<0·05)。结论GPC可通过增加细胞外液Ca2+内流和胞内Ca2+库的释放两种途径升高正常肝细胞内Ca2+浓度,提高细胞增殖活性,并可抑制乙醇引发的肝细胞内Ca2+浓度异常升高(超载)和细胞增殖活性损伤。  相似文献   
4.
大鼠胸主动脉球囊损伤后平滑肌细胞PCNA和P27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胸主动脉球囊损伤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蛋白P27表达变化规律。方法30只400~500g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手术组(n=24)行球囊损伤大鼠胸主动脉术;对照组(n=6)不行球囊损伤,作为正常对照。于术后2d、7d、14d、28d取胸主动脉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法进行形态学、PCNA和P27表达水平检测。结果(1)正常动脉壁不表达PCNA,球囊损伤后开始表达,术后2d时中膜表达显著(24.08±2.35);术后7d出现新生内膜,PCNA在内膜高度表达(35.32±3.46)而中膜表达已明显下降(9.47±1.56);后内膜、中膜表达均逐渐下降,28d时形成显著的新生内膜(0.173±0.030)mm2,管腔狭窄;(2)正常动脉壁显著表达P27(19.29±1.54),球囊损伤后中膜表达迅速下降,2d达最低水平(2.93±0.55),后逐渐回升;14d、28d新生内膜中可见P27表达,并逐渐增多;(3)P27表达与PCNA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868P<0.001)。结论球囊损伤大鼠主动脉后管壁P27表达下调伴随PCNA表达上调,血管平滑肌细胞恢复增殖能力并向内膜下迁移并过度增殖,从而形成显著的新生内膜、管腔狭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大鼠胸主动脉球囊损伤后MMP2和MMP9表达的影响,探讨ATRA治疗血管再狭窄的可能机制与作用。方法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ATRA治疗组。所有大鼠从术前4d至术后处死接受植物油或ATRA混悬液灌胃,球囊剥脱模型组与治疗组大鼠胸主动脉内皮,分别在术后2d、7d、14d及28d取胸主动脉,通过组织学检查、免疫组化结合图象分析技术测定血管壁形态学变化,MMP2和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及ATRA灌胃对其影响。结果1MMP2术后2d开始上升,7d最高,14d后开始下降。2MMP9术后2d在中膜大量表达,7d后表达极少。3术后7d新生内膜开始增生,14d大量新生内膜形成,28d以后内膜继续增厚。4使用ATRA后,血管新生内膜明显减少,MMP2及MMP9蛋白表达也有不同程度下降。结论ATRA能下调血管成形术后MMP2与MMP9的表达,可能在调节细胞外基质的降解、成形术后血管重塑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后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兔40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ON)、手术组(SUR)、治疗组(TRE),均给予高脂饮食,两周后手术组和治疗组用空气干燥法建立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治疗组于术前给予全反式维甲酸灌胃。分别于术后两周、四周处死动物取病变处血管,HE染色后观察观察内膜增生情况,并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检测凋亡抗原基因Fas。结果形态学观察显示内膜增生程度由强到弱为:SUR〉TRE〉CON。在治疗组凋亡细胞TUNEL阳性细胞数最多,Fas表达最明显。结论ATRA具有诱导平滑肌细胞凋亡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血管内膜增生,抑制血管损伤后再狭窄,其机制可能是通过FAS/FASL途径。  相似文献   
7.
①目的探讨雌二醇诱发大鼠血压升高与某些离子的关系。②方法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火焰法),检测了雌二醇诱发血压升高组及对照组大鼠血清、延髓、肾上腺、心肌和肾脏组织中Ca2+,Cu2+和Zn2+的含量,经t检验统计处理。③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血清和延髓中Ca2+的含量增加(t=2.303,P<0.05;t=2.085,P<0.05),而肾上腺和心肌中Ca2+含量减少(t=3.510,P<0.01;t=2.104,P<0.05)。血清和肾脏中Cu2+含量增加(t=2.454,P<0.05;t=2.564,P<0.01),而延髓中Cu2+含量减少(t=2.254,P<0.05)。延髓和肾上腺Zn2+含量增高(t=2.502,P<0.05;t=2.147,P<0.05),而心肌和肾脏Zn2+含量减少(t=2.077,P<0.05;t=2.498,P<0.05)。④结论Ca2+,Cu2+和Zn2+可能参与雌二醇诱发大鼠高血压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球囊致血管损伤后血管内膜增生的过程、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mRNA的变化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对它们的影响。方法 球囊剥脱大鼠主动脉内皮,并随机分为对照组(n=24)、手术组(n=24)和氯沙坦治疗组(n=24)和氯沙坦治疗组(n=24)。分别在术后3、7、14和28d,取主动脉,通过组织学检查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内膜增生的情况、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mRNA的水平及非肽类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30mg/kg/d)对它们的影响。结果 ①AT-1受体mRNA于术后3d已明显增高,并持续至术后14d。②内皮损伤后3d已有增殖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移行至内膜层;损伤后7d内膜开始增生;伤后14d VSMC的增殖及内膜增生更为明显;术后28dVSMC的增殖明显减弱,细胞外基质增加,内膜继续增生。③使用氯沙坦后AT-1受体mRNA的表达增加,但VSMC的移行、增殖减弱,骨膜增生程度减轻。结论 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的过程中AT-1受体mRNA的表达增加,氯沙坦增加AT-1受体mRNA的表达,但能抑制内膜增生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全反式维甲酸 (all transretinoicacid ,ATRA)对球囊损伤大鼠胸主动脉内皮后内膜增生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DGF BB)表达的影响。方法 球囊剥脱大鼠胸主动脉内皮 ,并随机将大鼠分为手术组、ATRA治疗组及对照组 ,各组大鼠均于术前 4d灌胃 ,分别在术后 2、7、14和 18d处死大鼠并摘除胸主动脉。通过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内膜增生情况、PDGF BB的表达及ATRA[30mg/ (kg·d) ]灌胃对它们的影响。结果  (1)对照组及内皮损伤后 2d均无血管内膜增厚 ,7d内膜开始增生 ,2 8d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s)的增殖减弱 ,但细胞外基质增加 ,内膜继续增生 ;(2 )PDGF BB的表达于术后 2d开始升高 ,至 14d达高峰 ;(3)使用ATRA后内膜增生程度及PDGF BB的表达明显降低。结论 ATRA可有效地抑制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 ,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PDGF BB表达 ,从而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病灶中血管内膜的增生、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Cdk2表达规律的影响。方法36只新西兰雄性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正常饮食组、手术组、ARTA治疗组,每组12只。手术组和治疗组均给予高脂饮食,两周后用空气干燥法制作颈动脉内膜损伤模型,治疗组于术前3d开始给予ATRA灌胃。于术后1、4周处死动物,取病变血管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法进行形态学、PCNA和Cdk2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①正常动脉壁未见PCNA及Cdk2表达。②手术组在术后第1周时内膜开始增生,第4周增生明显,且出现泡沫细胞、脂质核心形成、管腔狭窄;增生内膜中Cdk2表达水平增高。③治疗组Cdk2的表达明显低于手术组(P<0.05),VSMCs的迁移、增殖、内膜增生和管腔狭窄显著减轻(P<0.05)。④PCNA表达与Cdk2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ARTA可通过抑制Cdk2表达,抑制VSMCs的迁移和增殖,从而抑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新生内膜过度增生和管腔狭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