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常规应用东菱迪芙防治血管常见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于2002年3月~2007年3月对血管外科常见疾病309例常规应用东菱迪芙(巴曲酶注射液)予以降纤治疗,住院期间所有患者血浆纤堆蛋白原均控制在60~120mg/dl目标范围,记录患者对东菱迪芙产生的药物不良反应,以及用药前后血常规、凝血四项及血生化全项的变化。结果住院期间所有患者在用药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没有观察到任何出血征兆;用药前后比较,血常规、凝血四项及生化全项各指标均未观察到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化。结论东菱迪芙具有显著的降纤效果且使用安全可靠,建议针对临床合并高纤堆蛋白原血症的患者可以常规应用东菱迪芙行降纤治疗,从而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腔内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致下肢慢性缺血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 2003年10月至2007年3月,应用球囊扩张或(和)支架植入治疗多平面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70例.结果 行腔内治疗65例,技术成功率为92.86%,无严重并发症和手术死亡.术后30天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平均随访12个月,症状持续改善者50例,症状改善维持6个月以上的有48例,维持1年以上的有28例.结论 腔内介入是治疗多阶段多平面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其手术创伤小,操作方便,更适用于高危重症患者;动脉的病变范围与手术治疗效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保护装置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中的价值。方法自2000年10月至2006年8月对6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实施了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共植入支架75个,其中颈内动脉支架68个,颈总动脉支架2个,同时植入锁骨下动脉支架2个,椎动脉支架3个,4例术前安装了临时起搏器。结果65例中2例脑保护装置置放失败,63例成功。63例脑保护装置中26例可见斑块碎片,1例术中出现一过性脑缺血,1例同时置入椎动脉支架后发生椎动脉血栓形成;9例术中出现一过性低血压、心动过缓,4例术前安装临时起搏器者未发生术中低血压。5例出现术后低血压,1例术后原有神经系统症状加重。1例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出现高血压。结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在有脑保护装置的条件下,正规熟练的操作和严格的预防措施能有效提高安全性,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椎动脉硬化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椎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10年3月施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24例颅外椎动脉狭窄病例.MoriA型21例,Mori B型3例.动脉狭窄率60%~95%,平均狭窄率79%±10%.结果 24例共置入球囊扩张式支架24枚.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平均狭窄率下降至4%±6%.随访3~36个月,平均随访22个月.17例有症状病例中,术后15例症状消失.1例治疗部位再狭窄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术前检查提示多发梗死伴随共济失调、发作性眩晕患者,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但无进一步脑卒中发作.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显示:治疗部位狭窄率>50%5例,再狭窄发生率20.8%.按Malek评分法评定,1分22例,2分1例,4分1例.结论 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椎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通过技术改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再狭窄率.
Abstract:
Objectives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endovascular angioplasty for ex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 VA ) stenosis caused by atherosclerosis. Methods W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data of the 24 patients with ex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stenosis who had been placed endovascular angioplasty from April 2006 to March 2010. According to Mori classification, there were 21 type A and 3 type B among all cases.The artery stenosis rate was 60% -95% , the average was 79% ± 10%. Results Twenty-four balloon mounted stents were placed, the successful rate was 100%. Postoperatively the stenosis rate decreased to 4% ± 6%.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rom 3 to 36 months, the average was 22 months. Symptomes disappeared in 15 out of 17 patients. Postoperative restenosis on the treatment site with transient brain ischemia occurred in one patient. The symptoms in another patient of multiple cerebral infarction with ataxia and episodic vertigo were not relieved, although the patient didn't suffer from apoplectic seizure after the intervention. Postoperative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revealed an over 50% residual stenosis in 5 patients. The postoperative restenosis rate was 20. 8%. According to Malek scoring, 22 patients were scored 1 point, 1 patient scored 2 and one scored 4. Conclusions Endovascular angioplasty with stent placement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The restenosis rate could be futher reduced by technology improvement.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分析血管外科实习生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理论与行为的相关因素,并分析带教对策,以提高学生的感染预防控制能力.方法 将2008年1月-2012年10月进入血管外科的54名本科实习生,通过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法及循证医学教学法,采用问卷调查和自我评价的方式比较实习生实习前后对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理论与行为的知晓情况.结果 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与循证医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后,实习生对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认识普遍得到了提升;并且在自我修养方面如沟通协作能力实习前(44.51±7.22)分,实习后(90.04±1.78)分,提高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职业行为规范、医院感染知识、自我学习能力、发现问题能力、理解能力等均有普遍的提高.结论 加强带教教师的职业素养与责任意识,提高实习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实习生专业能力与职业行为规范的训练,对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具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应用基因组扫描对胃癌19号染色体进行杂合性缺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胃癌患者19号染色体微卫星位点的杂合性缺失(less of heterozygosity,LOH),以初步确定19号染色体上与胃癌相关基因连锁最密切的微卫星多态位点。方法 应用多重PCR对44例原发性胃癌患者中覆盖19号染色体上的22个微卫星位点(遗传距离在1.1-10.9cM之间)进行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PCR产物,Gene Scan^TM,Genotype^TM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19个位点(19/22)检测出LOH阳性,总LOH频率为59%(26/44),其中D19S571位点的LOH频率最高(21.43%)。结论 高频的LOH位点附近,可能存在未知的胃癌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的受体γ(PPARγ)特异配体罗格列酮对肝星状细胞(HSC)PPARγ 表达以及对HSC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方法 设立空白对照组、3μmol L罗格列酮组、10μmol L罗格列酮组;分别 用RT PCR、Western印迹、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PPARγ的表达;用Western印迹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α 平滑肌 肌动蛋白(α SMA)及Ⅰ、Ⅲ型胶原的表达;四甲基偶氮唑盐(methythiazolyltetrazolium,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 仪分析细胞凋亡。 结果 10μmol L罗格列酮组HSC的PPARγ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t=10.87,P<0.01), PPARγ蛋白表达也明显高于对照组(t=4.627,P<0.01);10μmol L罗格列酮组HSC的增殖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t ≥5.542,P<0.01),其α SMA及Ⅰ型胶原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t≥4.627,P<0.01),其凋亡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χ2=16.682,P<0.01)。 结论 PPARγ特异配体罗格列酮通过增加PPARγ的表达,能够抑制激活的HSC表达α SMA及Ⅰ胶原,抑制激活的HSC增殖,诱导激活的HSC凋亡。  相似文献   
8.
旁路移植转流术是缺血性病症主要的治疗手段.人工血管转流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因吻合口内膜过度增生引起吻合口狭窄,继而人工血管内血栓形成,引起人工血管完全阻塞,造成肢体缺血加重,甚至因此导致截肢.  相似文献   
9.
肠系膜上动脉狭窄的腔内介入治疗4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SMA)狭窄所致缺血性肠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评估腔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4例SMA狭窄患者通过介入治疗技术行SMA球囊扩张(PTA)及腔内支架植入术,术后随访了3-32 mo,观察腔内治疗的效果以及预后情况.结果:4例患者支架植入均成功.3例采用1枚支架,1例采用2枚支架.有3例在术后1 wk内症状消失,恢复良好.最快者术后当天腹痛消失,第2天肠梗阻即解除.3例患者在术后3 mo至6 mo内体质量恢复至接近正常.1例虽然术后症状较前明显缓解,但仍有间歇腹部不适,体质量恢复不明显.1例患者在术后32 mo死于突发心肌梗死,其生前症状未复发.随访期间复查腹部血管超声未发现有SMA再狭窄.结论:腹部血管CTA,MRA及选择性血管造影对确诊SMA狭窄致肠缺血具有重要意义.血管腔内技术应用于肠系膜血管疾病的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大鼠肝星状细胞中生长抑素受体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肝星状细胞(HSC)中5个生长抑素受体(SSTR)亚型的表达情况,从侧面探索生长抑素影响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针对试验结果中SSTR的表达情况,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奥曲肽(OCT)作用于体外培训的HSC,然后在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活细胞中奥曲肽的分布情况,从形态学上证实SSTR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