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4篇
综合类   11篇
药学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病例报告例1:女性,48岁,因2天前白日活动中突然右半身麻木、头晕恶心,于1986年10月23日收住院。高血压病史5年。体检:血压180/100mmHg,神志清,语言流利,四肢肌力正常,感觉检查无异常,双侧掌颌反射阳性,颈软,脑脊液正常。CT:左顶叶深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个体化高血压调治技术预防老年人脑梗死再发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将200例初发老年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基本二级预防措施一致。对照组目标血压140/90mmHg左右,治疗组实施4个方面个体化的最佳目标血压水平,保持长期持续性稳定。随访3a后对其终点事件和功能健康水平分别进行评定。结果随访3a,治疗组功能健康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终点事件脑梗死再发率和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体化高血压调治技术预防老年人脑梗死再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个体化血糖调治技术预防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脑梗死发生及复发的效果。方法选择初发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67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72例、对照组203例。两组基本二级预防措施一致,治疗组实施3个阶段6个层次的个体化血糖调治技术,对照组控制糖化血红蛋白<6.5%。随访第3、5年两组功能健康水平、终点事件、不良反应及治疗依从性等。结果治疗组第3、5年功能健康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脑梗死发生和复发、心脏事件、低血糖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5年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体化血糖调治技术预防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脑梗死发生及复发效果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应用辛伐他汀依从性对比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脑梗死患者长期二级预防中应用辛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的效果、不良反应和依从性。方法;12鱼8个协作点的初发性脑梗死患者2586例,分为辛伐他汀组1404例、阿托伐他汀组1182例,2组均应用5~20mg每天晚饭后口服;脑梗死的高危患者LDL-C水平〈2.6mmol/L为达标.脑梗死的极高危患者LDL—C水平〈2.1mmol/L为达标,予以长期维持,2年后进行对照评定。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早期达标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终点事件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每年人均药费花费、患者失访率及退出改组率对比,差畀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辛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相比,均具有疗效显著可靠安全,但价格低廉,适合国情现状,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应用辛伐他汀治疗是国人的较佳选择,长期服药的治疗率较高,依从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未行支架植入患者多类药物一体化治疗方案的效果、终点事件及安全性。方法初发的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1 12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87例,对照组339例。治疗组给予个体化分层血压调治技术,联合抗血小板及分层下调治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的多类药物小剂量一体化协同治疗。对照组给予降压、单纯阿司匹林抗血小板、降糖、降脂、降纤的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治疗后3年和5年健康功能水平、责任颈动脉狭窄区斑块内部回声特征、终点事件、不良反应、依从性情况。结果治疗组3年和5年脑梗死发生和复发、心脏事件、出血性表现、低血糖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6.0%vs 13.3%、9.5%vs 19.2%、5.8%vs 12.4%、1.9%vs 6.2%、2.3%vs 7.1%(P〈0.01)。治疗组3年和5年健康功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超声复查斑块均较对照组稳定(P〈0.05);治疗后5年病死率低于对照组4.2%vs 7.4%(P〈0.05)。两组头痛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退出率高于治疗组13.6%vs 5.3%(P〈0.01)。结论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未行支架植入患者多类药物一体化治疗方案显著降低了脑梗死发生和复发、心脏事件、出血性表现和低血糖的不良反应,极大提高了功能健康水平,效果显著,使用安全,患者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6.
王连芹  宁海春 《临床荟萃》2012,27(6):461-463
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第1位致残和死亡原因,且发病率逐年增多,其中70%以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究其病理生理基础主要为高血压或血压变化所致的脑血管损害和脑损伤。缺血性脑血管病后,血压的高低与卒中类型的转化、转归密切相关。事实上,不考虑患者的年龄、病理生理  相似文献   
7.
进展性脑梗塞(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PCI)是急性脑梗塞(死)的一个临床过程,在急性脑梗塞的病人中约占26%~43%。PCI是指局限性脑缺血发生6小时后,经常规医疗,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仍在呈阶梯式加重的特点,常无有效阻止其发展的方法,医生束手无策,属于难治性脑血管病,是卒中病人致残或死亡的重要原因,而且很容易产生医患纠纷,为当今临床医生非常关注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对预防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脑梗死发生及复发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将初发的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1 12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87例,对照组339例.2组基本二级预防措施一致.治疗组实施双嘧达莫餐后即服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对照组实施单纯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3、5年随访后对其功能健康水平、终点事件、不良反应分别进行评定.结果 随访3年、5年治疗组功能健康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发生和复发、心脏事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5年总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头痛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不良反应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抗血小板治疗预防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未行支架植入患者脑梗死发生及复发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超早期(首次病情进展至溶栓时间≤3 h)溶栓联合围术期护脑药物治疗进展性脑梗死(PCi)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将846例P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3例,两组均予抗炎、钙离子拮抗剂、减轻脑水肿、调治血压药、降糖药等常规及对症治疗,采用尿激酶超早期溶栓抗凝联合围术期应用护脑药物(黄芪注射液30 ml 葛根素注射液15 ml 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静滴)治疗;对照组仅行早期(首次病情进展至溶栓时间3~6 h)溶栓治疗及抗凝治疗,方法同上.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 超早期溶栓联合围术期应护脑药物治疗PCI能有效防治脑缺血和再灌注后脑损伤,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0.
治疗眩晕症速效技术980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观察眩晕静速效技术治疗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全部病例随机分成治疗组 5 84例和对照组 396例 ,前者静推 号眩晕静液 ;同时静点 号眩晕静液。结果 :眩晕静速效技术治疗眩晕见效快且效果好 ,无明显副作用 ,在第 1、 2、 3、 7天治愈率分别为 5 6 .2 %、 76 .7%、 82 .2 %、 82 .2 % ,总有效率分别为 96 .6 %、 97.9%、 98% ,98% ,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应时间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 ,且两组比较均有极显著差异 (P<0 .0 0 1)。结论 :治疗眩晕症速效技术是治疗眩晕症理想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