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7篇
外科学   60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肾移植受者术后早期尿路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移植患者是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特殊人群,术后早期尿路感染的病原菌谱可能与普通尿路感染患者有所不同.为了避免临床滥用抗生素造成病原菌种类变迁加速和诱导耐药菌产生,本研究总结我院肾移植患者术后早期双J管移植肾肾盂端和膀胱端培养的细菌及其耐药情况,从而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尿素分布的一级血液动力学模型在评价血液透析充分性和营养状态中的作用及其意义,以及尿素分布一级动力学模型中各参数的相互关系和这些参数与患体表面积、残余肾功能、每周透析次数、血浆白蛋白之间的联系。方法:27例患稳定并至少血液透析3个月以上,每周血液透析2—3次。通过测定透析前后血尿素氮浓度以及残余肾功能等,对每例进行2—3次整体尿素清除率(Kt/v)、蛋白质分解代谢率(PCR)、时间平均尿素浓度(TACurea)以及尿素下降率(UUR)的监测并取其平均值,同时测量透析前后血浆白蛋白、总蛋白浓度和每位患身高、体重以计算体表面积。结果;每周透析2次和3次患各参数平均值以及结果分析为:TACurea两差异显,P=0.008;UUR两无差异,P=0.455,PCR差异明显,P=0.019;Kt/V两无差异,P=0.403;透析前后血浆A1b浓度两差异显,P=0.000;透析前后BUN两差异显,P=0.001,透析前后Cr两差异显,P=0.016。患的体表面积与PCR、UUR、Kt/V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每周透析3次和每周透析2次患的TACurea及PCR存在显性差异,而kt/V值差异不显,因此单纯根据Kt/V值大小来评价透析充分与否不可靠。维持性透析患透析充分性和营养状态的客观评价应将TACurea、Kt/V以及PCR三个参数结合起来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3.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447例尿毒症患者 ,其中血透治疗 42 8例 ,腹透治疗 19例。年龄 13~ 70岁 ,平均 36 .3岁。初次肾移植 42 7例 ,男 2 5 3例 ,女174例。再次肾移植 2 0例 ,男 8例 ,女 12例。1.2  PRA检测方法1.2 .1 试剂 采用美国 One L am bda公司提供的莱姆德混合抗原板 (LATM)和莱姆德抗原板 (LAT)检测系列。L AMT用于肾移植术前受者体内致敏抗体的定性检验 ,可初步确定致敏抗体类型 ,而 LAT进行定量分析并确定致敏抗体特异性 (HL A-I类或 II类抗体 )。1.2 .2 结果判断  PRA≤ 10 %为无致敏 ;10 % 相似文献   
4.
目 的:探讨无醋酸盐 血液透析临床应用 。方 法:18 例常规 醋酸盐透析( A H D)不耐 受患者进行无醋酸盐透析( A F H D)研 究,并与同期 11 例 A H D 和 7 例碳酸氢盐透析 ( B H D)患者 作对照。观察 不 同透 析 方法 的 临床 并 发症 及 透析 前 后血 气、肾功 能、电解 质 的变 化。结 果和 结 论:患 者 对 A F H D 耐受性好,副反 应少,对小分子物质清除与 B H D 和 A H D 相比无明显差异,纠正酸 中毒优于 A H D,无透析后过碱状态,无低氧血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缺氧性肝炎与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及生化指标变化。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3年10月内科诊断为缺氧性肝炎患者126例(缺氧性肝炎组),调查患者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发病诱因等基线资料,分析患者病因、病程、生化指标与变化特点及预后。同期选择我院肝病科诊断明确的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20例(病毒性肝炎组)做对比分析。主要分析肝酶及胆酶学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及总胆红素(TBIL)与直接胆红素(DBIL)的变化。结果缺氧性肝炎组的恶心、厌油腻食物、黄疸、肝脏肿大等临床症状轻于病毒性肝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生化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氧性肝炎组AST/ALT、LDH、CK明显升高,AST与ALT≤3倍正常值23例(18.25%),10倍>AST与ALT>3倍100例(79.37%),>10倍及以上者3例(2.38%);LDH、CK明显升高及TBIL与DBIL升高。肝酶及胆酶升高多在发病后48h达到高峰,随着原发病的好转而迅速下降。其中48h内AST和(或)ALT下降幅度>50%者67例(53.17%),72h内AST和(或)ALT下降幅度>50%者112例(88.89%)。而病毒性肝炎组的肝酶指标下降幅度较慢,入院后72h患者多表现下降缓慢或不变,7d内AST和(或)ALT下降幅度>50%者45例(37.50%),15d内AST和(或)ALT下降幅度>50%者97例(80.83%)。结论缺血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及变化特点不同于乙型病毒性肝炎,充分识别各自的临床特点有助于患者的甄别与治疗。  相似文献   
6.
肾移植手术中特殊供肾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特殊供肾的外科处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2001年6月间进行的868例尸体肾移植中326只特殊供肾的处理,并与542只普通供肾的移植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326只特殊供肾均得到了利用,血管变异的供肾移植后1个月血肌酐水平,急性肾小管坏死(ATN)发生率及1年移植肾存活率与普通供肾均远见显著差异;其他特殊供肾均未发生与修整术有关的并发症。结论 畸形供肾或损伤供肾,通过合理手术整形,灵活运用等方法保肾,并不影响肾移植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移植肾功能早期恢复对移植长期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性分析345例肾移植患者早期肾功能变化,探讨肾移植术后肾功能恢复正常所需时间长短对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影响。方法 根据本组肾功能恢复正常平均时间为9天,分为即刻肾功能恢复(IGF,术后9天内血肌酐降至正常)、缓慢肾功能恢复(SGF,大于9天后血肌酐才正常)和肾功能未能恢复正常(AGF)三组,通过Kaplan-Meier方法分别计算包括性排斥(AR)、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和不考虑AR,DG  相似文献   
8.
肾移植患者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监测及处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肾移植受者术前由于二次移植、输血、妊娠等原因可造成体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体液致敏,是造成术后超急性排斥反应(HAR)和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移植肾临界改变的转归及对肾功能的影响,探讨合适的治疗方案。方法2001年1月至2004年3月移植肾穿刺提示临界改变的受者110例,年龄14~65岁,平均39岁。其中44例为程序活检提示临界改变者(A组),未予抗排斥治疗;66例为术后6个月内肾功能异常行诊断性穿刺提示临界改变者(B组)行抗排斥治疗。另取102例程序活检提示移植肾状态者为对照组(C组)。比较随访期内的急性排斥发生率和术后6个月肾功能,并用免疫组化法观察间质炎性细胞的浸润情况。结果A、C组术后6个月内急性排斥发生率分别为6.8%(3/44)和4.9%(5/102)(P>0.05)。B组接受抗排斥治疗后,62例(93.9%)患者肾功能完全逆转。术后6个月,A、B、C组平均血肌酐水平分别为(109.00±20.75)、(122.67±27.28)、(109.23±18.28)μmol/L,B组与A、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9,0.003。B组间质浸润的CD8、CD68阳性细胞显著多于A组(P值分别为0.041,0.022)。结论对于病理表现为临界改变的肾移植受者,应密切结合临床,对于肾功能稳定者可不予抗排斥治疗,肾功能异常者应积极抗排斥治疗,CD8、CD68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0.
正睡眠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基本生命活动之一,人一生大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良好的睡眠是健康的标志,而睡眠障碍则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降低工作效率,甚至酿成意外伤亡事故。调查显示,约43.4%的中国人在过去1年中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失眠,其中约20.0%的人选择了使用镇静催眠药物来解决失眠问题。从清醒到睡眠的转变主要是脑细胞活动的状态转换。这种状态的转换是大规模的,涉及大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