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人参皂甙Rg1对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正常大鼠关节软骨细胞分为三组:A、B组用白细胞介素1β(IL-1β)10 ng/ml作用24 h,建立软骨细胞凋亡模型;B组事先加入10 μg/ml的人参皂甙Rg1保护2h;C组作为空白对照.TUNEL法检测人参皂甙Rg1对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人参皂甙Rg1对凋亡软骨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A、B和C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7.30±4.05)%、(10.30±1.08)%和(2.20±1.93)%,B组胞凋亡率低于A组(P<0.05).与A组比较,B组软骨细胞TIMP-1的表达增加,MMP-13的表达降低(P<0.05).结论 人参皂甙Rg1具有拮抗大鼠关节软骨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题释义: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的脊柱疾患,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在有不同程度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或其他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等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以及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内镜下(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靠等特点,现已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多为突出部分压迫一侧神经根引起同侧神经根受压症状,一侧腰椎间盘突出而对侧出现症状的病例在临床上并不多见,因此对于此类腰椎间盘突出症目前尚无特定的分型及命名,文中将其称为“对侧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探讨在内镜下椎间孔入路腰椎髓核摘除术治疗对侧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单侧或双侧减压的疗效对比。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并行内镜下椎间孔入路腰椎髓核摘除术的40例对侧症状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以减压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突出侧减压组20例和双侧减压组20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及第3,6,12个月腰部、下肢目测类比评分以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术后12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复查腰椎动力位X射线片评估腰椎稳定性。 结果与结论:4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6个月。①两组均未出现硬膜囊撕裂、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②两组患者术后腰部及下肢疼痛均有明显缓解,且与术前相比,术后JOA评分有明显提高,术后腰部及下肢目测类比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双侧减压组各对应时间点的目测类比评分及JOA评分均优于突出侧减压组(P < 0.05);③术后12个月改良Macnab评估结果示,突出侧减压组优良率为70%,双侧减压组优良率为9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④术后12个月复查腰椎动力位X射线片,两组均未出现腰椎失稳或滑脱的情况。提示:对于对侧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经皮内镜下椎间孔入路腰椎髓核摘除术治疗,两种减压方式均可改善疼痛症状,但双侧减压较突出侧的单侧减压,减压更充分,术后恢复效果更佳。 ORCID: 0000-0002-7636-0921(王秋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究烟碱对碘乙酸(monoiodoacetic acid,MIA)诱导的大鼠膝骨关节炎模型的保护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作初步探讨?方法:通过MIA膝关节腔注射法构建大鼠膝骨关节炎模型,将造模成功的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MIA组)10只,烟碱干预组20只(MIA+Nic 0.25 mg/kg与MIA+Nic 0.5 mg/kg组各10只)?另外,将10只大鼠作为假手术组(对照组)?造模30 d后提取大鼠右膝关节软骨组织标本,进行大体光镜和组织学病理切片观察关节软骨破坏情况;并用RT-PCR法对各组大鼠右膝关节软骨内的Ⅱ型胶原?蛋白聚糖的表达进行检测;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Akt蛋白表达?结果:与MIA组相比,烟碱可明显改善模型大鼠膝关节大体光镜评分和Mankin’s评分(P < 0.01),提高关节软骨Ⅱ型胶原和蛋白聚糖表达水平(P < 0.01),并显著增加磷酸化Akt蛋白水平(P < 0.01)?结论:烟碱可有效缓解MIA诱导的大鼠膝关节软骨退变,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PI3K/Akt信号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1-补体C5(TRAF1-C5)基因rs3761847位点多态性与东亚人群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关联性?方法:双人同时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数据库?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筛选出有关TRAF1-C5基因与东亚人群RA的病例对照研究,使用STATA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算等位基因A与G?纯合子(AA与GG)?杂合子(GA与GG)?显性模型(GA + AA与GG)?隐性模型(AA与GA + GG)与东亚人群RA关联性的OR值,同时进行异质性分析及亚组分析?结果: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5篇,共包括病例组7 438例及对照组5 593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rs3761847位点多态性与东亚人群RA无明显关联性,但I2 > 50%,存在异质性,故使用亚组分析,发现中国及日本人群的RA与rs3761847位点多态性具有关联性,但未在韩国人群发现这种关联性?结论:TRAF1-C5基因rs3761847位点多态性与中国及日本人群的RA存在关联性,但整体东亚人群是否与之关联仍需多中心?大样本?同质性的病例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6.
吴东迎  吴继彬  孙玛骥  袁峰 《中国骨伤》2020,33(10):943-947
目的:探讨三维椎间孔导向器在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利用逆向定位原理,设计出三维椎间孔导向器。自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将三维椎间孔导向器应用于临床,共4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了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根据是否应用三维椎间孔导向器,分为导向器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导向器组男9例,女11例;年龄(46.0±11.0)岁;L_(3,4) 5例,L_(4,5) 15例;BMI(25.4±3.2) kg/m~2;使用三维导向器进行穿刺置管。对照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51.8±9.8)岁;L_(3,4) 4例,L_(4,5) 16例;BMI(24.8±3.5) kg/m~2;以术中经验进行常规穿刺置管。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时间、透视次数和穿刺次数,以及手术前后下肢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腰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结果:所有患者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并顺利完成手术。导向器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和穿刺次数均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下肢VAS评分和腰椎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缓解(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椎间孔导向器结构紧凑,操作简单,可以减少穿刺次数与辐射损伤,并能缩短初学者穿刺学习曲线,具有一定的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健康成人和C5/6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DCM)患者颈椎MRI矢状面形态的差异及与DCM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年1—1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门诊143例C5/6单节段DCM患者(DCM组)及144例健康体检成人(对照组)的MRI影像资料。其中,DCM组男72例、女71例,年龄30~70(56.7±11.0)岁。对照组男72例、女72例,年龄30~70(55.8±9.4)岁。在颈椎MRI矢状面测量C2斜率(C2S)、颈前凸角(CL)、C2~7矢状位轴向距离(cSVA)、T1倾斜角(T1S)、颈倾斜角(NT)、胸廓入口角(TIA)、脊柱-颅角(SCA)、颈椎倾斜(CeT)和颅倾斜(CrT)。分别在对照组、DCM组内对比不同性别间及两组间各项影像学参数的差异;在DCM组观察各影像学参数与单节段DCM发病的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中,女性C2S(11.25°±6.51°)大于男性(7.63°±7.82°),CL(8.12°±8.45°)、T1S(20.89°±6.50°)、TIA(71.72°±11.88°)、SCA(86.44°±8.54°)、CeT(16.20°±6.59°)均低于男性(14.69°±9.77°、23.27°±7.65°、75.50°±10.92°、95.89°±10.56°、19.23°±8.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SVA、NT、CrT在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CM组中,女性SCA(88.19°±11.78°)、CeT(15.11°±8.46°)低于男性(95.88°±11.84°、18.10°±9.21°),而CrT(5.09°±4.22°)高于男性(3.82°±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他观察指标在不同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与DCM组:女性间比较,对照组NT(50.83°±12.66°)、TIA(71.72°±11.88°)均低于DCM组(55.81°±13.15°、76.02°±13.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性间比较,对照组CL(14.68°±9.67°)高于DCM组(10.37°±13.78°),NT(52.24°±8.89°)、TIA(75.50°±10.92°)低于DCM组(57.33°±11.18°、79.27°±9.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性、女性C5/6单节段DCM发病均与CL和NT相关(DCM女性组r=-0.26、0.28,DCM男性组r=-0.22、0.25,P值均<0.05)。结论 健康成人发展至C5/6单节段DCM的过程中均与颈椎前凸的丢失相关,男性颈椎MRI矢状面形态的变化较女性更大。DCM患者不同性别间颈椎MRI矢状面形态的差异主要在于头颅重心位置不同和颈椎前移、前凸的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