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5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成人脱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最佳治疗方法一直是众多学者讨论的焦点。作者通过对12例成人肱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治疗,体会到:早期手术、关节内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是获得好的治疗效果的关键。1临床资料自1996年5月~1998年10月对12例成人肱骨远瑞关节内骨折行手术治疗。其中男4例,女8例;年龄50~85岁,平均年龄6岁。按AO/ASIF分类法[1]分类;CI型3例,CZ型7例,C3型2例。合并肘关节脱位4例,开放性骨折3例。治疗方法:2例患者因同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须术前行内科治疗,遂于伤后3天手术。其余10例均于伤后队小时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棘突间稳定器KMC(Kinetic Medical CO.)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DDD)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自2011年5月2012年7月期间,因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入本科治疗,行棘突间稳定器KMC置入手术的病例资料并进行随访,共有14例纳入研究。男性6例,女性8例;年龄382012年7月期间,因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入本科治疗,行棘突间稳定器KMC置入手术的病例资料并进行随访,共有14例纳入研究。男性6例,女性8例;年龄3878岁,平均(57.0±11.83)岁。手术部位:L2、3节段1例,L3、4节段3例,L4、5节段10例,所有病例均为单节段KMC置入。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标准(ODI)和VAS疼痛评分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隙的前高、中高和后高及椎间孔高度和宽度,手术节段和上一邻近节段活动度,并按照是否行髓核摘除将病例分为髓核摘除组和非髓核摘除组,分别比较2组患者手术节段腰椎活动度。[结果]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腰腿痛症状均缓解明显,生活质量提高。患者ODI功能障碍评分由术前的(64.59±13.34)%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9.17±8.48)%,降低显著(P<0.01)。VAS疼痛评分由术前的(8.29±1.27)降至末次随访时的(2.14±1.03),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和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椎间隙前高无明显变化,末次随访时的椎间隙中高、后高以及椎间孔高度、椎间孔宽度较术前增加明显。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手术节段活动度明显变小,且是否行髓核摘除对活动度无明显影响。上一邻近节段活动度则无明显改变。截止到末次随访时为止,未发现内固定移位、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结论]棘突间稳定器KMC能维持手术节段的稳定性,保留相应节段的活动度,安全可行,在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中,近期疗效肯定,且对上一邻近节段的活动度影响小。  相似文献   
3.
等离子刀间盘消融术联合椎前病灶注射治疗混合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等离子刀椎间盘消融术联合术中椎前病灶局部注射治疗混合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10月~2006年10月采用经皮穿刺等离子刀间盘消融同期椎前病灶(颈前交感神经、钩椎关节、椎动脉前方和椎间孔处)注射组合药液治疗混合型颈椎病26例(53个椎间盘)。其中男12例、女14例。年龄48~81岁,平均58岁。结果:全部病例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及椎前病灶注射顺利,未发生穿刺针管和刀头折断、大出血、大血肿和神经误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诊6~18个月,采用Odom法评定疗效,优:10例,良:14例,可:2例,优良率92.3%。结论:等离子刀颈椎间盘消融术同时对椎间盘外的其它继发病变给予局部药物注射治疗,可以更加有效地消除混合型颈椎病的复杂病理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带锁髓内钉在胫骨中下段骨折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带锁髓内钉治疗胚骨中下段骨折共20例,合并腓骨骨折16例,同时行腓骨骨折固定14例。结果:所有病例随访6~36个月,中均20个月。除2例延迟愈合外,其余均在术后6个月内愈合。术后3个月膝、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2例术前腓总神经瘫的病人6个月恢复正常。无出现术中误伤神经、血管,术后未发生脂肪栓塞综合征、肌间隔综合征。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最终结果采用Johner-wruch评分标准,优18例,良2例。结论: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内固定方法,手术切口小、时间短、固定效果可靠,减少了手术中出血和对骨折端血运的破坏,有利于骨折的愈合,能早期功能锻练,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5.
成人肱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最佳治疗方法一直是众多学者讨论的焦点.作者通过对12例成人肱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治疗,体会到:早期手术、关节内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是获得好的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动力髁螺钉在股骨粗隆周围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0  
目的:探讨动力髁螺钉(DCS)在股骨粗隆周围骨折中的应用及并发症原因,方法:对20例股骨粗隆周围骨折(粗隆间骨折12例,粗隆下骨折8例。其中粗隆间骨折根据Evans分型方法:I型10例,均为不稳定型:II型2例。)采用间接复位DCS内固定治疗,结果:经8个月-3年(平均2年)的随访,骨折全部愈合,尚存1例轻度髋内翻等并发症。结论:动力髁螺钉(DCS)治疗股骨粗隆周围骨折是DCS的一种新用途,是其他内固定的一个补充,适用于不稳定型的粗隆间骨折和特别靠近近端的粗隆下骨折,当术中其他内固定造成大粗隆游离,影响固定效果时,可改用DCS固定补救,应用间接复位技术,不需要固定小粗隆或内侧小粗隆植骨,术中反复穿钉,术后过早负重,可能引起髋内翻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使用接触式椎间融合器结合椎弓根钉治疗节段不稳型退行性椎间盘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节段不稳型退行性椎间盘疾病患者使用接触式椎间融合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进行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3个月,患者症状明显改善,优19例,良6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83%,椎间融合率80%。结论:使用接触式椎间融合器结合椎弓根钉是治疗节段不稳型退行性椎间盘疾病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青壮年肱骨近端三部和四部分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目的探讨青壮年肱骨近端三部和四部分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切开复位、T形钢板或联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同时修补撕裂的肩袖和关节囊,术后早期康复治疗。结果8例随访1~4年,平均3年,患侧肩关节功能优良率87.5%。结论T形钢板或联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肱骨近端三部和四部分骨折具有内固定牢靠、术后不需要外固定、早期功能锻炼的优点,应用正确,有助于肩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采用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共32例,合并腓骨骨折26例,同时行腓骨骨折固定16例。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6-36个月,平均20个月,术中4例用瞄准器锁扣远侧锁钉失败,3例立即改用徒手锁扣成功,1例石膏固定。2例延迟愈合,其余均在术后6个月内愈合。术后3个月膝、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2例术前腓总神经瘫的患者6个月恢复正常,1例石膏固定病例8个月恢复正常。术中术后未发生合并症及并发症,拨钉后未见骨折再发生。结论 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内固定方法,手术切口小、时间短、固定效果可靠,减少了手术中出血和对骨折端血运的破坏,有利于骨折的愈合,能早期功能锻炼,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力髁螺钉(DCS)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3例股骨粗隆下骨折,按Sein-sheimer分类,Ⅱ型2例,Ⅲ型7例,Ⅳ型7例,Ⅴ1例,采用间接复位技术DCS内固定治疗。结果:经过8个月-4年,平均2年的随访,骨折全部愈合,优良11例,优良率为84.6%。结论:应用DCS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是DCS的一种新用途,这固定系统使难治的股骨粗隆下骨折又多了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应用间接复位技术。不需要固定小粗隆或内侧小粗隆植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