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9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2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逆推剥离法经尿道等离子体前列腺双极汽化电切术(PKVP)治疗前列腺增生症(BPH)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英国佳乐公司提供的等离子体双极汽化电切内窥镜系统,应用逆推剥离法PKVP治疗BPH 77例。结果77例均未输血,无电切综合征(TURS)及真性尿失禁出现,术后3~6个月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平均8.3分,生活质量评分(QOL)平均2分,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5天。结论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中使用等离子体双极汽化电切内窥镜系统和掌握逆推剥离法的切除技巧具有提高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的优点,这些优点使得初学者对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相对容易掌握,并易于在基层医院推广。逆推剥离法PKVP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慢性染铅对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Ca2+浓度及Ca2+-ATP酶活性的影响。方法:用0.15%醋酸铅饲养大鼠建立慢性染铅动物模型,参照Dildy法和徐友涵法测定海马神经细胞Ca2+浓度及Ca2+-ATP酶活性。结果发现:细胞内Ca2+浓度,染铅组(203.83±30.50)nmol/L,对照组(97.62±19.83)nmol/L,t=8.31P<0.005;Ca2+-ATP酶活性,染铅组(326.42±40.06)nmol(Pi)·mg-1·min-1,对照组(253.07±25.40)nmol(Pi)·mg-1·min-1,t=3.54,P<0.01。结论:慢性染铅可使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内Ca2+浓度升高,Ca2+-ATP酶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谷氨酸对脑组织即早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及醋酸锌对谷氨酸诱导c-fos和c-jun过度表达的拮抗作用。方法:体外小鼠海马脑片培养;在培养基中加入200μmol/L的谷氨酸(或同时加入谷氨酸和醋酸锌),作用0.5,1,2,3h,然后进行RT-PCR实验,检测c-fos和c-jun的表达变化。结果:200μmol/L谷氨酸处理的脑片中,1-2h期间c-fos的表达升高,当谷氨酸与100μmol/L醋酸锌共同处理脑片时,1-3h期间c-fos表达基本恢复正常;200μmol/L谷氨酸作用下,脑片c-jun表达水平从0.5h起即明显升高,谷氨酸与醋酸锌共同作用时,可见c-jun基因在各检测时段表达基本接近正常。结论:谷氨酸可引起c-fos及c-jun的过度表达,锌离子可拮抗谷氨酸诱导的c-fos和c-jun过度表达作用,使二基因表达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4.
铅对大鼠海马神经元胞质PKC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不同低浓度醋酸铅不同染铅时间对大鼠海马神经元原代培养细胞胞质蛋白激酶C(PKC)活性及神经元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出生 4~ 8dWistar大鼠海马神经元原代细胞培养 ,显微照相 ,并不同时间不同浓度染铅 ,应用改良的Takai法测定PKC活性的变化。结果 :0 .1~ 1.0 μmol/L染铅 ,PKC活性依浓度依赖方式被激活 ,染铅浓度 >1.0 μmol/L ,PKC活性下降 ;染铅 15min后PKC活性升高并保持。低浓度醋酸铅并可抑制原代神经元细胞生长 ,呈浓度依赖方式。结论 :低浓度醋酸铅可持续激活大鼠海马神经元原代培养细胞胞质PKC ,抑制原代神经元细胞生长。  相似文献   
5.
新型胆碱酯酶抑制剂对阿尔茨海默病作用的生物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型胆碱酯酶抑制剂(活性物质)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海马结构的生物化学影响,为AD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基础研究资料。方法:实验选用40只3—5月龄雄性Wistar大鼠,其中30只大鼠切断穹窿海马伞制作AD动物模型。术后第8天静脉给予新型胆碱酯酶抑制剂进行治疗,然后采用分光光度计对各组海马结构分别进行生化检测。结果:海马结构细胞胞浆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测定:活性物质组的酶活A/蛋白A的均值为0.223&;#177;0.058,每毫克蛋白酶活A为0.881&;#177;0.051。单纯损伤组分别为0.402&;#177;0.193和1.558&;#177;1.29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红细胞膜AchE活性测定:单纯损伤组的酶活A/蛋白A的均值为0.62&;#177;0.09。给药后的活性物质组为0.55&;#177;0.08,石杉碱甲组为0.62&;#177;0.14。活性物质组与单纯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新型胆碱酯酶抑制剂(活性物质)具有较强的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其抑制作用大于石杉碱甲,并对AD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铅与幼鼠脑蛋白激酶C活性及记忆功能改变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铅具有很强的神经亲和性 ,可在神经组织中蓄积 ,引起神经系统功能 (主要是学习记忆功能 )的长期损害[1~ 4 ] 。铅可干扰神经发育和学习记忆机制中的多个环节。现已知 ,铅通过对PKC(proteinkinaseC ,蛋白激酶C)的异常激活或抑制而干扰LTP(长时程增强 )的形成和维持 ,并影响发育期大鼠脑海马中PKC活性和PKCγ同工酶的分布[5~ 6 ] 。在本研究中我们在体外测定了铅暴露的不同发育期小鼠脑组织PKC活性变化 ,并结合动物行为学测试 ,分析研究了不同浓度铅对不同发育期小鼠脑组织中PKC活性变化及其对小鼠记忆功…  相似文献   
7.
背景:铅暴露引起的动物学习记忆障碍与脑细胞中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活性改变是否有关系呢?目的:研究慢性铅暴露下发育期小鼠大脑组织PKC活性变化规律及其对小鼠记忆发育的影响。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的验证性实验研究。单位:卫生部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材料:实验在中国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选择五六周龄昆明种小白鼠72只。方法:以不同浓度的醋酸铅饲喂交配后的雌鼠,其幼崽通过哺乳和直接饮水接触铅。在幼崽生后1d(P1),8d(P8),15d(P15),22d(P22),30d(P30)将其分别处死,取出脑组织。采用[γ-^32P]ATP放射性磷标记法于体外测定铅暴露小鼠大脑组织的PKC的活性;另外取暴露于不同浓度醋酸铅的发育期小鼠,通过被动回避反应实验进行记忆行为学训练和测试,观察不同浓度的铅对小鼠记忆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①不同浓度铅暴露对发育期小鼠大脑组织内PKC活性的影响。②不同浓度铅暴露对发育期小鼠记忆行为的影响:结果:对幼鼠脑PKC的活性测定显示:在发育初期铅暴露小鼠脑中PKC活性高于正常,发育后期则低于正常,高浓度铅对PKC活性抑制较强;记忆行为学测试可见低浓度铅使小鼠发育初期记忆曲线升高,而使中长期记忆曲线减低;铅浓度升高,记忆曲线降低。结论:铅对小鼠大脑组织中PKC活性发育有抑制作用.铅浓度越高,抑制越明显;低浓度铅在短时间内似有刺激记忆的作用,长时间低浓度铅暴露使记忆抑制;高浓度铅使记忆能力降低作用更明显。铅对发育期小鼠脑中PKC活性及记忆功能的影响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应用酶学比色法测定35例肺心病急性期患者及30例健康人红细胞膜Na+-K+-ATPase、Ca2+-Mg2+-ATPase活性,同时测定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结果:患者红细胞膜Na+-K+-ATPase、Ca2+-Mg2+-ATPase活性下降与对照组比差异十分显著(P<0.01)。患者组Na+-K+-ATPase、Ca2+-Mg2+-ATPase活性与PaO2呈显著正相关;与PaCO2呈显著负相关。表明:肺心病急性期红细胞膜Na+-K+-ATPase、Ca2+-Mg2+-ATPase活性下降与严重缺氧、CO2潴留有关。Na+-K+-ATPase、Ca2+-Mg2+-ATPase活性下降是引起肺心病急性期细胞内、外离子紊乱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评价使用曲安奈德联合透明质酸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性。 方法依据Meta分析要求,对CBM、CNKI、PubMed、Springer、Embase、万方、维普、Cochrane Library、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网、专利数据库等进行检索,严格评价纳入以曲安奈德联合透明质酸钠作为主要干预措施,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研究文献质量,并收录相关有效的数据资料,检索年限从建库至2019年03月运用Review Manager5.3、Stata/MP 15.1对总有效率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进行Meta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18篇文献,受试者共1576人,16篇文献报道了总有效率,5篇报道了Lysholm膝关节评分。对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曲安奈德联合透明质酸钠的总有效率(95% CI:2.79~5.25,P<0.01)高于透明质酸钠;Lysholm膝关节评分(95% CI:0.84~1.65,P<0.01)优于透明质酸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时,曲安奈德联合透明质酸钠具有更高的总有效率,治疗后的膝关节功能评分要优于单独使用透明质酸钠。  相似文献   
10.
背景:以往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分化的研究,多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作为辅助因子与其他细胞因子联合应用,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单独应用能否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软骨特异性胶原仍存在争议,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分化及软骨胶原纤维稳定性的影响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分化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的影响。 方法:构建含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完整编码区的表达载体,稳定转染至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设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稳定转染组,同时设未转染组作对照。 结果与结论:MTT检测结果显示,实验成功筛选得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稳定过表达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染后4 d,细胞增殖能力显著增强(P < 0.05)。RT-PCR,Western blot法及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果显示,与未转染组相比,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稳定转染组细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Ⅱ型胶原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 < 0.01),基质金属蛋白酶1,2,3 mRNA表达显著降低(P < 0.01)。结果证实,单独应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能够有效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以及软骨分化,并维持软骨胶原纤维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