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0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彩色血管三维超声在颈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材料方法 :疑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80例 ,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其中 2 8例同时做彩色血管三维超声成像 ,5 5例经临床、CT、MRI证实为脑梗死。结果 :①本组 5 5例脑梗死 ,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 4 9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②有脑梗死的彩色血管三维血流图呈“串珠”状 ,而非脑梗死的彩色血管三维血流图呈连续“圆锥”状。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有良好的价值 ,三维彩超是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2.
阿司匹林间歇疗法在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间歇疗法与常规疗法在脑卒中二级预防中临床价值的差异。方法收集25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按随机单盲开放对照原则分为间歇疗法组(间歇组)(每8周内停药1周)和常规疗法组(单规组)各125例,均给予阿司匹林100mg Qd治疗2年。结果(1)2组脑卒中再发率无明显差异;(2)2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和凝血功能无明显差异;(3)间歇组上消化道出血、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常规组明显下降(P<0.01)。结论阿司匹林间歇疗法较常规疗法能有效减低了长期治疗导致的消化道不良反应,同时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再发率,在脑卒中二级预防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患者性激素水平的前瞻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恢复期的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病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测定脑卒中患者 2 76例 (脑梗塞 2 0 7例 ,脑出血 69例 )、急性心肺疾病患者 52例及正常老人对照组 89例的性激素水平。结果 急性期脑卒中男性组血清雌二醇 (E2 )、睾酮 (T)比其他男性对照组明显增高 (P<0 .0 5)。女性中急性期脑出血组的 E2 、T水平最高 ;急性心肺疾病组和脑梗塞组较脑卒中组恢复期、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 (P<0 .0 5)。脑出血组性激素水平与病情程度呈正相关 ;脑梗塞组性激素水平与疾病的预后相关 ,即 E2 升高 ,T降低 ,预后越好。脑卒中组恢复期女性 E2 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 (P<0 .0 5)。结论 脑卒中患者急性期 E2 水平的升高是一种应激反应 ,而且对受损害的脑细胞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而 T具有加重损害的可能 ,性激素水平与脑卒中的预后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医学生乙型肝炎防治知识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州市医学生对乙型肝炎防治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今后开展医学基础教育和临床培训提供基线资料。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广州市某医学院医疗系本科四年级学生共145人进行横断面现场问卷调查。结果:学生对乙型肝炎疫情报告的正确回答率在2.1%~80,7%之间,对乙型肝炎流行特点、危险性及传播途径的正确回答率在17.2%~88.3%之间,对乙型肝炎诊断、治疗及预防的正确回答率在2.8%-92,4%之间。结论:总体上医学生对乙型肝炎防治知识掌握良好,但对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职业接触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危险性以及乙型肝炎诊断标准认知薄弱,是今后教育和培训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脑干梗塞41例临床表现与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1例脑干梗塞病例的临床分析表明,大部分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多为腔隙性梗塞,以桥脑梗塞最为常见;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并多合并有其它部位梗塞。MR是目前量理想的脑干梗塞影像学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三七三醇皂苷(PTS)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8.
联合使用神经保护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脑梗死后早期应用神经保护剂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12 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抗凝 Ca 拮抗剂 )、治疗组B(抗凝 自由基清除剂 )、治疗组C(抗凝 Ca 拮抗剂 自由基清除剂 )、对照组 (仅使用抗凝治疗 )。在治疗前及治疗后 1个月分别从神经功能缺损及残疾 /生活能力水平两方面进行评价。 结果 B、C两组的疗效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Barthel指数分别为 7 61± 5 2 6、7 2 6± 5 0 6和 82 3 7± 3 0 61、84 49± 3 1 5 3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 9 2 1± 5 42和 70 0 2± 3 0 2 4(P <0 0 5 ) ,A组与对照组、B组与C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结论 联合使用适当的神经保护剂能提高脑梗死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是否可以促进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梗死周围区的血管新生,寻求促使脑缺血后血管新生、开发脑储备能力的有潜力的中医药疗法。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术后24h采用银杏叶注射液以10mg/(kg体重·d)的剂量连续腹腔注射治疗6d,于缺血后第7d、14天分别观察银杏叶组和对照组大鼠脑梗死体积、脑梗死灶周围血管密度(层粘连蛋白,Laminin的表达)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第7天和14天银杏叶组的梗死体积明显减小,梗死周围血管密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并显示出更好的神经功能评分(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可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后大鼠脑梗死周围区的血管新生,从而开发脑储备能力,这可能是银杏叶提取物改善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观察影响比浊法血小板聚集试验的因素.方法 选择30例健康对照组和204例病例组,观察不同的血小板计数及诱导剂浓度对糖尿病患者餐前与餐后、采血后的检测时间、诱导剂的种类互补等不同试验条件下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随着血小板计数的减少或增加,血小板聚集率相应的减少或增加;二磷酸腺苷(ADP)、胶原(COL)、花生四烯酸(AA)浓度增加,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增大,相应的阿司匹林抵抗(AR)或氯吡格雷抵抗(CR)的检出率增高;服用不同的抗血小板药物,糖尿病患者对以ADP、COL、AA为诱导剂测定的血小板聚集率,其影响不同;未空腹及检测时间超过3 h重复性较差;服药2周后,COL、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下降不明的患者,随着时间的延长,6个月后易重新出现CR.结论 血小板计数、诱导剂浓度、糖尿病疾病、空腹状态、检测时间与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相关,以ADP、COL、AA作诱导剂检测血小板聚集率较单一的ADP更全面、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