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桥小脑角占位性病变引起的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10月~2006年7月37例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其中胆脂瘤18例,脑膜瘤8例,听神经瘤6例,三叉神经鞘瘤5例,均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23例,次全切除10例,部分切除4例。35例疼痛症状消失(32例立即消失,3例术后2个月消失),随访3个月~5年无复发;2例无效。发生暂时性面瘫6例,面部麻木6例,无颅内感染及脑脊液漏。结论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是治疗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桥小脑角微血管减压手术入路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桥小脑角微血管减压手术提供针对性的解剖学数据。方法选取10具甲醛固定尸体标本,模拟侧卧手术体位,经乙状窦后入路,行解剖测量,测量双侧共计20侧。结果手术入路中深部相关结构距骨窗(乙状窦横窦移行处)的距离:面听神经出脑干区为(4·11±0·37)cm,三叉神经入脑干区为(4·47±0·42)cm,两者间距为(0·68±0·16)cm,小脑水平裂中点与前方骨壁的距离(代表桥小脑角池的宽度)(0·26±0·10)cm,小脑绒球最高点的垂直高度(0·34±0·09)cm,岩静脉在手术入路中与三叉神经根入脑干区密切关系,小脑腹侧面与神经根关系密切的血管主要为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和小脑下后动脉。结论在桥小脑角微血管减压术中,骨窗的位置,桥小脑角蛛网膜下腔的宽度,小脑绒球的大小,岩静脉的位置等为入路中重要的解剖学标记。脑神经周围的动脉、静脉等结构与脑神经的位置关系与脑神经的压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219例的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后远期疗效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我科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219例,观察术后2年疼痛改善情况,并结合年龄,病程,压迫血管类型,有无明显压迹等因素分析三叉神经痛的复发因素。结果影响术后复发的因素中,性别及年龄与术后复发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而病程<8年,动脉性压迫并有明显压迫切迹者,术后复发率相对较低(P均<0.05)。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治疗措施,但病程,压迫血管类型及压迫程度是影响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韦玉和  陈俊  韦永祥 《临床荟萃》2001,16(15):710-710
近年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脂肪肝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Schaffner认为所有脂肪肝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内皮素(ET)在肝纤维化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为此我们测定了不同病因的脂肪肝患者血浆ET-1及Ⅲ型前胶原肽(P Ⅲ P)水平,以探讨其临床意义,简述如下。1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我院1999年诊治脂肪肝267例,其中酒精性脂肪肝13例,肝炎性脂肪肝15例,非醇性脂肪肝238例,药物性脂肪肝1例。各型脂肪肝均符合范建高所述诊断标准。酒精性脂肪肝组(A组),男12例,女1例,年龄(…  相似文献   
5.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初步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垂体腺瘤是神经外科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约为1/10万,占颅内肿瘤的10%[1].随着内镜技术的迅速发展,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日渐增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松龄血脉康对糖尿病(DM)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前列环素(PGI2)和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2型DM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一般治疗基本相同。实验组加用松龄血脉康,1.5g,tid。连用12wk。测定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A1c(GHbA1c)及血浆NO、PGI2、ET-1水平。结果:治疗前2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实验组血浆NO、PGI2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1)。ET-1显著下降(P〈0.01);FBG、GHbA1c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所有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松龄血脉康可改善DM虱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能有效调节DM患者血浆NO、PGI2、ET-1水平,对DM具有一定的辅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桥小脑角池(Cerebellopontine angle cistern,CPA)的开放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 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的影响。方法实验组(A组)2007年9月至2008年6月面肌痉挛病人100例,男44例,女56例,年龄30-68岁,术前纯音听阈测定听力均正常,术中BAEP监测桥小脑角池开放前后V波潜伏期的变化;对照组(B组):另取术前病例20例,2007年9月至2008年6月,其中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34-65岁,术前情况同实验组。取其V波潜伏期值作为正常对照;结果桥小脑角池开放后,V波潜伏期平均延长0.85ms,延长比率12.9%;桥小脑角池封闭后,V波潜伏期平均回复0.64ms,回复9.8%;桥小脑角池封闭后较开放前平均延长0.21ms,延长3.1%。术后3天5例出现耳鸣,3例眩晕,无1例听力下降,3个月所有病人均无耳鸣、眩晕及听力异常。结论V波潜伏期延长大于1ms且CPA关闭后无回复提示听神经出现可逆性损伤,表明V波潜伏期的延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示听神经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MVD)前后瞬目反射的变化,探讨术后迟发性面神经麻痹(DFP)的发生机制.方法 对印例面肌痉挛患者术前1d、术后第1、3、5天行瞬目反射检查,并观察DFP的发生.结果 56例术后未出现DFP,但瞬目反射检查仍表现为短暂的R1、R2潜伏期延长,且R1潜伏期于术后第5天,R2潜伏期于术后第3天恢复至术前水平.4例分别于术后第6-15天出现DFP症状,术后瞬目反射记录表现为R1潜伏期逐渐延长,甚至波形消失.结论 MVD对面神经功能存在影响,对于大部分患者(93%),面神经功能术后5 d内可自行恢复,而R1潜伏期逐渐延长甚至波形消失则表现为DFP.瞬目反射检查中R1波的监测对MVD术后DFP的发生有一定的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面肌痉挛术后并发症原因及处理。方法对2000年12月~2007年3月我院207例面肌痉挛行MVD术后进行1年以上的随访,观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及恢复情况。结果无一例死亡,15例(7.2%)在术后1周内出现脑脊液漏皮下积液,给予加压包扎(13例),穿刺抽吸后加压包扎并头高脚低位(2例)处理后出院时积液基本消失,48例(23.2%)出现面瘫,20例(9.7%)出现听力下降,12例(5.8%)出现耳鸣。术后随访1~7.3年,(4.2±2.7)年,无一例发生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面瘫及耳鸣患者全部恢复,10例(4.8%)仍有听力障碍,其中6例(2.9%)为耳聋。结论脑脊液漏、皮下积液、面瘫、耳鸣、听力下降是MVD的主要并发症,脑脊液漏、皮下积液、面瘫、耳鸣可逆转,听力障碍是远期主要的并发症,术中注重操作技巧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维生素C对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维生素 C对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5 0例 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 2组 ,一般治疗基本相同 ,实验组加服维生素 C 1.5 g/d,共 4周 ,测定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果糖胺、糖化血红蛋白 A1 c、血循环内皮细胞数、血浆一氧化氮及内皮素 -1的水平。结果实验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循环内皮细胞数、内皮素 -1下降及一氧化氮上升有极显著性差异 ( P<0 .0 1)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也具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1)。对照组所有指标和实验组空腹血糖、果糖胺、糖化血红蛋白 A1 c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 ( P>0 .0 5 )。血循环内皮细胞数与一氧化氮、内皮素 -1具有显著相关性 ( r=-0 .5 0 3,r=0 .498,P<0 .0 1)。结论维生素 C可保护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 ,改善其功能 ,对糖尿病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