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15篇
药学   7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32)胰腺移植对大鼠糖尿病早期肾病的治疗[鄢业鸿,夏穗生.中华器官移植杂志,1995,16(4):154]对大鼠肌注链脲霉素制成稳定的糖尿病模型后,检测尿中24hβ2-微球蛋白、白蛋白排泄总量,并对胰腺移植后尿中增高的β2-微球蛋白、白蛋白,肾重?..  相似文献   
2.
肝动脉血栓形成是原位肝移植最常见的血管并发症,后果常常是致命的,其抢救方案有多种,包括溶栓、取栓后再吻合、介入血管成形和再移植等.本文报道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移植后早期肝动脉血栓形成,在无其他血管移植物可用的紧急情况下,利用受者的自身桡动脉作血管移植物,重建肝动脉血供,成功地挽救了移植肝及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3.
肝脏是机体具有强大防御功能和再生能力的重要器官之一,相对于细胞增殖来说,成人或动物的肝脏是一个相对静止的器官。在正常肝组织中仅有0.0012%-0.1%的肝细胞进行有丝分裂[1],而大部分肝细胞处于相对静止的G0期。但在肝脏被部分切除、受到药物(如D2氨基半乳糖胺,CCl4)毒害后,残余的或未受到损害的肝细胞可以通过DNA合成和有丝分裂增殖,重建与机体大小相适应的体积。而肝细胞再生停止是由肝脏的重量与个体体重的比例来决定的,当肝脏再生后其重量与整个体重达到一定比例时,肝脏的再生将自动停止[2]。肝脏的这种再生并不是被切除的肝叶重新长出,而是残余肝细胞的增生,称之为肝再生(liver regeneration,LR),肝再生是一个多基因参与和多步骤协同的复杂过程[3]。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 HCC)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及病死率最高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1] ,其病情进展迅速,治疗困难,预后很差,已成为公认的世界难题.在我国,1.2亿以上人口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呈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 HBV)感染成为原发性肝癌最主要的原因[2].  相似文献   
5.
6.
肝动脉血栓形成是原位肝移植最常见的血管并发症,后果常常是致命的,其抢救方案有多种,包括溶栓、取栓后再吻合、介入血管成形和再移植等.本文报道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移植后早期肝动脉血栓形成,在无其他血管移植物可用的紧急情况下,利用受者的自身桡动脉作血管移植物,重建肝动脉血供,成功地挽救了移植肝及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7.
肝动脉血栓形成是原位肝移植最常见的血管并发症,后果常常是致命的,其抢救方案有多种,包括溶栓、取栓后再吻合、介入血管成形和再移植等.本文报道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移植后早期肝动脉血栓形成,在无其他血管移植物可用的紧急情况下,利用受者的自身桡动脉作血管移植物,重建肝动脉血供,成功地挽救了移植肝及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8.
肝动脉血栓形成是原位肝移植最常见的血管并发症,后果常常是致命的,其抢救方案有多种,包括溶栓、取栓后再吻合、介入血管成形和再移植等.本文报道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移植后早期肝动脉血栓形成,在无其他血管移植物可用的紧急情况下,利用受者的自身桡动脉作血管移植物,重建肝动脉血供,成功地挽救了移植肝及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9.
本文作者共行大鼠同种肾移植80例,总结出大鼠同种肾移植模型区别于其他小动物移植模型的特点,对大鼠同种肾移植模型的手术过程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并对其运用和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提高模型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移植术中经受体门静脉输注供体特异性脾细胞联合术后延迟使用小剂量他克莫司(FK506)对诱导大鼠同种心脏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方法将Wistar大鼠和SD大鼠分为7组,A组至F组分别采用Wistar大鼠和SD大鼠作为供、受体,G组为SD→SD大鼠同基因移植对照。其中A组无任何处理,B组输注供体特异性脾细胞,C组与D组分别早期应用和延迟应用FK506[0.5 mg/(kg.d)],E组与F组既术中经门静脉输注供体脾细胞,又分别早期或延迟应用FK506。采用改良大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观察期为术后100 d,观察移植心存活时间及其病理变化。结果 G组移植心均长期存活(100 d)。A~F组存活时间分别为(7.4±0.9)d、(22.1±3.6)d、(8.0±0.8)d、(7.9±1.3)d、(24.4±4.5)d、(95.5±6.0)d。F组7/8移植心长期存活。C组、D组的移植心存活时间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A组比较,B组、E组与F组的移植心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05~P〈0.01)。而F组移植心存活时间又明显长于B组与E组。病理检查G组移植心心肌未见排斥反应。A组移植心术后9 d表现为3~4级排斥反应,F组存活时间达100 d的大鼠移植心未见排斥反应。结论术中经受体门静脉输注供体脾细胞联合延迟使用小剂量FK506使同种异基因大鼠在移植后早期免疫系统激活后再被抑制,有利于诱导同种移植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