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1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3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和氟尿嘧啶(5-FU)联合应用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用MTT方法测定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和5-FU对血管内皮细胞和结肠癌细胞的IC50;建立小鼠肝转移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YH-16组(又分为低、中、高剂量3组)和5-Fu组及联合治疗组(YH-16加5-FU),术后2周观察各组小鼠肝转移瘤数目、原发灶大小和毒性反应。并检测肝转移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YH-16对结肠癌细胞的IC50是血管内皮细胞的3.38倍,而5-Fu对两种细胞的IC50差别不大。高剂量YH-16组、5-FU组和联合治疗组肝转移瘤数目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联合治疗组又低于高剂量YH-16组和5-FU组(均P〈0.05)。YH-16各剂量组的脾原发瘤体积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5-FU组和联合治疗组则小于对照组(均P〈0.05)。YH-16的毒性明显低于5-FU(P〈0.05),且两者联合使用其毒性与单用5-F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FU组和联合治疗组肝转移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明显降低,中、高剂量YH-16组和5-FU组及联合治疗组肝转移瘤组织中的MVD计数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明显抑制结直肠癌肝转移,YH-16与5-FU联合应用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抑制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肿瘤新生血管的关系,探讨细胞因子在鼻咽癌细胞侵袭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999-2003年期间45例确诊未治的鼻咽原发癌活检组织标本,用LSAB免疫组化法检测鼻咽癌组织中MIF和VEGF表达,计数癌组织中新生血管热区的CD34阳性微血管密度(intratumoral microvessel density,IMD),并将各检测指标与患者的病理及临床资料相联系.[结果]鼻咽原发癌组织中,癌细胞MIF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35/45)和71%(32/45),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中MIF和IMD水平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P=0.029,P=0.026,MIF阳性组的IMD计数为(35.1±13.3)/高倍视野,明显高于MIF阴性病例的(20.9±10.2)/高倍视野,P=0.003.以Schmincke型生长方式分布的癌细胞MIF表达水平(67.4%±35.2%)高于以Regaud型方式分布的癌细胞(32.9%±29.7%),P=0.007.癌细胞MIF与VEGF表达以及IMD计数均显示正相关关系,P<0.05.但癌细胞VEGF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组织学分型以及临床分期无统计学显著意义.[结论]MIF在鼻咽癌细胞的淋巴结转移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可能是影响肿瘤性微血管生成和癌细胞VEGF表达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对恶性间皮瘤进行免疫组化的对比性研究,以进一步评价它们在恶性间皮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LSAB)法对22例恶性间皮瘤和20例对照组腺癌组织进行EMA、CEA、CK、vimentin、间皮细胞(M-cell)等5种单克隆抗体的标记。结果 恶性间皮瘤的阳性率分别为 M-cell 91%,CEA 9%,vimentin 73%,CK82%,EMA64%;而腺癌的阳性率为分别为M-cell5%,CEA 85%,vimentin 15%,CK100%,EMA 100%。结论 在恶性间皮瘤和腺癌的鉴别诊断中,M-cell和CEA是较理想的标记物,尤其是M-cell,CEA和vimentin三种抗体联合应用更具有价值。而在恶性间皮瘤和其他梭形细胞肿瘤的鉴别诊断中,还应联合使用CK和EMA。  相似文献   
5.
银色浪漫     
春节,母亲见周阿姨老俩口居然去照了几张银婚纪念的婚纱照,羡慕之余也想效仿,父亲开始没回过神,3秒钟后醒悟过来,说:“小年轻的事,你去赶什么时髦?”母亲气愤地说父亲不懂浪漫和享受,父亲一听威胁道:“要浪漫是吧?明天把存折带上,去住一万二一夜的总统套房。”两人于是争执起来,怄气了好半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雌孕激素受体分布及与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对1114例大肠癌患者的术后肿瘤石蜡标本进行雌、孕激素受体检测,并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肿瘤部位、大小、病理大体类型、组织类型、病理分级、肠壁浸润、有无淋巴、远处转移及Dukes'分期等临床病理因素相结合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e回归分析。结果①本组大肠癌ER的表达率9.4%,PR的表达率是15.4%。②ER和PR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③ER和PR的表达率和病理分级相关差异有显著性(P〈0.05)。④ER和PR的表达率和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肿瘤部位、大小、病理大体类型、组织类型、肠壁浸润、有无淋巴远处转移及Dukes'分期无关(P〉0.05)。结论大肠癌患者雌孕激素受体状态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对判断病理分级有意义。某些大肠癌是性激素依赖性肿瘤,可为制定内分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微量营养素(micronutrient)是许多酶的底物或辅酶成分,当其涉及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相关的生化反应时,供给状况及代谢特点就可能影响基因组稳定性,构成肿瘤风险因素[1,2]。其缺乏或代谢异常可使基因组稳定性下降,提高肿瘤危险度[4,5]。核黄素(riboflavin,VB2)是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的前体,参与机体生物氧化反应及能量代谢,VB2缺乏可引起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的活力降低,引起叶酸代谢异常[6]。当叶酸水平较低或MTHFR活性降低时,通过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合成S-腺苷甲硫氨酸(S-aden…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Ⅱ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兔肋软骨细胞的最佳消化时间。方法取3月龄新西兰大白兔肋软骨组织,采用0.2%Ⅱ型胶原酶分别消化4、8、12、16、20 h ,对应为A、B、C、D、E组,获取细胞后进行培养。通过比较5组P2代软骨细胞在形态、增殖速度、细胞内基质分泌等方面的差异,选择合适的消化时间。结果 C、D、E组获取的原代软骨细胞数量比A、B组多;C、D组P2代软骨细胞增殖能力强于其他3组;C、D组P2代细胞内基质分泌情况最佳。结论Ⅱ型胶原酶最佳消化时间为12~16 h ,获取的原代软骨细胞数量多,活性率较高,增殖能力强,P2代软骨细胞表型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键合表阿霉素纳米胶束(EPI-NPs)在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肝内的分布及药效.方法 制备具有靶向控释作用的EPI-NPs,Walker-256细胞直接注射法制作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通过肝动脉灌注给药(EPI含量均为2 mg/kg),利用组织荧光和匀浆荧光技术对比分析EPI-NPs和表阿霉素(EPI)在肝内的分布特点,并作药效对比.结果 EPI-NPs组肿瘤组织的EPI荧光强度高于肝组织(P<0.05),而EPI组则表现为平均分布;EPI-NPs组在肿瘤及肝内的EPI荧光强度均高于EPI组(P<0.05).EPI-NPs组大鼠肝移植瘤的体积抑瘤率及质量抑瘤率分别为72.96%和68.19%,EPI组的体积抑瘤率及质量抑瘤率分别为39.16%和35.33%,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PI-NPs组生存率高于EPI组(P<0.05).结论 EPI-NPs具有良好的肿瘤组织靶向性和抑瘤效果.  相似文献   
10.
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因颈椎间盘突出或脱出,后方侧块关节骨质增生或钩椎关节骨刺形成等退行性改变,对脊神经根造成刺激与压迫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目前,经皮内镜下颈椎后路椎间盘切除术(posterio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cervical discectomy,PPECD)从后路Keyhole手术技术及显微内镜颈椎间盘切除减压手术发展而来并逐渐成熟,现已成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C7/T1节段因解剖结构的特殊性,PPECD治疗独具优势,但目前国内外文献未见单独报道。PPECD术中需显露病变节段相邻颈椎椎板上下缘与侧块关节内侧重叠区域,即“V”点,该标志随颈部的屈伸活动发生改变,因此在术中以此作为入路的标志可能存在偏移,易增加手术的风险。我们团队在手术过程中以椎弓根作为减压的固定标志,改良PPECD的手术流程,命名为“经皮内镜后路循椎弓根减压手术”。2018年1月~2021年11月我们采用本手术方式治疗C7/T1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13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