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促排卵(controlled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COH)和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培养(in vitro maturation,IVM)是否引起印迹基因甲基化异常。方法:采用单细胞低熔点琼脂糖包埋亚硫酸氢钠处理、半巢式PCR扩增及克隆测序的方法,检测人单个卵子印迹基因H19和PEG1的甲基化状态。结果:共检测分析了94个(58个来自COH,36个来自IVM)处于不同成熟阶段的卵子中H19基因和PEG1(MEST)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分别有6个COH卵子和2个IVM卵子出现H19或PEG1的1~2个CpG位点甲基化异常。绝大多数COH卵子的H19(91.4%,53/58)和PEG1(91.7%,33/36)的所有检测CpG位点甲基化正常,H19和PEG1所有CpG位点的甲基化率分别为0.8%(8/1044)和99.4%(859/864)。结论:经超促排卵和体外成熟培养卵子的印迹基因H19和PEG1甲基化状态是正常的,1~2个CpG位点甲基化异常的卵子是否导致胚胎的基因印迹异常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前列腺癌是泌尿系统中发病率最高的肿瘤,番茄和其他含番茄红素的食物对预防前列腺癌和减缓其发展进程有效,但是番茄红素作用于前列腺癌的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深入挖掘番茄红素作用于前列腺癌的潜在靶点,有利于进一步阐明其在前列腺保护中的分子机制以及潜在的其它应用。方法:从GEO数据库检索并下载番茄红素补充和安慰剂对照的列腺癌患者前后的癌组织表达组基因芯片数据集,并利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构建基因共表达模块,并对性状高关联模块进行GO及KEGG聚类分析和节点基因筛选。结果:利用数据集GSE27140中114例样本,共构建了16个共表达模块,其中2个模块与性状关联度较高,参与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变、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细胞衰老等信号通路。进一步对模块基因连通性分析发现2个节点基因。结论:本研究筛选出番茄红素治疗前列腺癌的潜在作用靶点,为阐明番茄红素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有意义的线索。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常规体外受精(IVF)完全受精失败和低受精随后周期行单精子卵胞浆内注射(ICSI)的临床结果。方法:2001年10月至2007年5月,30例IVF完全不受精和12例IVF低受精不育夫妇分别在随后周期采取38个周期(A组)和17个周期(B组)ICSI治疗,同期因男性因素行第1周期ICSI治疗的281个周期作为对照(C组),比较三组的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结果:三组间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和临床妊娠率差异均无显著性;A组的胚胎种植率为14.3%,明显低于B组和C组(29.5%和26.0%,P均〈0.05)。结论:IVF低受精患者在随后周期改行ICSI可获得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IVF完全受精失败患者随后周期改行ICSI的胚胎种植率较低,表明其完全受精失败至少部分原因是由于卵子异常而导致胚胎发育潜能的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早卵泡期降调节联合尿促性腺激素(HMG)方案用于卵巢储备功能低下不孕患者超促排卵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1年3月行体外受精(IVF)或单精子卵胞浆内注射(ICSI)治疗的109例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患者的新鲜周期。根据促排方案分为早卵泡期降调节组(A)、微刺激组(B)和短方案组(C)。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结局。结果:B组患者促性腺激素用量低于A、C组患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A组患者血清黄体生成素(LH)水平显著低于B、C组,C组患者血清E2水平显著高于A、B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组患者获卵数、卵子成熟率、受精率和移植胚胎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每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3.33%vs32.35%vs36.00%,P>0.05)。B组周期取消率(34.62%)高于A组(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与C组(1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孕早期流产率(33.33%)高于A组(12.50%)和B组(18.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8,P=0.03)。结论:对于卵巢储备功能低下的不孕患者采用GnRH-a卵泡期长方案联合HMG促排卵,可获得与微刺激和短方案相同的临床妊娠率,且周期取消率和妊娠早期自然流产率降低。  相似文献   
5.
经阴道小卵泡穿刺术治疗单侧多囊卵巢伴不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阴道小卵泡穿刺术治疗单侧多囊卵巢(polycystic ovary,PCO)不孕患者的疗效及其发病机制。方法:对10例经超声证实的单侧PCO不孕患者,于月经净后3~7 d在超声引导下经阴道穿刺抽吸两侧卵巢内小卵泡,2例伴其他不孕因素的患者行体外未成熟卵培养(in vitro maturation,IVM),其余术后每侧留下3~5个,再予以促排卵治疗。测定PCO侧和正常侧卵巢卵泡液的黄体生成素(LH)和睾酮(T)。结果:单侧PCO侧的卵泡数显著高于正常卵巢侧(P〈0.01)。单侧PCO卵泡液中的LH水平与正常侧卵巢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T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穿刺后2例患者行未成熟卵体外培养但未妊娠,8例患者促排卵7例有优势卵泡发育,平均2.67个,1例术后当月妊娠。结论:单侧PCO的发病可能与其局部内分泌异常有关。小卵泡穿刺术适用于单侧PCO不伴其他不孕因素的患者;结合IVM适用于伴有其他不孕因素的患者。小卵泡穿刺结合IVM治疗单侧PCO简便、经济、不需住院,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第5天(D5)和第6天(D6)囊胚期玻璃化冻融胚胎移植的临床结局,分析自然周期和替代周期对囊胚期冻融胚胎移植的影响。方法将移植后剩余胚胎进行囊胚培养至D5或D6后行玻璃化冻融,比较囊胚复苏后的临床妊娠率、自然流产率及种植率等指标。结果D5组解冻154个囊胚,153个存活,复苏存活率99.4%;D6组解冻100个囊胚,99个存活,复苏存活率99%,两组复苏存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总临床妊娠率D5组(54.4%)显著高于D6组(20%)(P〈0.01)。自然流产率D5组为6.1%,而D6组则为9.1%,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种植率D5组(41。2%),显著高于D6组(11.1%)(P〈0.01)。替代周期组(HRT)和自然周期组(NC)相比,NC组的临床妊娠率及种植率均高于HRT组,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5囊胚冷冻复苏后移植能获得较好的妊娠结局,内膜准备方法不同即替代周期和自然周期对临床结果并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取卵后第2天(D2)和第3天(D3)新鲜胚胎移植(ET)的临床结果,探讨不同ET时间对ET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在本中心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767个移植周期,分D2和D3移植两组,统计两组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活胎出生率。结果D2移植组共计576周期,平均ET胚胎数为2.28,胚胎种植率25.5%,临床妊娠率42.0%,流产率12.4%,异位妊娠率3.7%,活胎出生率35.2%;D3移植组共计191周期,平均ET胚胎数为2.29,胚胎种植率26.6%,临床妊娠率47.1%,流产率10%,异位妊娠率3.3%,活胎出生率40.8%。两组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多胎率、活胎出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D3移植组的优质胚胎率在D2为53.4%,到D3减少为40.7%,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D3与D2移植相比,临床结果的多项指标上均未显示出显著性差异;但在体外多培养1 d使可利用优质胚胎数减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和改进采用亚硫酸氢钠测序检测单个人卵子印记基因甲基化状态的方法.方法 对超促排卵来源的人类单个卵子用低熔点琼脂糖包埋,亚硫酸氢钠处理后行PCR扩增,PCR产物克隆测序确定印记基H19和MEST的CpG位点的甲基化状态.结果 在改进了低熔点琼脂糖包埋和亚硫酸氢钠处理方法后,单个卵子的PCR成功率达到82.46%,体细胞污染率为7.14%.克隆测序结果显示,其序列符合理论序列,序列中未见非CpG的胞嘧啶.结论 单个卵子亚硫酸氢钠测序检测印记基因甲基化状态的方法具有高效、稳定的特点,可以为进一步研究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对基因印记的影响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常规体外受精周期中,不同改行时机对未成熟卵体外培养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常规体外受精(in vitrofertilization,IVF)过程中为预防出现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或因卵泡发育迟缓,改行未成熟卵体外培养(in vitro maturation,IVM)的91例患者,按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Gn)使用天数不同分为两组,A组使用Gn 5~7 d,共51例,B组使用Gn 8~13 d,共40例。比较两组的一般指标、Gn用量、体外成熟与胚胎发育及妊娠结局。结果:两组年龄、不孕年限、基础激素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n使用量A组明显低于B组,但获卵数A组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卵日的雌激素以及黄体生成素水平A组明显高于B组,而孕激素水平则B组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卵子成熟率、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种植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移植周期率、hCG阳性率、周期取消率、临床妊娠率、多胎妊娠率、自然流产率、异位妊娠率等临床结局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受精咛ヒ浦仓芷谥校煌被男蠭VM均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结局,但Gn使用后5~7 d比8~13 d可以显著减少促排卵药物的用量,增加获卵数,降低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GnRH拮抗剂和激动剂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行体外受精一胚胎移植(IVF—ET)治疗的临床结局。方法:研究2012年7月至2012年12月行IVF—ET治疗的PCOS患者共122个周期,按照患者意愿分成A、B两组,A组54个周期采用GnRH拮抗剂方案,B组68个周期采用GnRH激动剂长方案,比较两组的促性腺激素(Gn)用药量,人绒毛促性腺激素(HCG)日激素水平,获卵率、受精率等实验室结果,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及临床结局。结果:A组的Gn总用量和用药时间分别为(1342.82±442.56)IU和(9.67±2.06)d,显著低于B组的(1521.32±506.59)IU和(12.01±3.62)d。A组HCG日雌二醇(E2)(12354.43±5771.43)pmol/L,显著高于B组的(8685.26±4218.03)pmol/L。A、B两组受精率分别为79.3%和73.76%,囊胚形成率分别为39.33%和30.719/6,A组均明显高于B组。A、B两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44.90%和66.67%,B组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其余实验室结果,OHSS发生率及临床结局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GnRH激动剂长方案相比,PCOS患者采用GnRH拮抗剂方案有效减少了Gn的用量和天数,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并提高了囊胚形成率,提高了累积妊娠率,是PCOS患者行IVF—ET较为适宜的促排卵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