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可吸收钉治疗髌骨横行骨折的优势与不足。方法回顾分析40例髌骨横行骨折患者采用可吸收钉固定髌骨,并对骨折愈合及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同时与40例采用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0例均获随访,时间为6~15个月(平均8.2月)。1例术后2个月因外伤导致髌骨再次骨折,其余均骨性愈合,无再移位,无伤口感染。根据胥少汀等疗效评级:优28例,良10例,差2例。两组病例膝关节功能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髌骨横行骨折采用可吸收钉内固定效果良好,但术后康复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桡骨头置换术的近期疗效及适应证。方法自2006~2012年,选择20例桡骨头骨折(Mason分型Ⅲ-Ⅳ型)病例行人工桡骨头置换术,术后观察肘关节功能并进行评价。结果 17例患者皆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58个月,平均30个月。按Broberg标准对患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价:优8例,良5例,差4例,其中2例因侧副韧带损伤严重,术后肘关节不稳,2例出现异位骨化,肘关节屈伸〉60°,总优良率76%。结论 Mason分型Ⅲ-Ⅳ型行桡骨头置换术早中期效果良好,术后功能康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罗树林 《右江医学》2010,38(3):345-345
病历摘要 患者蒋某某,男,48岁,因反复上腹部疼痛1年余,有吃柿果的习惯.于2009年11月3日来我院就医,检查前空腹并口服600ml水立即上床检查,当时给病人行上腹部CT平扫.使用SIEMENS SOMATOM欢悦螺旋CT机,采用层厚和层距均为10mm进行连续扫描,结果发现胃腔内一大小约4.6cm×3cm×5cm椭圆形均匀致密影,边界清楚.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观察半肩关节置换治疗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例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行半肩置换,应用改良的半关节成形术评分系统(SSMH)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本组获随访平均33.4个月,13例无疼痛,2例轻微疼痛;肩关节平均外展95°(90~100°),前屈95°(80~100°),外旋40°(30~45°),内旋60°(50~70°)。SSMH评分平均24.5分(22~29分)。结论半肩关节置换可以有效治疗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临床效果满意,但需仔细修复肩袖并积极进行术后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基于数字技术模拟单髁术中定位过程找出股骨侧髓内定位杆的插入点来指导单髁关节置换(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UKA)股骨侧截骨的准确性。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拟行初次单髁关节置换术的50例患者采用数字技术模拟单髁术中定位过程找出股骨侧髓内定位杆的插入点进行股骨侧定位截骨,然后进行UKA手术(数字组)。随机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2月前使用传统截骨方法进行UKA手术的50例(对照组)做对比。测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股骨假体内外翻角(FCVA),股骨假体后倾角(FCPSA)。结果 数字组和对照组术后的股骨假体内外翻角度分别为(2.05±1.06)°和(2.62±1.36)°,股骨假体后倾角度分别为(8.62±0.73)°和(6.13±1.97)°,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52,P=0.021;t=8.393,P=0.000),而数字组的股骨假体内外翻角及后倾角更接近0°和10°,并且离散度小,更加精准。结论 应用数字化技术找出髓内定位杆的插入点进行定位截骨方法能提高单髁置换术股骨假体定位的准确性和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单半径假体与多半径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8—2016-05诊治的60例严重膝关节骨关节炎,30例采用单半径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单半径组),30例采用多半径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多半径组)。比较2组术后1、3、6个月膝关节屈曲90°时膝前痛VAS评分,以及术后2年KSS膝评分、KSS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结果 6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5(4.2±1.4)年,单半径组术后1、3、6个月膝关节屈曲90°时膝前痛VAS评分,术后2年的KSS膝评分、KSS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优于多半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相比于多半径假体,单半径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术后疼痛更轻、膝关节活动度更大、功能恢复更好等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方法 对18例(20髋)患者行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随访髋关节术前、术后的Harris评分,X线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0.8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术前46分到术后1年的85分,末次随访时为93分.X线片显示所有假体均位置良好,髋臼侧未见透亮线.结论 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在增加髋关节活动度、防止术后脱位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及临床应用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12—2018-10诊治的10例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经股内侧肌下入路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结果 1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8.5(4~15)个月。术后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术后X线片显示所有患者均获得准确的力线对位。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为(89.9±10.5)分。1例术前存在膝外翻畸形,术后存在持续膝外侧疼痛,经局部封闭与康复治疗,术后半年逐步改善,HSS评分为86.3分。结论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能较好地保护股四头肌的完整性,最大限度避免对伸膝装置的影响,患者可以在术后短期内实现直腿抬高。但股内侧肌下入路手术存在较长的学习曲线,对于膝外翻畸形患者应慎重考虑后选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髋臼钢板结合植骨治疗髋臼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髋臼钢板结合植骨治疗20例髋臼骨缺损髋臼骨缺损按AAOS分型,其中Ⅰ型2例,Ⅱ型4例,Ⅲ型14例.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37.6分,术后根据临床及X线进行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均采用该方法重建髋臼,术后髋部顽固性疼痛1例,原因可能是髋臼周缘发生异位骨化.经服用强效止痛药物1年后好转.其余病例无并发症,平均随访3年,Harris评分平均86.4分.X线片示无一例患者的髋臼骨床、移植骨、重建钛板和聚乙烯内衬交界面出现透亮带.结论 髋臼钢板结合植骨可为假体提供坚强的初始固定,具有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的作用.可有效修复髋臼骨缺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