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4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6 毫秒
1.
为探讨外科切除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多发性肝脏海绵状血管瘤(HCH)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笔者对9例多发性HCH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9个主病灶及17个次病灶的平均肿瘤直径分别为(16.7 ± 4.3) cm及(5.6 ± 1.2) cm。均在全麻下顺利完成主病灶切除及次病灶RFA治疗。其中5例8个次病灶缝扎后行RFA(缝扎组),4例9个次病灶未缝扎直接行RFA(未缝扎组)。缝扎组及未缝扎组的单病灶平均RFA时间分别为(14.0 ± 5.2) min及(32.8 ± 10.8) min (P<0.001),单病灶平均出血量分别为(57.5 ± 19.8) mL及(106.7 ± 50.0) mL (P<0.05)。RFA后半年与治疗前相比,缝扎组及未缝扎组的病灶直径分别缩小57.6%及47.2%(P<0.01)。术后1个月螺旋CT证实,外科切除边缘无残余肿瘤组织,RFA病灶均完全坏死。提示外科切除联合RFA治疗多发性HCH安全可行,效果肯定。缝扎后RFA可缩短射频治疗时间,减少出血量,提高射频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C)、Walker-256肿瘤细胞融合的肿瘤疫苗对大鼠肝癌模型的抗肿瘤免疫作用及其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机理。方法利用50%聚乙二醇(PEG)法诱导Walker-256肿瘤细胞与成熟DC融合,制备DC-Walker-256融合瘤苗。取6~8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32只,建立种植性肝癌模型,随机分为4组:融合瘤苗组、混合培养组、单纯DC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8只。建模后第7和14天各组大鼠分别皮下注射融合瘤苗、DC-Walker-256和DC混合培养细胞、单纯DC和PBS。第28天处死各组大鼠,观察各组大鼠肝脏肿瘤情况;收集大鼠脾脏制备淋巴细胞,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法检测大鼠抗原特异性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计数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血管生成素(ANG)-1和ANG-2的蛋白表达。结果融合瘤苗组、混合培养组、单纯DC组和空白对照组大鼠术后28 d分别存活8、5、6和3只;除融合瘤苗组外,其他3组大鼠均不同程度存在活动少、食纳差、皮毛光泽差及腹水形成。除融合瘤苗组2只大鼠无明显肉眼肿瘤形成外,其余存活大鼠均可见肿瘤形成。①大鼠肝脏肿瘤重量:融合瘤苗组〔(32.4±9.2)g〕明显轻于混合培养组〔(67.3±5.1)g,P=0.031〕、单纯DC组〔(75.0±8.3)g,P=0.019〕和空白对照组〔(86.6±10.5)g,P=0.008〕。②CTL每孔斑点数:融合瘤苗组〔(404.51±25.34)个〕明显多于其他3组〔混合培养组:(214.54±21.45)个,P=0.019;单纯DC组:(226.52±32.55)个,P=0.025;空白对照组:(56.54±16.21)个,P=0.001〕。③MVD计数:融合瘤苗组为(24.12±2.32)个/HP,明显低于混合培养组〔(40.34±1.29)个/HP,P=0.025〕、单纯DC组〔(42.36±3.16)个/HP,P=0.035〕和空白对照组〔(56.48±5.16)个/HP,P=0.006〕;混合培养组和单纯DC组大鼠MVD计数均少于空白对照组(P=0.040和P=0.043),而混合培养组与单纯D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5)。④VEGF-A蛋白表达阳性率:融合瘤苗组为23.2%,明显低于混合培养组(42.5%,P=0.031)、单纯DC组(61.3%,P=0.019)和空白对照组(89.6%,P=0.003);混合培养组和单纯DC组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0.027和P=0.038),而混合培养组与单纯DC组之间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89)。⑤ANG-1蛋白表达阳性率:融合瘤苗组大鼠为43.2%,与混合培养组(46.3%,P=0.292)、单纯DC组(51.3%,P=0.183)和空白对照组(49.6%,P=0.17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混合培养组与单纯DC组(P=0.242)、混合培养组与空白对照组(P=0.347)、单纯DC组和空白对照组(P=0.182)之间也无统计学意义。⑥ANG-2蛋白表达阳性率在融合瘤苗组为19.2%,明显低于混合培养组(62.3%,P=0.007)、单纯DC组(67.3%,P=0.005)和空白对照组(71.6%,P=0.004);混合培养组与单纯DC组(P=0.634)、混合培养组与空白对照组(P=0.483)、单纯DC组和空白对照组(P=0.379)之间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融合瘤苗能够诱导CD8+CTL建立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同时下调VEGF和ANG-2的水平,抑制肿瘤新生血管,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天胡荽提取物对小鼠移植性肿瘤 Hep、S1 80 、U1 4的抑制作用及其对正常小鼠机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天胡荽提取物不同剂量连续灌胃给药 10天分别测定其对 Hep、S1 80 及 U1 4的抑制率及正常小鼠免疫功能指标。结果 起始给药量在 10 g/kg时即对 Hep有明显的抑瘤作用 ;给药量在 3 .0 g/kg其对 Hep、S1 80 、U1 4的抑制率最高 ,分别为 4 7.0 %、5 9.0 %、5 5 .1% ;给药量在 1.5 g/kg及 3 .0 g/kg能明显提高小鼠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免疫器官的重量及血清溶血素值且均有统计学意义 ( P<0 .0 5 )。结论 天胡荽提取物有较广泛的抗肿瘤及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肝癌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防治经验,提高手术安全性。方法对51例肝癌切除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并发症包括腹腔继发出血3例、上消化道出血2例、肝功能衰竭2例、胆瘘2例、胸腔积液8例、膈下感染3例、切口感染4例。因并发症死亡2例,病死率为3.9%。结论应重视肝癌切除术的适应证、手术操作技术和围手术期监护处理,这些是保证手术安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病例男,31岁,右上腹间歇性胀痛3月,无恶心、呕吐、发热、黑便及食欲减退,皮肤、巩膜无黄染,精神饮食正常,无明显消瘦.否认肝炎、伤寒、结核、痢疾,无血吸虫疫水接触史、无酗酒、抽烟史。专科检查:腹部平坦,无腹肌紧张,未触及包块,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B超所见:于肝尾叶见一个大小10.8cm×8.2cm的较强回声向外突出,界限清,形态尚规则,其内回声不均匀间以低回声。CDFI未见明显血流染色。提示:肝尾叶血管瘤(图1),其它待排。手术所见:腹腔无腹水,肝脏色泽质地如常,表面光滑,钝锐性分离肝胃韧带,见肝血管瘤位于尾叶并骑跨于下腔静脉上,大…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对比分析腹腔镜下胆道镜联合钬激光碎石治疗肝内外难取性结石与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10月治疗的6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4例行腹腔镜下胆道镜联合钬激光碎石(腹腔镜组),31例行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开腹组).结果 腹腔镜组34例均在腹腔镜下胆道镜联合钬激光碎石并取净,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80 ~ 150m in,平均105 min,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开腹组1例结石未取净,其余病例结石取净,手术时间70~ 120 min,平均90 min,术后1例出现切口感染.结论 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下胆道镜联合钬激光碎石治疗肝内外难取性结石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自体输血在外伤性肝脾破裂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肝脾破裂采用自体输血装置进行术中自体输血(IAT)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1997年2月至2000年6月51例外伤性肝脾破裂采用Haemocell System350装置进行IAT。结果:3例因重度休克死于术中,其余48例均康复出院。自体输血量88575ml(82%),异体输血量19500ml(18%)。24例未输异体血。2例出现一过性血红蛋白尿,无其它并发症,结论:应用该装置进行IAT安全有效,可节约血源,减少异体输血量,避免其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胰肠吻合方法的演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0引言胰腺部分切除尤其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是治疗胰腺和壶腹周围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后者手术复杂,创伤大,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尽管20a来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PD术后死亡率已降至5%以下,但是术后并发症仍高达27-50%,其中源于胰肠(胃)吻合口者占主要部分,并且最为常见和严重,其发生率为5-25%,与之有关的死亡率达20-50%[1-4].胰肠(胃)吻合的处理是影响胰肠吻合口漏发生的最关键性因素.自1935年Whipple et al首次报道1例二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以来,有关的研究一直在不断进行,逐渐演进成了标准的胰肠(胃)吻合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胡兴明  王建  于世良  王明才  白明东 《吉林医学》2009,30(21):2577-2579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道损伤发生的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收治的9例腹腔镜胆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生的原因、部位、处理方法和治疗效果。结果:经胆管壁修补、胆管对端吻合或胆肠吻合术后8例痊愈,占88.9%。1例术后出现吻合口漏,占11.1%。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前正确选择病例,术中规范操作,是防止胆道损伤的有效措施;胆道损伤早期发现和正确处理对预后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