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频谱指数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常规经验麻醉下瓣膜置换术病人的麻醉深度(意识水平),观察BIS在伤害性刺激时的变化.方法选择30例瓣膜置换术病人,采用芬太尼、咪唑安定、哌库溴铵及心血管活性药物对病人实施麻醉;术中监测并有专人分别记录入室(基础值)、诱导后、插管后、切皮后、锯胸骨时、缝胸骨时及术毕BIS和MAP,HR各参数值,观察不同阶段各参数的变化.结果诱导后各参数均明显降低,虽然切皮后、锯胸骨及缝胸骨等强刺激后MAP和HR未见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改变,但BIS却显著增高(P<0.01);全部病人锯胸骨时BIS均在60(67.28±8.97)以上,缝胸骨时63(68.46±8.70)以上,而无1例低于50者.结论该组瓣膜置换术病人麻醉偏浅,尤以锯胸骨、缝胸骨及术毕等时段为甚,表现为BIS值偏高,有知晓发生;知晓可发生在临床认为满意的麻醉中;应用BIS监测,可更加合理地评价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2.
ICU对危重患者的负效应及对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ICU是为危重患者提供监护和抢救的一系列特殊设置,是危重患者抢救治疗的理想场所。它能帮助患者渡过死亡危机使其转危为安,但因其环境和设置的特殊而易对患者产生不良刺激。现将其负效应及对策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不同根管牙本质表面处理对树脂水门汀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 24颗单根管离体前磨牙在釉牙骨质界处截冠后行根管充填,实验随机分为四组:A组为对照组(无表面处理);B组为冲洗处理组(17%EDTA 10ml和5%NaClO10ml联合冲洗根管各30s);C组为酸蚀处理组(35%磷酸酸蚀根管30s);D组为冲洗+酸蚀处理组(先17%EDTA10ml和5%NaClO10ml联合冲洗根管各30s;后用35%磷酸酸蚀根管30s).用PULPDENT树脂水门汀进行粘接.自凝塑料包埋牙根,切割为1 mm厚的试件,并将其按照根管的深度分为根尖、根中、根冠3组,测试其粘接强度.记录数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A组相比,B组、C组和D组冲洗桩道后,三个区段的根管牙本质与树脂水门汀的粘接强度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以D组的粘接强度最高,D组根尖段与其他两段间的粘接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实验组的根中段和根冠段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对照组还是实验组,根尖段牙本质与树脂水门汀的粘接强度均为最低,根冠段最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采用冲洗处理、酸蚀处理和冲洗+酸蚀处理根管壁均能增强根管牙本质与树脂水门汀的剪切粘接强度;(2)根管部位对根管牙本质与树脂水门汀的剪切粘接强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内镜诊断方法,经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分片切除术(EP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方法治疗LST的疗效、安全性。方法 LST经色素染色放大内镜或NBI-ME观察病变形态、腺管开口分型(pit)及表面微血管分型(MP),分别进行EMR、EPMR、ESD或外科手术治疗,并分析LST的病理特点。结果在399例病人检出有LST,共407个病变。LST大小在10~80mm。LST部位在直肠128个(31.4%),乙状结肠97个(23.8%),降结肠54个(13.3%),横结肠67个(16.5%),升结肠21个(5.2%),盲肠36个(8.8%),回肠末段4例(1.0%)。LST形态呈颗粒均一型145个,结节混合型161个,扁平隆起型63个,假凹陷型38个。LST腺管开口分型以ⅢL和Ⅳ为多。405个LST经肠镜微创电切治疗,228个行EMR切除,165个行EPMR切除,12个行ESD切除,均在内镜下成功电切,另2例LST行外科手术治疗。出血发生率4.0%,术中即刻出血4例,术后3天迟发出血12例,无肠穿孔发生。LST病理结果:管状腺瘤46个(11.3%),管状绒毛状腺瘤146个(35.9%),绒毛状腺瘤181个(44.5%),增生性息肉10个(2.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9个(4.7%),黏膜内癌3个(0.7%),黏膜下癌2个(0.4%)。术后复查肠镜无复发。结论色素染色放大内镜或NBI-ME方法有利于检出LST,EMR、EPMR、ESD是内镜下治疗LST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1对诊断结直肠癌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干扰素诱异的跨膜蛋白-1(IFITM1)基因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血清抗IFITM1的抗体反应以及对临床诊断结直肠癌的意义.方法 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IFITMl基因mRNA在正常大肠粘膜、结直肠癌组织、大肠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胃癌、食管癌和肝癌组织中的表达.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患者血清抗IFITM1的抗体反应.分析有IFITM1基因表达癌肿的病理特点.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中IFITM1基因mRNA表达率为47.4%(18/38),显著高于大肠腺瘤性息肉的15%(3/20)和胃癌组织的4.8%(1/21)(P<0.05),而正常大肠粘膜、大肠炎性息肉、食管癌和肝癌组织均无表达.结直肠癌组织IFITM1基因mRNA呈强表达,其表达水平(0.8048+0.2273)显著高于大肠腺瘤性息肉(0.4447±0.0989)(P<0.001).结直肠癌血清相应的抗体反应率为36.8%(14/38),明最高于胃癌的9.5%(2/21)(P<0.05),而在食管癌、肝癌、大肠炎性息肉和大肠腺瘤性息肉以及健康人血清则末检测出相应的抗体反应.有IFITM1基因表达的结直肠癌多数直径大于5 cm,侵及浆膜,有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多属Dukes C期和D期,以高分化腺癌为主.结论 IFITM1基因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有望成为临床诊断结直肠癌的一个良好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柳娟  磨玉联 《吉林医学》2005,26(6):643-644
目的:比较雷贝拉唑三联疗法与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前瞻性地将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75例分为两组:治疗组(雷贝拉唑三联疗法组)40例,以雷贝拉唑20mg、阿莫西林2000mg及甲硝唑800mg,每日分2次口服,连服7日;治疗1周后单独服用雷贝拉唑10mg,连服7d。对照组(奥美拉唑三联疗法组)35例:以奥美拉唑40mg、阿莫西林2000mg及甲硝唑800mg,每日分2次口服,治疗1周后单独服用奥美拉唑20mg,连服7d。治疗期间门诊记录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结束时和治疗完毕后满1个月两次复查胃镜并检测HP。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7日时的临床症状缓解率分别为87.5%和7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HP根除率分别为86%和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方案均能有效根除HP,并能有效地治疗消化性溃疡和缓解临床症状。但雷贝拉唑三联疗法在改善临床症状和促进溃疡愈合方面优于奥美拉唑三联疗法。  相似文献   
7.
手术室是医院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在医院的诊疗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胸外、脑外科及显微外科的飞跃发展,对手术室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笔者将在手术室工作的管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急诊冠脉搭桥围术期的处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2000年1月至2002年10月,我院实施急诊冠脉搭桥术(CABG)9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时断指再植手术患者焦虑的影响.方法 采用Zung自评焦虑量表,将90例断指再植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2组均为急诊入室手术,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给予一系列心理护理措施,对照组不予干预.结果 观察组焦虑值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t=2.061,P<0.01).结论 通过心理干预可降低断指再植手术患者术中的焦虑情绪及躯体症状,使其顺利完成手术.  相似文献   
10.
小肠出血病因分析及诊断方法评价--附4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柳娟  廖山婴  刘思纯  胡品津 《新医学》2004,35(11):679-680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病因和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确诊的小肠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40例小肠出血病人分别经核素扫描、血管造影、钡餐、胶囊内镜、小肠镜或手术确诊.其中小肠肿瘤18例(45%),包括良性14例、恶性4例,小肠憩室9例(23%)、血管畸形5例(13%)、克罗恩病5例(13%)、出血坏死性肠炎2例、肠结核1例.结论:小肠出血病因以小肠肿瘤、憩室、血管畸形及克罗恩病较常见.胶囊内镜对小肠血管畸形、克罗恩病等疾病的诊断率较高.对于好发于十二指肠悬肌附近的小肠肿瘤、回肠远端憩室及末段回肠的克罗恩病,小肠镜是较好的诊断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